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见秦孝公——循序渐进的求见

鹄辰 2024-07-13 08:56:33

首先提到的故事名为“商鞅见秦孝公”。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他自幼钟爱刑名之术,曾在魏国师从名士公叔痤,后来公叔痤病重时,极力推荐他给魏惠王,可惜未得任用。当得知秦孝公正在招纳贤才,他毅然决定前往秦国。经由秦孝公的亲信景监引荐,终于得以面见秦孝公。商鞅是一位志存高远的人物,为了确认秦孝公是否是值得追随的明主,他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前后共三次进言。首次见面时,他大谈尧舜的治国之道,即所谓的“帝道”,建议秦孝公仿效“三皇五帝”推行“仁政”,然而此举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未能引起秦孝公的共鸣。尽管如此,秦孝公还是礼貌地接待了他,并在事后责备了景监。商鞅则坦然回应:“我提出的‘帝道’只是因为君上尚未领悟罢了。”五日后,商鞅再次求见,这次他讲述了商汤、周文王等圣贤的治国之道,即所谓的“王道”,但仍未获得秦孝公的青睐。景监再次受到批评。经过两次尝试,商鞅终于了解到秦孝公真正关心的问题。于是他再次请求景监引荐,这次终于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赏。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霸道”思想,秦孝公对此深感兴趣,两人畅聊数日,毫无倦意。此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负责秦国的改革事宜。经过多年努力,秦国实力大幅提升,商鞅升任大良造,领兵攻打魏国,大败敌军。魏国被迫割让河西之地求和,并将首都从安邑迁至大梁。商鞅凯旋归来,秦孝公赐予他於、商十五邑,尊称他为商君。

秦孝公以“求贤”之名,多次接见商鞅,尽管前两次商鞅的建议未能得到采纳,但他始终保持耐心,直到第三次会面,商鞅的“霸道”思想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同。商鞅胸怀大志,只愿辅佐明君,因此他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了与秦孝公理念相符的道路。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秦国的改革进程,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