乾隆朝名将明瑞征缅。通过审问俘虏,明瑞得知缅军主力正屯结于蛮结,于是当即率部挺进蛮结。
在蛮结,缅军于各要隘建造木寨十六座,以此构成了十六座军营。这些军营中的木寨均以近七米高的湿木交互排列,然后用土砌筑而成,木寨内外挖有深沟,沟旁插着锐利的竹签。清军初来乍到,实难马上攻克,与此同时,由于敌营外暂时无险可据,他们还面临着被对手攻击乃至冲垮的危险。
缅军把皇家卫队称为胜兵,土司兵称为部兵,通常情况下,总是部兵在前,胜兵在后督战。步骑兵也有讲究,系以步兵居中,骑兵为两翼,交战时骑兵随时准备从两翼“分绕而进”,实施包抄。如果把部兵看成是清军的绿营,胜兵看成是清军的八旗,这种排兵布阵的方式其实与清军十分神似,明瑞久历行伍,一路过来早就已经对此熟悉,他一面派兵掩护,一面在密林里排列阵势,使得缅军无法顺利实施骑兵抄袭战术,步兵亦不敢贸然进入密林。
次日,明瑞居中策应,所部分别占据了敌营附近的东西山梁。缅军见状按捺不住,出兵首先对领队大臣观音保所据的西面山梁发动进攻,观音保率部奋力冲杀,明瑞也从中路分兵接应,清缅双方在野外展开了一场激战。
在前两次征缅战争中,清缅已经屡次交手,但缅军还从未与满洲骑兵照过面,这次算见识了。平原之上,重甲骑兵如同急风骤雨一般地发起冲击,缅军的武器以火器、镖子、短刀为主,不配备甲胄、弓箭,根本抵挡不住这种冲击。缅军的身份阶层很容易识别,头目都穿红衣,士兵穿青衣,满洲骑兵的箭也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爱落谁身上就先落谁身上,激战至晚,缅军被当场歼灭达两百余人。
这一战给缅军留下深刻印象,以致于他们后来见到满洲骑兵就肝颤,说:“天朝骑剖鼻子马拿了箭的兵最利害,骁勇可怕。”缅军内部甚至还传说:“大兵(指清军)所用火箭甚是利害,火箭来时,人走的快,箭也赶得快,人走的慢,箭也慢些。”听到这些说法和传言后,即便尚未与清军交手的缅军官兵也很是害怕。
缅军吃了败仗后,急忙以连环枪炮掩护撤退。连环枪炮又称连环铳炮,是当时常用的一种火器打法,即枪炮兵一排排上,轮番接力,面对缅军连续不断的枪炮射击,清军为避免过大伤亡,只得放缓追击,及至硝烟散开,发现对方已钻进了木栅之内。
缅军长于防守,围绕着木寨,在沟外二三十步处密密麻麻地竖立着无数高达两米多的木栅,栅外又设木排,清军的枪炮很难伤及缅军,躲在里面的缅军却能透过木栅的缝隙,用燧发枪对清军进行射击。
缅军火器使用的技术熟练程度尚在清军之上,士兵的枪法准,命中率奇高,连清军中号称最擅长火器的健锐营也不得不承认“此贼之长技也”,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发动进攻的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