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惨遭打脸!富士康悄悄搬回河南,网友表示:又来给我们赏饭吃了?

谭小花同学 2024-10-29 17:54:42

“是我来大陆赏饭给你们吃!”

那一年,凭借着富士康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郭台铭嚣张喊出这句大话。如今,终于惨遭打脸。随着富士康在印度和越南的跌跌撞撞,这位“赏饭”者,终于迎来了自己“被赏饭”的时刻。一、富士康悄悄回到河南,郭台铭不愿现身近日,一则关于富士康与河南省会郑州签署战略发展协议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个曾经因种种原因选择离开中国大陆的企业,如今却选择重新回归,与郑州携手共谋未来发展。

这一举动无疑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在之前,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曾多次表示要将企业搬出中国,寻求在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不过,现实总是充满变数,这不富士康马上就又要回来了。尽管郭台铭本人并未现身签约仪式,但富士康现任领导的出面以及与郑州的紧密合作,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富士康正在重新布局其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并试图与当地政府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

这一举措对于富士康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毕竟,在中国大陆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富士康拥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业务布局。而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不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产业环境。这些因素都为富士康的回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富士康放出狠话搬出大陆,却屡受重创回想几年前,富士康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离开中国大陆,前往越南等地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当时,郭台铭曾放出豪言壮语,表示要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创造新的辉煌。可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在越南,富士康并没有得到它想要的待遇和发展环境。相反,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当地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和限制。其中,最为致命的就是越南的限电令。这一政策对富士康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阻碍,使得其不得不重新考虑在越南的投资和布局。与此同时,富士康在美国的投资也遭遇了困境。在特朗普时期,富士康曾计划在威斯康星州投资建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其中,找不到合格的员工,以及当地工人素质不够、建厂房受阻等难题,都是导致这一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挫折和困境让郭台铭和富士康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无情。他们开始意识到,离开中国大陆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反,回到中国大陆,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才是实现长期发展和稳定收益的正确道路。三、众多网友对富士康回来一事表示质疑想当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可谓是一帆风顺。为了吸引这样的外资企业入驻,中国政府给予了富士康众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这些优惠政策不仅包括了税收减免、土地供应等方面,还包括了对于富士康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支持。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不过,随着富士康的离开和一系列政治操作的曝光,很多网友都表示对于富士康的回归持质疑态度。有网友表示,富士康曾经在中国大陆得到了那么多的优惠和支持,却选择离开并放出狠话,这是对于中国大陆的不尊重和背叛。因此,他们认为如今应该“收拾”富士康,让它知道背叛的后果。还有网友表示:赏饭哥又来给我们赏饭吃了?让他哪里来回哪去,滚!

确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富士康的离开确实给中国大陆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依赖富士康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和员工来说,这种冲击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富士康的回归的确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如今国内就业环境不好,需要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大陆会逐渐走出经济发展放缓的困境,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而对于富士康来说,它在越南的受挫和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不断萎缩无疑让它尝到了苦头。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回归河南也就成为了它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毕竟,在郑州,它有一个非常大的装配厂,专门提供苹果手机用的。而苹果手机的iPhone16、17也即将问世,这意味着它的组装厂必须有稳定的供电和优越的生产环境。对郭台铭和富士康来说,回到郑州并签署协议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四、一些思考回顾富士康“来来去去”的曲折历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商业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现实环境的残酷性。对于富士康来说,它曾经因为一时的冲动和误判,而选择了离开中国大陆这个庞大的市场。后来,现实的困境和挫折让它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失误。对于富士康的回归,我们不能盲目地欢迎和接纳。它曾经的离开和一系列政治操作已经给中国大陆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和损失。所以,在接纳它回归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它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它不会再次做出伤害中国大陆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富士康的回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既要考虑到富士康的商业利益和发展需求,也要考虑到中国大陆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

1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