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咖啡在全世界范围得以普及并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在世界的任何城市,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咖啡都是作为一种广受好评的提神饮品,活跃在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或文化的差异,咖啡也有着不同的地位与饮用模式。
比如在中国,许多咖啡店推出的咖啡更像是类似于奶茶的一种娱乐消遣性质的饮品。而在西方国家,咖啡的地位却截然不同。在西方国家,咖啡以美式、拿铁等传统样式居多,但是西方国家的咖啡更像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带着显而易见的饮食文化的标签和属性,而在西方咖啡文化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法国咖啡与美国咖啡。其中,美国人对咖啡的需求尤甚,几乎达到了“不可一日无咖啡”的狂热地步。
那么,咖啡是如何起源的呢?咖啡又是如何成为法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并成为美国历史的重要角色呢?美国人对咖啡的需求究竟有多么狂热呢?本文将会告诉你答案!
一、从非洲到美洲:咖啡的起源与推广种植如果要谈论西方的咖啡文化,就不得不从咖啡自身的起源开始讲起。咖啡的起源现已无从考证,据传说,早在公元七世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位牧羊人照例在每天清晨牧羊,他发现自己的羊群在吃了一种浆果后开始上蹿下跳,变得非常的兴奋,自此人类发现了咖啡果,并在以后衍生出了咖啡这种提神饮品。
咖啡果
直到十五世纪,咖啡终于跨过红海的阻隔,传入了阿拉伯半岛的也门。阿拉伯人民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不能饮酒,因此咖啡作为同样能让人精神亢奋的饮品开始在阿拉伯流行,并因此被称作“阿拉伯之酒”。
后来,咖啡传入了威尼斯,并让当时的教皇克里蒙八世对喝咖啡上了瘾,据说在当时去咖啡馆“聊天侃大山”被视为是成年男性应有的风尚。
在当时,正如茶叶被中国所垄断一样,咖啡豆也被阿拉伯国家所控制。在对咖啡的成瘾性需求和高昂价格的双重驱使下,欧洲国家开始了走私咖啡种子和咖啡树苗等一系列操作。
烘焙好的咖啡豆
虽然咖啡种子和咖啡树苗被走私到了欧洲,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因为欧洲的水土与气候条件根本不适合咖啡豆的种植。于是,欧洲国家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殖民地。
如果说当时的印度殖民地是英国种植棉花的后花园,那么牙买加、秘鲁、古巴、巴西等美洲殖民地就成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种植咖啡豆的伊甸园。随着咖啡豆在拉丁美洲地区生根发芽,自此咖啡豆正式开始在拉丁美洲大量种植,并很快成为了全球贸易的重要物品,而咖啡也从一种起源于非洲的提神饮品,摇身一变,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符号。
二、咖啡馆:法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咖啡在法国首次出现的时间众说纷纭,但是咖啡在法国巴黎真正流行起来的时间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的。
166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约见土耳其国王,在约见中,路易十四对土耳其国王带来的咖啡表现出了浓郁的兴趣与喜爱,而路易十四也成为了欧洲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位品尝咖啡的国王。此后,在路易十四身体力行的影响下,从贵族到民众,法国人纷纷开始效仿,喝起了咖啡,于是咖啡便在法国巴黎盛行起来。
在欧洲,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那么必不可少的三个地方便是教堂、博物馆以及咖啡馆。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欧洲的咖啡文化,那么就需要去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左岸。
巴黎左岸咖啡馆
塞纳河左岸作为巴黎的文化中心,它所承载的咖啡文化不仅存在于厚重的历史之中,更存在于大街小巷的每个咖啡馆之中,而坐落于巴黎歌剧院对面的普洛科普咖啡馆,作为巴黎的第一家咖啡馆,对于当时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去巴黎歌剧院听歌剧与去普洛科普喝咖啡一样,都是彰显自己尊贵身份的最佳手段。伏尔泰、卢梭等法国知名人物都是普洛科普咖啡馆的常客,甚至还有传闻说拿破仑曾经因为喝咖啡没钱结账,还将自己的帽子抵押在了普洛科普咖啡馆中。
普洛科普咖啡馆
