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之后,中国新能源电池技术可能会达到以下水平。
能量密度显著提升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仍会是市场主流,其能量密度将进一步提高。通过对正负极材料的改进、优化以及新型添加剂的使用等,比如持续探索高镍低钴或无钴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的更优解决方案等,能量密度可能相比现在提高 20%-50%。这将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进一步增加,可能普遍达到 800-1000 公里甚至更高,与传统燃油车的续航能力差距进一步缩小。
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技术将更加成熟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5 年后其能量密度可能是当前锂离子电池的 2-3 倍,这将为电动汽车的轻量化、长续航提供有力支持。部分高端电动汽车可能会广泛采用固态电池,续航里程有望突破 1200 公里 。
快充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充电速度大幅加快:目前已经有部分快充技术能够实现 10 分钟左右充至 80% 电量,未来 5 年这一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有望实现 5-10 分钟内将电池充至 80%-90% 的电量,大大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接近燃油车的加油时间,极大地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
超快充基础设施普及:随着快充技术的发展,与之配套的超快充基础设施也将不断完善。在城市的主要商业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超快充充电桩的布局将更加密集,形成较为完善的充电网络,方便电动汽车用户随时快速充电。
安全性进一步增强
热管理技术优化: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将更加高效和智能。通过采用新型的散热材料、优化散热结构以及先进的温度监测和控制技术,能够更好地控制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温度,降低热失控的风险。即使在极端的使用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功率充放电等,电池也能保持稳定的性能和安全的工作状态。
安全防护机制升级:电池的安全防护机制将不断升级,从电池单体、模组到电池系统,都将具备更完善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短路保护等功能。同时,电池的安全标准和检测技术也将更加严格,确保每一块出厂的电池都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成本持续降低
规模效应:随着新能源电池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增加,规模效应将使得电池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预计 5 年后,新能源电池的成本可能会降低 30%-50%,这将有助于降低电动汽车的价格,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原材料供应优化:我国在电池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将取得更大进展,一方面通过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提纯技术的提高,增加国内原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资源供应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同时,电池回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也将有效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
电池寿命延长
循环寿命提高:新能源电池的循环寿命将进一步延长,经过 5 年的技术发展,电池的循环充放电次数可能会提高 30%-50%。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电池在使用多年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性能和容量,减少用户更换电池的频率和成本。
日历寿命增加:电池在存储过程中的自放电率将进一步降低,日历寿命也会相应增加。即使电动汽车长时间不使用,电池的性能衰减也会非常缓慢,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
技术多元化发展
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成熟:钠离子电池技术将逐渐成熟并实现商业化应用。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虽然其能量密度目前低于锂离子电池,但在一些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如储能、低速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 年后,钠离子电池的性能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也会逐渐扩大。
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研发取得进展: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将不断取得进展,虽然这些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 5 年后可能会取得突破,有望成为未来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