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推荐一些各朝代的历史书时,有人问,如果想了解中国的整个发展历史,有什么书适合?我马上就想到了吕思勉先生。要说到中国历史著作,就绕不过这位史学大家。
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著作《中国通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必读经典。
吕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使用的时代,那个时候的文人常常会夹杂着用文言文来写作,现在很多作品读起来会觉得费劲,阅读不流畅。
而吕先生所著的这本《极简中国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与钱穆的《国史大纲》并称“史学双壁”。基本上都是以白话文写作,每一章的篇幅都很简短精炼,没有太多艰涩的古文引文,另单独附有注释部分帮助延伸理解,阅读流畅易懂。
本书原名是《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是吕先生写给高中学生的历史教科书,因此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如今面向大众出版,可以说是一本很好读的入门级别的中国通史大众读物。
书中条理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按历史时间发展的顺序,将中国历史各时期和朝代划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这四大部分进行讲述,涵盖了从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起源到现代的民国时期。
每个朝代都不只讲述历史的主体发展情况,还分别论述了政治、制度、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如,两汉的政治、新莽的改制、隋唐的对外交通和学术文艺、佛教的传播发展、晚清的社会和战争情况,等等。
这样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和讲述,也便于读者分类阅读和立体地理解一个朝代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就像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进入一个个朝代,站在历史上的一个原点再往四周观察当时的社会和人文等不同方面,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截面。
老实说,中国历史就那样发生发展,但为什么一定要读大师名家的历史作品?读史的重点不在于仅仅了解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和结果,而在于从中看到什么,理解到什么。
大师名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累,同时也有着开阔的视野和思考角度,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看法以及定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历史观,既能从全局来审视历史,又能将繁杂的历史进行关联梳理,发掘出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从中窥探历史的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吕先生的著作便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吕先生认为:“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既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的成长和人生跟这个社会和家庭中的很多人与事都有关联,国家和社会也是如此。
想弄明白现在的中国为什么会发展成为现在的模样,就要追溯过往的历史,看到中国的国家与民族性的特质和跟其他地区及国家的区别。这不是偶然形成的现状,而是经历了许多必然发生的事件才成其为如今的样子。
在这里面,人与社会的关联密切,发展变化以及各种结果的出现,其原因都可以从社会中寻求。当我们没有一定的历史观和全局观,只能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世界,以为“自己即世界”,就容易陷入认知偏差。
今年春节期间,各地的传统民俗活动十分火热,甚至在外国都红红火火,很多人都被历史悠久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所惊艳,民族自信心也高涨起来。
为什么中华文明可以不断吸收和同化大量的外来文化并绵延数千年仍然如此强大?书中将各朝代的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吕先生认为,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从我国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历程可以看到,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力强大,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通过政治力量和先进的文化对其他民族进行统治、同化与融合,同时包容多种民族与文明、宗教、域外等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形成极坚强而团结发展的模式。
两汉时期对西域的拓展和交通贸易,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西方文明和物产。即使是在混乱分裂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边境的异族也得到明显的融合与同化。
隋唐时期,在强大国力的基础上,中外文化交流更进一步,中国人的足迹远至太平洋、美洲等地区,佛教的东传也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到了近代的清朝,却是被动地打开国门对外交流,大量中外战争的发生给予了国家和民族深重的伤害,也注定封建社会到这里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必然被新时代新文明所取代。
吕先生说道:“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读史可为镜,以鉴自身,鉴社会,鉴既往,寻找到我们的文明之根,增加民族自信。这本虽是极简的中国通史,也能给予我们高屋建瓴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