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主张和德国议和,退出战争。为此1918年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然而不久德国宣布投降,11月11日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议,其中关于德国东部边界的条款规定德国必须放弃按照《布列斯特和约》俄罗斯割让给它的土地。
1922年4月16日魏玛德国外交部长瓦尔特和苏俄外外交部长格奥尔基在热那亚郊区拉帕洛签署《拉巴洛条约》,宣布双方放弃根据《布列斯特和约》和《凡尔赛和约》向对方提出的领土与赔偿要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1923年7月23日,魏玛德国成为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苏联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此后两国又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军事上的合作。一时德苏两国成为彼此最重要的外交和贸易伙伴。
其实,德、苏靠拢很大程度上是西方、首先是英、法两国促成的。一方面他们把新生的苏联视为洪水猛兽,先是企图扼杀在摇篮里,为此不惜发动武装干涉,没能如愿便实施孤立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对德国极其苛刻。这样,魏玛德国和苏联都有摆脱孤立、抗衡西方国家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结成了“反凡尔赛同盟”。
其实,魏玛德国和苏联的合作、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合作,早在签订《拉巴洛条约》之前就开始了。原来,根据《凡尔赛条约》,魏玛共和国军队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而且不得拥有作战飞机、坦克、潜水艇、重炮、化学武器、反坦克武器以及防空武器。为保证条约得到有效履行,国际联盟专门派出检查团检查德国有关工厂和相关设施。《凡尔赛和约》还取缔了德军总参谋部,作为应对之策,魏玛德国改在国防部内设立一个“Truppenamt”(“军机处”),实际上起总参谋部的作用,由1926年晋升大将、后来被誉为“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领导。魏玛共和国政局不稳定,政府更迭频繁,14年时间里先后组成过21届政府,国防部长是文官而且频频换人,这就使塞克特成为军队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
塞克特早在1919年10月他就派一个朋友用“EnverPasha”假名秘密前往莫斯科,与那时苏俄军事负责人托洛茨基接触。他这样做,除认为德、苏两国有对付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共同需要外,还因为他对一战后在英、法扶持下复国并且不肯放弃“大国梦”的波兰第二共和国颇为警觉,把苏俄看成对付它的主要盟友。军事方面的谈判由国防部和苏联秘密进行,一段时间内甚至瞒着外交部。
德国陆军总司令施莱歇尔和苏俄外贸人民委员克拉辛一起,安排了两国军事工业的许多合作,这使德国许多武器(包括军用飞机、坦克、火炮等)的研制、试验得以在苏联境内进行,避开了国际联盟的监督。1922年3月,第一批德国军官到达苏联,一个月以后,位于莫斯科西郊菲里的苏联第7飞机厂就引进德国容克斯公司技术,改进其飞机生产。那是该公司与苏联合作的三家飞机工厂之一,另外两家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和俄罗斯重要城市萨马拉。此外,在雅罗斯拉夫尔和雷宾斯克还有两家德苏合作的飞机工厂。这几个城市现在都是俄罗斯重要航空、航天工业基地。
紧接着,以“火炮大王”闻名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在苏联南部顿河上的罗斯托夫附近建立工厂。这时的克虏伯,除大炮外还生产坦克、装甲车、火车机车和潜水艇。
除了与军事有关的工厂,魏玛德国还在苏联境内建立了军事人员培训基地。其中最重要的当数1925年在莫斯科东南约500公里利佩茨克建立的“国防军秘密飞行学校与试验场”,苏联只称“利佩茨克航空学校”,任务是为德国空军(当然也为苏联空军)培养军用飞机飞行员并且进行飞机试验。参加西班牙内战和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德国飞行员都是在那所航校接受飞行培训的,出了不少著名人物,例如约翰内斯·特劳洛夫特,他是德国最早派去参加西班牙内战的6名飞行员之一,“二战”期间成为德国著名王牌飞行员。
