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选材之下必然应试教育?

踏浪乘风课程 2024-11-07 02:28:13

十年前,与北大一教授闲聊,谈到某地考生,意见竟然是觉得当地考生几乎就会考试,什么特长都没有,培养都引导不好。当时曾戏言:有本事去自立门户,自己独立招生考试,专门针对自己专业选拔专业化人才啊?

国内实行科举制度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教育形式也不是今天这般——把人拘束在不到几十平米的教室里死记硬背一通固定答案、固定模式的考试题啊!尽管古代有科举,整体来说,教育的形式一千多年都没有完全成为应试教育。科举学子寒窗苦读十几年不轻松,时间却不是用在读教科书、做标准答案的考试题,古代的科举题目更是让人直接发挥。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并不是统一的出一份考试题让大家都来做做,分数高的发个奖给你。如果那般操作,岂不拉低了格局?像国内这般操作,尽管解放后培养出许多文学博士、文学硕士等名头足以吓死李白、杜甫的存在,可是,却没有见到一个思想广泛通透、文章风格独树一帜、传世作品让世界震惊的大文豪!反观国外一些大文豪,如同杰克·伦敦,穷得学都上不了,更不要提及受到国内这般思想认知僵化的背书、做题教育,却是自由阅读,在贫困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学历和写作经验成长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国内的科学教育是否培养出善于研究和发明的科学家了吗?对于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大众并没有清晰地认知,可是,即使物理学天才牛顿,也是从小研究物理书籍、大量进行实验探索成长起来的啊?真没见有介绍说牛顿一天到头埋头在教室里做题的。

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教育的职责本该扎实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原本人的个性与特长就具有差异性。有人性格沉稳,爱好文学读物,擅长思想、写作;有人活泼好动,擅长体育竞技;有人爱好科学,喜欢捣鼓一些小实验、进行一些小发明;有人则喜欢书法绘画……不同的兴趣特长,开发到极致都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了不起的人才。然而,从引进西方的课程结构和学校教育模式之后,国内教育却是独出心裁去追求“精英教育”。因此,我们的牛顿被语文的大量考试题、生物地理的大量背诵内容给局限了;而原本应该成长为文学家、思想家的人才,却被众多的数理化难题给扼杀了……

高考,本来是多元化的,给各种各样的人才提供一个发挥自己专长的舞台:有文学创作考试、理化生实验创新考试、艺术考试、哲学思想考试、历史考试、数学考试等等。根据高校的专业设置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选拔考试。数学不好而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喜欢且能够学好的课程上;同样道理,喜欢数学的,也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阅读古今中外的数学典籍、研究数学思想上;爱好科学研究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阅读科学书籍进行科学实验探索……

然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材形势,直接扼杀了各种特长人才的自由发挥,从萌芽阶段就扼杀掉了个性与特长。同时,也让原本应该传授本领的教育演绎成了今天这般,一味只是埋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纸上谈兵,拼各科考试分数。

不得不承认,格局狭隘的高考格局和狭隘的人才认知,扼杀了国内因材施教等正确教育精神的弘扬。同时,也造成了举国沉迷于狭隘的背书、做题激烈内卷拼文本考试分数的教育局面。

这种局面,悲剧的不单单是学生,更是阻碍着国内各种科技、人文思想的复兴。也造成了高考之下,应试教育泛滥成灾的教育格局。

看看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虽然也是通过各种考试选拔人才,然而,他们的学生也是只是一味埋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