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十年之前,燃油车在国内车市的地位固若金汤,电动车连1%的市场份额都触碰不到。现在,国内电动车已冲破50%的防线,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零售销量首次超越燃油车。这是否如同“诺曼底登陆”,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的历史以及全球车市的格局?】
撰文|李溯婉、编辑|禾 子
十年间,中国车市简直是乾坤大挪移。
国内燃油车硬守50%的车市中分线失守了。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最新数据,7月全国常规燃油车零售84万辆,新能源车零售87.8万辆。国内新能源车的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越燃油车,新能源车渗透率已攻破50%这条最重要的防线。
十年前,这如同天方夜谭。彼时,特斯拉推出的第二款车型轿车Model S才两年,刚刚给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一丝曙光。当时,国内少数车企正悄悄地向特斯拉学习,甚至发生过一段小插曲,一家自主车企在海外购买回来学习的Model S在两个月航运中电池耗尽,因打开不车门又不得不返航。喜欢上特斯拉的,还有新势力多位掌门人,争相要成为“中国的马斯克”。
2014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349.1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有74763辆,市场占比不足0.4%。这一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1万辆,稳居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首,有媒体将比亚迪的混动车型与丰田的混动车型放在一起评论,一位比亚迪内部人士怯怯地说,还不在同一层面上。言外之意或可理解为“还不配放在一起比较”。就在2014年,蔚来和小鹏汽车才出生,次年理想和威马出世,一起成为新势力第一代“F4”。当时,虽然一些先行者对电动车前景充满憧憬,但前路存在太多变数,未知将成为先驱还是先烈。
即使到了五年前,业内也未能预见五年后新能源车会占到国内车市的半壁江山。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然而,鉴于这一目标有难度,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四部委于2020年正式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2025年25%左右的新能源占比目标下调到20%左右。
但没想到,比亚迪凭借DM-i超级混动和刀片电池等技术与产品大杀四方,并且果断放弃纯燃油车而100%押注新能源,同时,广汽埃安等传统车企派生出来的“新势力”也来势汹汹,还有“蔚小理”们在资本推动下逐渐在电池车领域崭露头角,合力提前三年完成规划中新能源车占比20%左右的目标。自主品牌像开了光,越战越勇,近年来在多个细分市场击破合资原先固若金汤的城池,逼得合资品牌节节败退。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以比亚迪、吉利为首的“老钱风”和以理想、华为系为首的新势力带领电动车终于冲上50%的渗透率。其中,在中国车市7月整体销量下滑的情况下,比亚迪却逆势上扬,其7月产销快报公布自己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4.2万辆,再创历史新高,乘联会公布的比亚迪零售量为31.2万辆,同比增长35.5%;同期,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7万辆,大幅增长62.8%;理想汽车7月的零售销量也再创纪录而达到5.1万辆,并力压一众合资品牌首次跻身全国乘用车销量前十。此外,长安、赛力斯、埃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的当月新能源车销量也皆超过3万辆。
自主品牌上行势头很猛,在电动车赛道上的风头已盖过一众跨国巨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5月28日第五代DM技术发布活动上曾春风得意地说,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以日系为主导的混动神话被中国品牌打破。
自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长驱直入,除了自身加快研发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正加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坚实的后盾,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以及互联网企业“野蛮人”跨界入侵,还有国内消费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激发行业竞争和创新能力。中国品牌电动车进入快车道,欧美纷纷举起贸易大棒、高筑关税阻挡中国电动车前行的脚步,这也佐证中国电动车竞争力与日俱增。
不过,这仅是硬币的一面,而另一面则错综复杂。近日,上榜世界500强的十家中国车企的利润总和不及丰田一家,与跨国车企巨头的排名普遍上升的情况不同,多家中国车企排名下滑。在国内血雨腥风的价格战中,大多数新能源车企撞得头破血流,赚了一身伤痛,况且这依然是在“油电不同权”的情况下。此前,丰田也曾经历过在资本驱动下进行过全球扩张的阶段,但最终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刹车门等一系列事件冲击而在2008财年出现50多年来首次亏损并总结出“寻求扩张是会走火入魔的,很难见好就收”的沉重教训,重返稳健经营的轨道上。中国车企正加速走上国际舞台与丰田等跨国巨头PK,除了产品全面开战之外,还亟需提升全球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在国内极卷的车市竞争里,在市场格局前所未有的重塑过程中,在产能过剩的残酷现实面前,硝烟弥漫的价格战在短期内难以消停,汽车行业变得比较浮躁。当前,汽车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例如新能源车自燃、失速等事故不时发生,存在安全隐患的隐形门把手则莫名其妙地引领潮流。新能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一些汽车企业对产品的质量保证措施仍然有待完善。工信和信息化装备发展中心发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提出,8月1日起未按规定上报的新能源车企将被处理处罚。
在卷价格以及卷技术的急流中,涉及到核心价值是否坚守等问题,在决策时是否愿意投入更多成本与时间去提升汽车的安全与环保等。高举高打、持续掀起价格战的比亚迪在去年遭到长城举报,至今这起“油箱门”的最终调查结果尚未公布。还有,在一些传统车企始终坚持48个月左右的完整研发验证周期时,一些造车新势力车企的车型却追求上新速度而将研发验证周期缩短至1-1.5年,几乎与智能手机推新品的频率相同,这样能否将安全的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中,也值得引发汽车行业深思。过度追求低价以及过度追求速度的生态链是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最近,一位合资车企的员工提起,其所在公司裁掉一批员工,被裁的员工甚少有怨言,甚至有一位临近退休的员工被优化后拿到100多万元的补偿金而对公司心存感激;近日,有一位车主反映,他买了新势力车企的一款“当红炸子鸡”车型仅半年多,在没有启动智驾功能的情况下突然在路上狂飙,猛踩刹车无效而酿成一起车祸,相关品牌4S店技术人员到场后,诡异的事情发生,在行车记录仪中找不到事故发生时的片段,而发生交通事故前后的录像都可以看到。两起不相干的事情皆是个案,未必具有典型性,却多少折射出在汽车格局重塑的过程中,有的败阵者,并没有万般悲凉,有的战胜者,也并未那般光荣。
点评
几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在激荡中前进,从体制造车到合资造车,再到民营造车和资本造车,营销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从产品营销到服务营销、体验营销以及流量营销。当下,四轮的汽车加速进入电动车时代,未来不知道将主要由哪一种动力驱动,也未知是有人驾驶还是无人驾驶,但不管未来如何变化,车企都千万别在残酷的价格战中迷失自我,最起码要守住“安全”的底线,并合力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绿色汽车生态圈,一个安全、自由、愉悦的移动出行新世界。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