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漱石夫人陆璀:气质端庄贤淑,建国后两次入狱,活100岁善终

粤城时刻 2024-09-20 12:00:37

在中国革命史的波澜壮阔中,陆璀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广为人知,但她的一生却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紧相连。

她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更是饶漱石的夫人。

作为那个时代少数走上国际舞台的女性之一,陆璀在巴黎和纽约,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她的演讲震撼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然而,这位气质端庄贤淑的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后,却先后两次入狱。

是什么让她在动荡的岁月中屡遭波折?

早年学习与求索

1931年,夏末的微风吹过苏州振华女校的校门,陆璀带着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情,告别了她的母校步入东吴大学。

在东吴大学的图书馆,陆璀经常能遇到各学科的教授和学者,她们或坐或立,埋头于厚重的书籍之中。

图书馆成了陆璀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她在那里接触到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文献,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1934年春,陆璀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她即将进入更为广阔的学术舞台——清华大学。

在清华的课堂上,陆璀与她的同学们一同探讨社会问题和理论。

杨绛和何泽慧,这两位未来的学术界重量级人物,也是她的系友。

他们一同参加讨论班,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与此同时,陆璀在清华的生活并非只有学术研究,她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生活中。

每年春天,清华会举办传统的校园艺术节,陆璀和她的同学们会准备戏剧表演和诗歌朗诵,这些活动使得她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935年寒风中,陆璀站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台上,面对着一群热血沸腾的学生。

当时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种紧张而严肃的氛围之中。陆璀作为学生救国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她在背后策划和组织这场影响深远的学生运动。

在这次一二·九运动中,陆璀与其他几位组织者一道,布置了多场集会和示威游行。

清晨,她们便开始忙碌,分发传单,张贴海报,每个任务都井然有序。

陆璀特别负责联系各学院的学生代表,确保信息的流通和活动的统一。

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16日,陆璀再次站在了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带领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

寒冷的冬日,学生们身着厚重的棉衣,手中高举着“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标语。

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市民,他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这支队伍。

游行途经西单广场,原本平静的广场因为学生们的到来而沸腾了。军警早已在广场周围布防,气氛瞬间变得紧张。

陆璀站上了一辆临时改装的宣传车,她挥动着手中的旗帜,向聚集的学生们喊话:“我们不能退缩!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坚持!”

学生们的情绪被点燃,广场上响起了整齐的呐喊声。

然而,随着人群的扩大,军警开始紧张,他们迅速冲入人群试图驱散学生。

场面一度混乱,学生们与军警发生了激烈的对峙。

陆璀被推搡在人群中,她试图稳住阵脚继续呼喊口号,却被几名军警一把抓住。

军警们对她进行了严厉的警告,但陆璀毫不畏惧,依旧在高声疾呼。

最终,她因在现场的领导和煽动作用而被强行押上了警车。

被关押在警察局的几天里,陆璀与其他被捕的学生并肩而坐,交流着外界的消息。

她们的衣服虽然单薄,但彼此间的关怀和支撑让这个寒冷的冬夜变得不再那么冰冷。

陆璀与同学们讨论着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她们互相打气,坚定彼此的信念。

虽然身处铁窗之内,但外界的声援此起彼伏,北京城的市民和学生纷纷聚集在警察局外,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

面对民众的压力,当局最终不得不释放了她们。

1936年初,陆璀的名字在全国学生中广为人知,她成为了青年学生的象征和榜样。

同年,她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继续投身于更广泛的救国运动中。

不久之后,她被派往海外,开始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宣传工作。

陆璀来到巴黎,投入了《救国时报》的编辑工作,这份报纸是当时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

她每天在编辑部忙碌,与其他同仁们一同撰写文章,报道国内的抗日战争和学生运动的消息。

1937年,陆璀抵达纽约,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局势紧张,她以一名中国学生领袖的身份在各类会议和集会上发言。

