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11师政委是上将军衔,而师长在1955年为何只获得大校军衔?

深更读过去 2024-06-25 05:37:41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其中原红10师扩编为红4军,下辖三个师。原红10师29团扩编为红4军第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

首任师长陈再道,在部队整编后升任红4军的军长,在抗战期间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是陈赓的得力助手。后来,又任纵队司令员,开赴冀南创建平原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陈再道担任纵队司令员,作为刘邓大军的精锐主力,驰骋中原,屡建殊勋,创造了许多模范战例。建国后,陈再道成为了开国上将。

而政委叶成焕,在红军时期就担任了师长、师政委等职,率部委挑重担,屡建战功。抗战开始后,他任八路军129师772团长,也是八路军最初的团长之一。可惜,在1938年4月17日太行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

1935年9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红四方面军选择南下。1936年7月由于南下作战减员较多,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周时源担任了红11师的师长,而政委则是陈锡联。

相比之下,政委陈锡联名气更大,这是因为陈锡联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战将,在建国后还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

陈锡联出生于有名的“将军县”红安,参军的时候只有14岁,在红四方面军,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敢拼善战,是个远近闻名的“小钢炮”。他也被李先念誉为“打仗数第一”的优秀指挥员,很快晋升到团、师级领导岗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锡联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不久便率部取得阳明堡大捷,炸毁日军战机24架,一战成名。

仅仅一年时间,陈锡联就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385旅旅长。

到了解放战争,陈锡联担任纵队司令员,这个时候他也才31岁。后来,他更是成为了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来又取代了邓华,成为了大军区司令员。

而师长周时源在红军时期的经历和陈锡联差不多。他1929年参加革命,这个时候他才15岁,因为作战勇敢,不久便提任为班长。

2年后,年仅17岁的周时源又升任排长。在1932年的苏家埠战役中,217团完成阻敌援兵任务后,又歼灭了孤军冒进的敌第十九旅,随后乘胜出击,一举摧毁敌军指挥部,活捉敌总指挥厉式鼎。而在战斗中周时源率领全排战士奋勇杀敌,冲锋在前,受到团首长的表扬。战后,他被提升为217团2连连长。后来,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73师扩编为31军,下辖91、92、93师。周时源升任92师274团2营营长。

1933年11月,敌人调集重兵对川陕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作为营长的周时源同样表现出色,他也被提升为274团团长。

长征中,周时源又调任红四军11师33团团长,1936年6月又升任11师师长。他率领部队随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历经艰辛,胜利到达陕北。

周时源和陈锡联的差距是从抗战时期才开始的,陈锡联留在了八路军里,而周时源去了新四军。

抗战开始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了新四军。而为了加强新四军的力量,延安派了大量的干部支援,其中就有周时源。周时源随南下干部起从延安出发,奔赴河南省确山县竹沟,担任刚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参谋长,后来随着部队的扩大,游击支队进行了整编,将所辖三个大队先后改编为三个主力团,周时源又任支队副参谋长兼第三团团长。到了1940年2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周时源继任支队副参谋长兼三团团长。

然而,到了1942年,正在前线作战的周时源突然接到命令,被上级调回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时源调任吉林省乾安县县长。后来,他又任辽东军区保安第旅三团团长,尽管又回到了部队,但却不是一线主力部队,这也影响着他的发挥。

新中国成立后,周时源担任华南军区西江军分区司令员,他指挥部队一面开展艰苦的剿匪斗争,一面协助地方开展政权建设和反霸斗争。

1955年授衔的时候,根据他当时的级别,只能授予大校军衔了。毕竟,红军时期的经历只是参考之一,并非绝对因素。不过在授衔后不久,周时源就被任命为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二十八军副军长(副师直接提副军),并且1964年晋升周时源为少将。

0 阅读: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