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韩国媒体《朝鲜日报》发表文章称,传统汽车强国在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下纷纷屈服。全球第二大大众汽车寻求关闭在德国的三座工厂的同时,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日产汽车和被誉为美国三巨头之一的福特汽车也加入了重组行列。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公司德国博世也加大了裁员规模。在即将到来的电动汽车时代被寄予“欧洲电池的希望”的瑞典North Volt已进入破产程序。分析认为,在中国电动汽车攻势强劲的欧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地,过去影响力较大的欧洲和日本企业最先遭受严重打击。
据悉,日产在泰国运营的2家工厂中,规模较大的第一工厂将部分停产,约1000名员工将在明年秋季前被解雇或转移到其他工厂。上个月,日产宣布到2027年3月将裁员90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7%,并在东南亚最大的生产基地泰国进行了重组。日产泰国第一工厂和第二工厂的产能合计达到每年37万辆,但2023年日产在泰国的销量仅为14244辆,同比大幅下降近30%。此前,日本铃木决定在明年年底前关闭泰国工厂,本田也决定停止泰国大城府工厂的运营,并将其合并至巴真府工厂
最近,随着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各国政府推出电动汽车友好政策,在电动汽车转型方面落后的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地位正在缩小。丰田、本田等日本品牌在东南亚最大市场泰国的份额一度超过90%,去年下降至78%。
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公司德国博世也宣布,到2032年将再裁员5550人,其中德国裁员3800人。除了今年年初宣布的7000人之外,还有10000多人正在进行重组。此前,德国变速箱公司舍弗勒也宣布裁员4700人。美国福特公司宣布将在欧洲裁员4000人。截至今年9月,福特汽车在欧洲的销量比去年下降了17.9%,欧洲员工总数将减少14%,其中德国员工2900人,英国员工800人。就连被德国宝马、大众等投资、被称为欧洲电动汽车“希望”的电池企业North Volt,也因交货、质量等各种问题于上月21日在美国进入破产程序。
有人指出,随着以电动汽车为先导的中国扩大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正在一一倒下。同样的情况随处可见,过去凭借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在全球市场上大放异彩的大众汽车,现在在中国市场处于下风,电动汽车投资滞后加剧了困难。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仅为2%,去年为7.6%,预计今年将达到12%。同期“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比例将从2.9%大幅上升至25%。
在日本汽车主导的泰国市场,中国汽车的份额去年增至11%,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份额高达80%。据预测,到2035年,在以电动汽车为首的中国汽车的冲击下,零部件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德国,也会因转向电动汽车而失去多达19万个工作岗位。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除了韩国和美国,我们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攻势束手无策。中国电动汽车似乎不存在需求放缓。”事实上,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快速进步。比亚迪第三季度销售额为282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4%,领先于特斯拉(252亿美元),小米推出了其首款电动汽车SU7,仅在230天内,产量就突破10万辆。韩国汽车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恒久表示,“在中国大力推动汽车出口的情况下,现有企业不能推迟结构调整。”
小米就算了,垃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