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孙武,为了取得伐楚战争的胜利,都运用了哪些用兵方略?

漫聊小知识 2024-08-11 01:53:15

孙武从出山到隐归,使吴国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期间,在他谋划指挥的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中,尤其是伐楚的战争中,已经显示出他那“神鬼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的用兵方略。

那么,孙武的用兵方略都有哪些?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征外先除内扰

公元前514年,公子光指使专诸刺死吴王僚,自立为吴王,即吴王阖闾。不久,阖闾封孙武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成伐楚之事。伍子胥问孙武:先从哪里进兵?

孙武说,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内患,然后方可外征。现在王僚之弟掩余在徐国,烛庸在钟吾,这两个人都随时可能到吴国来报仇,只有先把这两个人除掉,伐楚才无后顾之忧。

伍子胥同意他的意见,待秉报吴王之后,速派兵杀了掩余和烛庸,并更换了与吴抗衡的徐国和钟吾。

(二)选择恰当的进兵时机

清除内患之后,吴国伐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可是孙武不主张冒然进兵,认为“民劳,未可,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

于是,吴王一边用心治理内部,积蓄力量,一边观察楚国内部情况,寻找伐楚的恰当时机,并仿效晋国三分四军,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力疲而卒惰。

公元前506年,一向归顺楚国的蔡国和唐国,派使臣到吴国来,诉说楚国令尹子常贪污勒索,欺压属国,兴兵伐蔡的罪行,请求吴国发兵救蔡。

这时,孙武给吴王分析了形势,认为之所以不能轻易伐楚,是因为楚国周围的属国众多,不便直接到达楚国境内。

现在晋国一呼,有十八个国家响应伐楚,其中有不少原来是归服楚国的,后来虽然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又苦于没有人挑头,而中途罢兵,但是这说明怨恨楚国的不单是唐、蔡等国。

趁楚国孤立的时候伐之,正是时机。吴王同意孙武的意见,同年冬,遂拜孙武为大将,发兵六万,杀向楚国。

(三)快速机动,出其不意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部队惯于水战,然而当部队到达淮水之后,孙武却下令,舍舟登陆,由陆地进兵,直趋汉阳。

伍子胥问其原因,孙武说,楚在上游,我在下游,逆水行舟,速度太慢,那样会给楚军以较长的防备时间,对我们的进攻是不利的。

伍子胥非常信服。孙武指挥吴军进行深远迂回的战略奇袭,乘楚国连续作战极度疲惫,北部边境薄弱之隙,迅速沿淮河南岸直向汉水挺进。

楚军主帅子常正愁吴军从水路来犯,听说孙武留舟于淮水,心中稍安。左司马沈尹戍也说吴军舍长取短,一旦失利,连归路也没有了,笑孙武善于用兵徒有虚名。

可见,孙武这一招,确实厉害,一来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为吴军争取了部队开战的时间,二来麻痹了楚军将帅,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将计就计,反客为主

楚军将帅,自以为以逸待劳,当孙武兵至大别山,速出兵挑战。不料孙武派先锋夫概带三百勇士,用木棒将楚军一阵乱打,楚军狼狈而逃。

孙武分析了楚军主帅子常贪功侥幸的心理状态,判断楚军必在夜间前来劫营,便将计就计,预先做了部署。

楚军乘吴军立足未稳,夜袭吴军,自以为出其不意,却中了孙武的圈套,被吴军杀得大败,大本营也被伍子胥和先锋夫概所劫。子常只身逃往郑国去了。

(五)巧用地利,轻取郢都

吴军连战皆捷,直逼郢都。然而郢都、青城、纪南三城互为猗角,且有重兵把守,一时难下。

伍子胥建议分兵先破纪南、青城。伍子胥引兵取青城,孙武引兵取纪南。孙武观察地形,望见漳江在化,水势滔滔,纪南地形低下,西有赤湖,湖水通纪南及郢都城下。

孙武看在眼里,心生一计,命军士连夜掘开深壕一道,引漳江水于赤湖。这边筑起长堤,坝住江水。

江水有处进无处泄,平地高出两三丈,直灌入纪南城内、郢都城下。楚王知郢都难守,弃城而逃,孙武兵不血刃,占领了郢都。

(六)兵不久用,适时罢兵

吴军破楚,楚昭王流亡它乡。为复国,大臣申包胥至姥姥家秦国求救。秦哀公起初不肯发兵,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秦国才决定发兵救楚。

此时孙武向吴王建议适时罢兵,发表了一番高论:兵,乃凶器,可暂用而不可久也。况且楚国土地尚广,人心未肯服吴。

为今之计,不如遣使与秦通好,允许楚君复归,我们割占楚国西鄙一带,以扩疆上。如果久恋楚宫,两下相恃,楚国人必然愤恨我们,而激发出抵抗力。

我们的部队因为是胜利者,则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和惰性,再加上虎狼般的秦国助楚,长期相持对我们不利。

孙武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可未被吴王完全采纳。他留孙武、伍子胥镇守郢都,自己率兵回国,镇压夫概的叛乱,为拒越国之计才命孙武等班师。

(七)顺水推舟,从容凯旋

孙武得吴王班师之诏,正与伍子胥商议退兵之事,正好接到楚国大臣申包胥以朋友身份劝伍子胥撤军的书信。孙武、伍子胥顺水推舟,卖个人情,决定撤军。

同时又提出条件,让楚国封随伍子胥至吴的原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以土地,待楚国答应后,才以胜利者身份体面的撤军回国。

吴军伐楚,特别是孙武用兵机变的内容大部分是有史可查的。有的细节如孙武反客为主劫楚营,虽然缺乏有力的佐证,但从吴军伐楚的全过程看,是合乎情理的。

孙武从出兵到撤兵,运筹帷幄,精于机变,用“兵圣”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运用并检验了他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一些谋略思想。

但是宋朝的苏洵,也曾提出孙武伐楚有三失:一是楚联合秦国共同抗吴,使孙武没有实现“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的要求。

二是伐楚近一年之久,吴国后方被越国钻了空子,正好与孙武关于久暴师“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的警告相吻合。

三是纵容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激怒了楚国民众,则忘记了“杀敌者,怒也”的原则。这些指责,不能说没有合理之处。

但当时统兵伐楚的决策权掌握在吴王阖闾手里,苏洵指责的内容到底与孙武有多大干系,尚待进一步研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