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末,八路军冀南根据地遭遇日军"4.29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骑兵团2连班副刘老在掩护机关突围时腿部中弹,被迫在当地村庄养伤。敌占区的环境日益恶化,一个叫"文明先生"的汉奸告密后,刘老被迫躲进乱坟堆里的空坟中静养。在这个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虽有蚂蚁和蝼蛄作伴,但刘老却感到异常踏实。直到"文明先生"被八路军手枪队处决,威胁解除,他仍不愿离开这个安全的庇护所。
铁壁合围:根据地的至暗时刻1942年4月底,日军发动了代号为"铁壁合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给冀南和冀中军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4月29日,日军的铁蹄踏过冀南大地。129师骑兵团在故城一带奋力掩护冀南军区、党委和行署等机关人员突围。
机关人员好不容易渡过卫河,但枣强也并非安全之地。日军在南部地区布下了严密的防线,碉堡密布,封锁沟纵横交错。
敌人昼夜不停地搜索,连电线杆上都挂着马灯,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次日,军区和行署机关在枣强举行了追悼烈士大会。
日军占领区实行保甲制度,由当地村民中选出保甲长,负责征收赋税、组织劳役和维持治安。几个村子之间还设立了"维持会",由日军任命的有名望的乡绅担任。
保甲长和"维持会"成员大多成了"两面派"。他们表面上为日伪政权效力,暗地里却在帮助八路军开展工作。
但在大扫荡时期,一些"维持会"成员彻底倒向了日伪一方。他们为虎作伥,成为日军铁蹄下的帮凶。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只能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那些忠诚的"基本户"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照顾好受伤的战士。
为了安全起见,伤员们不得不在几个村子之间来回转移。一旦被敌人发现,不仅伤员性命堪忧,收留他们的百姓也会受到牵连。
骑兵团的处境也十分艰难。曾玉良团长带领两个连去支援冀中突围,况玉纯政委则带领其他人员转移到冀县安抚群众,收拢掉队人员。
由于根据地中心区域一度失守,骑兵团伤亡不断却难以得到补充。他们只能采取分散突围的方式,尽力保存实力。
在太平洋战争前期,日军的节节胜利动摇了一些抗日力量的信心。个别地方的抗日组织甚至出现涣散解体的现象。
游击伤员:辗转乡间的养伤路中弹的刘老被地方组织安排在村民家中养伤。医生说他的腿伤虽然没伤到骨头,但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康复。
军区医院的卫生员每隔一天就要来一趟,为伤员们换药。交通员也定期前来,为他们送来生活必需品。
这些医护人员和交通员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石碳酸和盐水是最常用的医疗物资,卫生员用它们为刘老清理伤口。
医疗条件极其简陋,包扎时疼得刘老龇牙咧嘴。他曾建议卫生员把药品留下,让他自己处理伤口,但医护人员坚持要亲自照料。
骑兵团的战友们也时常来探望伤员。他们的到来不仅让伤员们感到欣慰,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在村民眼中,骑兵团是八路军主力部队的象征。只要看到这支铁骑还在冀南平原活动,老百姓就觉得有了主心骨。
村里的保甲长虽然表面上为日伪政权工作,但他们也都是本地人。拖家带口的,不愿与八路军为敌。
有时候保甲长还会悄悄给伤员们送些粮食,只是提醒他们要多加小心。毕竟在村子里,人多嘴杂,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为了安全起见,刘老的养伤地点经常更换。从这家到那家,从这村到那村,让他吃尽了辗转的苦头。
有时候住在百姓家里,风声紧了就躲进堆放杂物的破房子。伤员的存在根本瞒不住村民,但广大群众都支持抗战,装作不知情。
基层组织把伤员安排在可靠的"基本户"家中。这些人家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把伤员照顾好。
但随着根据地形势的恶化,一些地方抗战组织出现了涣散的迹象。个别伤愈的战士不愿归队,甚至一些作战勇敢的老兵也变得消沉。