和利佩茨克航空学校起了类似作用的是1929年在喀山建立的“卡玛坦克学校”,任务是为德国国防军培训坦克指挥官,并且为克虏伯、戴姆勒、莱茵金属等德国公司研制坦克提供试验场地。德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坦克1号坦克,就是在这里试验的。这所学校为德国陆军培训了大量装甲兵人才,许多德军高级将领都在这所学校留下了足迹,包括维尔纳·冯·布隆别格,奥托·莫德尔,西班牙内战中德国坦克部队指挥官威廉·冯·托马,当然还不能忘记古德里安。
1939年9月22日,德苏两军在布列斯特联合举行阅兵式,台上前排左起第一人古德里安,第二人克里沃先。后排左起第一人德军中将莫里茨·维克托林。
这所坦克学校也培训了大量苏联军官,遗憾的是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成了“大清洗”的牺牲品。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古德里安指挥机械化第19军进占布列斯特。但根据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条约德苏两国控制区以布格河为界,于是接到命令将部队撤回西岸,把东岸交给前来接收的苏军第29坦克旅,该旅旅长正是当年他在卡玛坦克学校的同窗克里沃先。根据古德里安的提议,9月22日两军联合举行了阅兵式。
但是过了不到两年,两位在检阅台上一起阅兵的“同窗”便在战场上兵戎相见。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坦克集团军在白俄罗斯第二大城市戈梅利遭到克里沃先指挥的红军第25机械化军顽强阻击,那是卫国战争初期苏军有上佳表现的少数几仗之一。
除了利佩茨克航空学校和卡玛坦克学校,魏玛德国与苏联还在莫斯科东南伏尔加河畔的沃利斯克合作建立一所以“Tomka”(汤姆卡)为假名的“化学战学校”,培训化学武器使用与防护人员。为了保密,在这些学校工作、学习的德方人员都不穿德军制服,通常着平民服装,有时还穿苏军制服。
1940年11月,作为苏军总参谋部工作人员,华西列夫斯基随莫洛托夫访问德国。一次宴会上他的座位刚好与瓦尔特·冯·布劳希奇相邻,布劳希奇问他是否记得两人见过面?华西列夫斯基回答说当然记得。原来,1932年苏联举行过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邀请了许多国家驻苏武官参观。给其他国家武官看的只是部分内容,对德国人却是“和盘托出”。布劳希奇在伏罗希洛夫陪同下到过华西列夫斯基的指挥所,对看到的一切评价颇高。
苏联沃利斯克“Tomka”化学战学校的德方人员除了利用苏联境内的设施培训两国军事人员,还有一些红军军官到德国接受培训或者实习。在德国帮助下红军建立了参谋机构,1925—1928年担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红军总参谋长的正是积极倡导红军改革、主张红军正规化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而正规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参谋机构的设置和参谋人员的培训。魏玛德国海军还被允许使用苏联西北部濒临北冰洋的重要军港摩尔曼斯克。1940年纳粹德国进攻挪威,还有部分军舰是从那里起航的。
作为回报,德国帮助苏联实现其工业(主要是重工业)现代化,苏联许多骨干工厂都使用了德国技术和设备,例如“二战”期间成为苏联坦克主要生产工厂的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和研制了最著名T-34坦克的乌克兰哈尔科夫机车厂。还有许多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到德国学习或者实习,这些人大多成为苏联相关领域的骨干。一个典型例子是1939—1940年担任苏联造船工业部部长、1940年以后长期担任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部部长、1949—1956年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伊凡·捷沃相(1902—1958)。1929年,大学毕业两年刚29岁的捷沃相被派往德国埃森克虏伯工厂实习,回国后担任一家大型工厂的总工程师。