在一次由华侨社团举办的欢迎会上,陆璀站上演讲台,她身着中式旗袍,显得端庄而自信。

陆璀清了清嗓子,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救中国!”这句话简短却直击人心,会场内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陆璀接着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战火中的困境,呼吁海外华人团结起来,为祖国的抗战事业贡献力量。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她的真诚和勇气打动,很多人当场泪流满面,会后纷纷表示愿意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美国的《工人日报》以“中国的贞德”来形容陆璀,称赞她为和平的使命而奋斗,强调中国人民摆脱日本枷锁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纽约的华侨社团也因陆璀的到来而士气高涨,她的演讲被印刷成册,广泛传播,激励了无数的年轻人和海外华侨加入到支援中国抗战的行列中。

抗战时期的活动

抗日战争的硝烟四起时,陆璀的脚步从未停歇。

她在巴黎的《救国时报》编辑部工作,那是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几张旧桌子和几台打字机挤在一起,报纸在这些机器的敲击声中诞生。

每天,陆璀与其他编辑一同撰写文章、编排版面,报道着祖国战场上的最新消息。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陆璀遇到了饶漱石。

饶漱石那时也在巴黎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他经常出现在编辑部,与编辑们讨论时局、交换信息。

两人很快因为相同的抗日立场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而走得很近。

编辑部的同事们常常看到他们在一起讨论抗日救亡的策略,一起编写社论,一起为祖国的未来出谋划策。

1938年末的一个冬夜,巴黎的街道寒风凛冽,陆璀和饶漱石决定将两人的爱情变成誓言。

简朴的婚礼没有盛大的仪式和奢华的装饰,只有几位共同奋斗的战友作见证。

婚礼之后,他们仍旧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为抗日事业忙碌不止。

1940年,战争的形势日益严峻,陆璀和饶漱石一起回到了祖国。

在上海停留时,他们亲眼见到了战火下的家园破败景象,这让他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抗战的决心。回国后,陆璀继续投身于妇联工作。

她奔走在各地,组织妇女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宣传抗战思想,并为前线筹集物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那天,陆璀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边是邓颖超等革命前辈。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陆璀和站在城楼上的人们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陆璀的工作重心转向国际妇女和世界和平事业。

1954年的高饶事件使得陆璀的命运再次发生变化。她与饶漱石的关系使她受到牵连,陆璀被关押审查。这一年的时间里,她被隔离在监狱中,远离了家庭和工作。

1960年代,政治环境再次动荡,陆璀被卷入更大的漩涡。她被关进秦城监狱,这一次,她在牢里度过了整整七年。

1970年代末,陆璀终于获释。

晚年岁月与遗产

1978年,陆璀从监狱获释后,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她的气质还是那么的端庄贤淑。

她加入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要负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每次协会举办国际会议,陆璀总是亲自出席,热情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

在中美人民友好协会工作期间,陆璀频繁参加各种中美文化交流活动。

每次有美国代表团访华,她都亲自陪同参观、翻译,向美国客人讲述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以及中美之间的历史渊源。

她会陪同美国学生团体到访北京的胡同、工厂,与他们分享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讲述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陆璀继续为妇女和儿童事业奔走。

她积极参与各类公益项目的策划和执行,特别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和健康问题。

陆璀经常走访偏远地区的学校,看望那里的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1995年,清华大学为纪念一二·九运动六十周年,邀请陆璀撰写一篇纪念文章。

已是八旬高龄的陆璀欣然接受,她用数日时间整理记忆和资料,详细描述了当年学生们走上街头的场景。

她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章中,她特别强调了青年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与担当,呼吁当代学子不忘初心,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这篇文章在《清华校友通讯》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不少年轻学子从中感受到了前辈们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精神。

2015年2月16日,陆璀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

参考资料:[1]梅兴无.陆璀:“中国贞德”的璀璨人生[J].世纪风采,2021(6):41-46

1 阅读: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