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消费信任的崩塌与品牌困局
我认为在今天的消费时代,还有一个同样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关系——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过去,“买买买”是中国消费者的代名词:我们热衷于尝试新品牌,追求时尚潮流,展现购买力。但如今,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变得更加谨慎。很多人即使看到品牌的广告或KOL(关键意见领袖)推荐,也会反复做功课,甚至转向海外代购。中国本土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似乎正在瓦解?。
为什么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变得如此脆弱?怎样才能重建这座桥梁?通过近期我在日本的亲身消费体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
中日消费体验的鲜明对比
1.餐饮:从便利店到星级的“零差评”体验
在日本,无论是711还是FmailyMart(全家)便利店购买便当,还是在街头居酒屋用餐,我这个消费者几乎不可能遇到“踩雷”的情况。便当的米饭新鲜可口,超市的即食寿司也有着让人安心的品质。
反观中国,许多消费者在餐饮方面的体验却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某网红品牌的奶茶开业之初排长队,但在消费者的频繁投诉后,品牌口碑急转直下;一些外卖平台上的餐品与图片严重不符,消费者频频“踩雷”,对品牌失去信任。
2.日用品:日本的“无雷区”与中国的“做功课”文化
在日本,无论我购买牙刷、旅行装护肤品还是洗发水,我这个消费者几乎不用担心“踩雷”。即使是便利店自有品牌的商品,品质和实用性也能令人满意。比如,我在日本便利店购买的爽肤水,用量方便携带、效果极佳(肉眼可见),且用后不会伤害皮肤,为此,我还带了一瓶使用超过10年+的日本护肤品牌的爽肤水回国后送给好友。因为这种“无雷区”的真实体验,我才愿意主动推荐,这其实就是KOC的本质。
但在中国,消费者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做功课,研究产品测评、比较品牌评论。这也许是小红书受欢迎的原因?即便如此,仍可能遭遇“翻车”“踩雷”。一些大牌为了利润降低成本,导致产品的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这种“忽悠式营销”正在消耗消费者的耐心和信任。
3.服务:消费文化中的“尊重”与“敷衍”
日本品牌的服务态度一直被称赞。例如,便利店员工会细心分类包装商品,酒店前台服务人员无论多忙都会保持微笑,不停地说“Sorry”。甚至我在语言障碍,无法沟通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商家的耐心与理解,完全靠“猜”我这个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对号入座”,这里体现的就是品牌对消费者的“尊重”。
相比之下,中国许多服务行业的体验仍然有较大差距。例如,一些客服在面对消费者犹豫时态度冷漠;商场销售员在面对咨询时可能表现出不耐烦。这种对消费者“不够尊重”的服务态度,进一步拉远了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二
问题的根源: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断裂”
1.过度短视:只想“圈快钱”
许多中国品牌习惯用流量思维运营市场,关注短期销量而非长期用户体验。例如,某些网红品牌快速扩张后,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导致消费者大量流失。
2.缺乏诚信与责任感
在一些消费者投诉中,经常可以看到品牌逃避责任、推诿处理的现象。例如,我之前在某大型购物网站购买某品牌热水壶后发现质量问题,但售后客服以“包装已打开无法二次销售”为由拒绝退换货(请问,我不打开包装,我如何知道它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呢?)。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体消费者的信任,也让品牌的整体口碑受损。
3.忽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许多品牌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中过于依赖大量广告投放,用浮夸的宣传吸引眼球,却在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上投入不足。这种“重营销、轻质量”的做法可能带来短期销量,但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例如,一些品牌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来打造“爆款”,却因产品本身质量不过关而遭遇大规模退货和投诉,最终损害品牌声誉。
三
品牌如何重建与消费者的关系?
1.以产品质量为根本
消费者的信任始于产品本身。只有通过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才能让消费者感到安心。例如,前几日在东京和马博士一起午餐,他提到日本首富是优衣库老板柳井正(根据2024年福布斯发布的日本富豪榜,柳井正以380亿美元的净资产蝉联榜首,成为日本首富)。日本优衣库的简约设计和高耐用性,使其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牌”,形成了“穷人也买,富人也买”的消费局面。中国品牌应该在产品研发中注重细节,少做噱头,多做实事。
2.尊重消费者的反馈
倾听消费者的真实声音是品牌进步的关键。品牌应通过引入KOC(关键意见消费者)进行产品测试和反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例如,日本化妆品品牌资生堂会定期邀请普通消费者试用新产品,并根据反馈调整配方,这种认真态度值得借鉴。
3.打造长期价值观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不仅在于产品,更在于价值观的认同。比如,日本伊藤园在环保领域的努力使其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而中国品牌若能在绿色环保、社会公益等领域作出贡献,同样可以赢得消费者的尊重。
四
信任是品牌的最大资产
经济学家邱晓华提到的四个关系,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框架。而在消费时代,我认为“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无疑应被列为第五个关键点。消费者的不信任不是因为他们更“挑剔”,而是他们的期望提高了。如果品牌无法正视消费者的需求、无法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终将失去市场。
中国品牌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胜出,必须重视与消费者的关系。这不仅关乎销量,更关乎品牌的长期生命力。我希望通过我这样的亲身消费体验,能够唤起或者给予更多品牌对自身责任的反思和启示,也能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
作者 | 赵灵慧 管理学博士,《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新书作者, 法国商学院“社交媒体管理”教授,品牌数字营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