法国到1924年10月28日才与苏联建交。英国与苏联建交在1924年2月,但1927年5月26日断交,1929年10月3日重又建交。美国与苏联建交更迟至1933年11月16日。这样,在一段不算太短的时间里与苏联交往最多的西方大国便是魏玛德国,而这种交往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互利双赢”。魏玛德国步履踉跄地走过14年,但也不无“亮点”,那就是一支训练有素而且不受政府频繁更迭影响的军队,纳粹上台后能够迅速使其军事力量在欧洲称雄、称霸,这个基础至关重要。当然这也为日后纳粹德国侵略苏联种下了祸根,但那些合作同样也为苏联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苏联红军正规化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如果没有对图哈切夫斯基等苏军将领的“清洗”,当更明显)。苏联能够取得卫国战争最后胜利,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德苏关系随即发生变化。当年利佩茨克等三所学校德方人员全部撤离,接着,其他合作项目也陆续终止。
1934-1935年,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接近于零。但疯狂反苏反共的希特勒有时也能客观估计形势,1933年4月底,他在接见苏联驻德国全权代表时表示,他与斯大林在反对凡尔赛和约体系上是一致的,“双方可以互相补充并给予相互帮助”。
以此为契机,1933年8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苏联政府向德国订购武器的动议。1936年,苏联制订了一个宏伟的海军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实现的首要前提就是德国提供帮助。苏联造船人民委员捷沃相回忆,他每次向德国提出订货的论证和清单都要先交斯大林审定,可见其手重视的程度。这一时期,苏联驻德大使馆商务代表康杰亿马克的贷款时,提出要用贷款的一半订购德国的军工产品,特别是军舰、潜艇和飞机,谈判差点获得成功,只因希特勒被苏联人的庞大胃口吓坏了,所以才叫停。
1937年5月图哈切夫斯基成为斯大林在军队里“大清洗”最主要的对象,罪名除“托洛茨基军事阴谋集团”外还有“纳粹间谍”,表明已经把纳粹德国看成敌人而不是盟友。
1938年底,希特勒开始具体计划发动大战,为避免德国重蹈两线作战的覆辙,德国突然率先提出加强苏德军事合作问题,提出用苏联原料换德国武器的方案。斯大林求之不得。
1939年1月,他命令所有与军事工业相关的人民委员15天内提出A、B两份向德国订货的清单。据统计,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定到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受德国全面进攻,苏方提供了石油、棉花、磷酸盐、铁矿石、鉻矿石、锰矿石、有色金属等价值4.7亿马克的战略物资,德方提供了未建成的“吕措”号重型巡洋舰及建造该舰所需的设备、舰炮、水雷、鱼雷、潜望镜、最新型号的飞机样品、火炮样品、坦克、通讯设备、300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发动机、气轮机等。为了保证德国供货的质量和期限,苏联政府令捷沃相率一个委员会常驻德国,该委员会及其麾下专家在1941年上半年竟达700人之多。捷沃相对德国官员说:“我们的任务是从德国得到最新最完善的军工设备样品。我们不购买老式军品……只要我们不那准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订货。”
从执行协议的态度看,双方是守信义的。1941年上半年,即德国陈兵400万于苏联西部边界直至进攻苏联的前一天,德国一直按照协议供给苏联货物,其数量超过了1940年的总供货量。苏联一直按协议忠实供给德国货物,直到1941年6月22日的前一天,整列整烈火车的货物仍停在边境,待发西送的。
其实,希特勒只想把红火的苏德军事合作当作战略欺骗的工具。希特勒在1941年初指示与苏联有关的军事订货必须绝对地履行,德国企业都得到按时完成苏联订货的指令,甚至在需要时不惜损害本国军队的订货。为了欺骗苏联,德国抓紧向苏联供货,临近战争的4-6月,德国的供货量甚至超过了苏联同期的供货量。这一切使斯大林不相信希特勒的进攻就在眼前,待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炮击边境时,斯大林恼怒地骂了一句“这个混蛋!”从这一天开始,苏德长达20余年的军事合作被硝烟和鲜血所埋葬。
这些去苏联的德国人就没有感受到俄国的冰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