骑兵团作为老红军部队,基础工作扎实,倒是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团里的领导也不敢掉以轻心,加强了思想工作。
在根据地的这段黑暗时期,分散休养的伤员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刘老的伤口已经快要痊愈,却依然不能轻易露面。
坟墓避难:一场生死考验一个平静的下午,刘老正在小于庄一间破旧的空房里休息。房东大爷和交通员小魏突然闯了进来,二话不说就背起他往外跑。
原因很快揭晓:村里有人向"维持会"告密,说村里藏着八路军伤员。告密者绰号叫"文明先生",是村里在青岛生活多年的知识分子。
这位"文明先生"前几天回乡探亲,不知从何处得知了伤员的消息。他不顾家人劝阻,执意要向日伪政权报告。
好在他的家人及时通知了八路军的交通员,让刘老躲过了一劫。小魏背着刘老在乡间小路上疾行。
突然,一支伪军小队迎面而来。小魏立即带着刘老躲进路边的沟里。白天里,那队伪军离他们仅有几十米的距离。
令人惊讶的是,这支伪军竟视若无睹,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了。原来这是一支"东亚同盟自治军",是由当地"自卫队"和"护乡团"改编而成。
这支部队虽然挂在日伪政权名下,但战斗力低下。他们都是本地人,与八路军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比如冀南某"自治军"的军官,就曾让冀南军区政委宋任穷的夫人在家里坐月子。"自治军"军长王天祥更是为八路军拉来一个团的兵力。
若是遇上国军改编的伪军,或是从关外调来的"皇协军",刘老和小魏就不会这么幸运了。在躲过伪军后,小魏不敢再冒险把刘老送回村里。
他们在野外的乱坟堆中找到了一个有洞的空坟。小魏把刘老安置在坟洞里,晚上又送来了铺盖和席子。
村民们也没有忘记刘老,依然偷偷地给他送来食物。在这个特殊的藏身之处,蚂蚁和蝼蛄成了刘老的伙伴。
每动一下,坟顶的土就会簌簌掉落。但这种环境反而给了刘老最大的安全感。躲在这里,既安全又不会连累村民。
几天后,小魏带来了一个消息:告密的"文明先生"已经被八路军手枪队处决。那个汉奸躲在地窖里,被八路军点燃柴草熏了出来。
手枪队把他拉到村口,当场处决。这个消息传遍了周围的村庄,警告那些想要告密的汉奸。
回归战场:伤愈战士的艰难路即便"文明先生"已经伏法,刘老依然选择留在坟洞里养伤。相比村民家中的安全隐患,这个阴暗潮湿的地方反而让他感到安心。
直到7月初,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员小魏来报,日军即将在枣强地区展开"清乡大扫荡"。
刘老这时已经基本康复,不愿再过东躲西藏的生活。他向小魏提出,要立即返回部队。
此时,还有6名伤愈的八路军战士也要求归队。在群众的帮助下,他们开始秘密转移。
通向骑兵团驻地的路程异常艰难。他们要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躲避日伪军的巡逻。
白天藏在老百姓家中,夜晚则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小魏带着他们绕开敌人的据点,选择偏僻的小路行进。沿途的群众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信息。
三天三夜的跋涉,让刚刚伤愈的战士们几乎筋疲力尽。但想到即将回到部队,大家都咬牙坚持。
终于,他们看到了骑兵团的驻地。曾团长亲自出来迎接这群归来的战士。
战友们的热情让归队的伤员感动不已。但他们很快就得知,骑兵团正在准备一场反击战役。
这些在敌后养伤的日子,让刘老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没有百姓的帮助,他们根本无法生存。
骑兵团虽然在大扫荡中损失惨重,但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这群归来的战士立即投入到新的战斗准备中。
刘老等人的归来,让骑兵团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这对即将展开的反击行动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每一个回归战场的战士都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带着对群众的感激,重新拿起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