有人说,法国浪漫的文学艺术是构建在咖啡之上的。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几乎每家的店名都和一些伟人的名字相关联。和其他国家不同,法国的咖啡文化已经从日常生活搬到了文学艺术的舞台上,每一家咖啡馆都在不断向每位到访的客人,讲述着那些历史文化名人与咖啡的传奇故事。
三、咖啡:美国历史的重要角色1773年的一个深夜,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为了反抗英国的压迫,一群激愤的白人青年伪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了一艘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商船,并将船舱里的一箱箱茶叶全部倾倒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次倾茶事件的突然爆发,既是美国人民对于英国压迫的激烈反抗,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在独立战争结束后,为了纪念“波士顿倾茶事件”,同时也是为了展现出美国人民反抗英国的决心,时任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带头从喝茶改为喝咖啡。自此美国便开始了延续至今的咖啡文化。
到了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执政时期,军需部门更是将每天提供给士兵的酒水改成了咖啡和糖。从此以后,咖啡开始在美国军营中深深扎根。此后,美国人对咖啡的需求变得与日俱增,在美国关于咖啡的轶事也不断增多。
比如,在南北战争期间,很多士兵在行军时会短暂脱离队伍,他们并不是要当逃兵,而是停留在原地生火煮咖啡,等喝到心满意足之后再加快脚步,赶上行军队伍,而这种事情在当时再平常不过了。后来,为了同时满足行军效率和士兵对咖啡的需求,在当时的美国甚至出现了一种新型步枪——夏普斯卡宾枪,这种新型步枪在枪托处安装了一个小型手摇磨豆机,以方便士兵们随时喝到手磨咖啡。
然而,由于南方军的港口遭到了北方军的封锁,咖啡豆无法进入到南方军的军需供应中,于是南方军士兵只能眼看着北方军士兵痛痛快快地喝着手磨咖啡,每天气得吹胡子瞪眼却无计可施,而这也促使了南方军士兵在打仗的间隙,不得不用烟草或者食物去跟北方军交换咖啡喝。正是这样的“交易”,使得双方的交流加深,也间接地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结束。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咖啡才是美国“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那个“来使”。
四、不可一日无咖啡:美国人对咖啡的狂热需求美国民众对咖啡究竟有多狂热呢?二战期间,美国收购了当时咖啡豆种植大国巴西从1941年到1943年出产的所有咖啡豆,但是如此庞大的咖啡豆购买量依然无法满足从美国士兵到美国普通民众对咖啡的渴求。当时的美国甚至还为此颁布了“每个人每天只能喝一杯咖啡”的硬性规定。不仅如此,美国还规定了每一个暖水壶只能冲泡150克的咖啡。即便是人们按照规定做到了“每个人每天只能喝一杯咖啡”,也只是勉强满足了美国国内对咖啡的需求。
在美国,还有这样一个关于咖啡的耳熟能详的笑话: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声称自己每天早晚各饮用一杯咖啡,以此来保持清醒,而这也引发了记者们的强烈不满。于是便有人质问道:“我们每人每天只能喝一杯咖啡,为什么你能搞特殊呢?”而罗斯福也是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我确实早晚都会喝一杯咖啡,但晚上那杯是我将早上煮过的咖啡又煮了一次而已。”
另外,二战期间,为满足战争时期对咖啡的巨大需求,美国首先生产出了速溶咖啡作为军队的军需配给。由于其方便快捷的制作和饮用方式,使得速溶咖啡迅速在西方各国军队中走红。战争结束后,速溶咖啡从美国军营中被带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在美国,人们饮用咖啡主要集中在早餐的这个时间段。截至目前,在全球咖啡消耗量中,早餐咖啡几乎占据了一半。这也就证明了美国人喝咖啡的习惯——方便快捷、追求效率而不是品质。相比于法国人将咖啡视为生活中的浪漫与享受,为了消磨时光,经常在咖啡馆一坐便是一下午,美国人对咖啡的态度就像是中国人对豆浆的态度一样务实——咖啡就是一种早餐饮品。不得不说,咖啡已经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
早餐咖啡
对于西方人来说,咖啡就如同中国的茶叶一样,已然融入了本国的历史、文学、艺术、文化和饮食的各个方面,探寻不同国家的咖啡文化便能窥探出各国不同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内涵。十七、十八世纪,那阵席卷欧洲和北美洲的咖啡风潮,正如今天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浪潮。对于西方人来说,咖啡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品,也是一种文化情怀,更是一种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