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六国时期实在太乱了,不光名字乱,就连名字也乱,光一个燕国就出现了五个,更别说这些政权背后的民族了,可以说很少能理清五胡十六国的历史的。
当然,乱归乱,其历史脉络也是有迹可循的,今天我就用简单谈谈五胡十六国的来龙去脉,毕竟是简史,并不会过多的展开,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我的合集里找找,此前我就详细写了一些十六国政权的兴衰。
十六国乱世,征战频繁
首先就是五胡,两汉时期,因为战争征服和分化游牧民族的需要,采取了内迁政策,将原先塞外的胡人慢慢迁徙到内地居住,其中较为强大的胡人势力有五个,分别是匈奴、鲜卑、羌、氐、羯,这也就是所谓的“五胡”。
而胡汉杂居,又必然会出现矛盾,王朝强盛的时候可以威慑,但只是暂时解决这个问题。
五胡内迁
毕竟强大的王朝也有衰落的一天,更何况西晋开国没几年就陷入内讧,司马炎一死,各个司马氏宗室大打出手,双方脑子都要打了出来,这就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这种级别的内讧下,战乱频繁,加上动不动就爆发饥荒,很多人在乱世活不下去了,纷纷逃亡,这其中就有氐人李特。
李特原本和族人住在陕西一带,但因为闹了饥荒,不得已带着族人逃亡到蜀地,因为人豪爽,被推举为氐人首领。
此时的益州刺史赵廞眼看晋朝衰微,打算占据蜀地自立,就拉拢李特等氐人入伙,事业越做越大,也让赵廞志得意满,不久就自称益州牧,打算走刘备的路子。
李特起事(以下图源,皆来自《史图馆》)
但很快就遭到朝廷的镇压,赵廞和李特先后身死,其儿子李雄则继承了其势力,终成气候。
注:以下纪年,全部用两晋年号
永安元年(304年),李雄带兵攻入成都,自称成都王。
氐人都举事了,游牧民族前辈匈奴人也不甘落后,也是在同一年,匈奴人刘渊带领一帮匈奴老乡反晋。
刘渊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举兵呢?原来长期的战乱下,各个司马氏兵力严重不足,一些脑子比较灵活的宗王就想到了利用胡人势力,比如成都王司马颖就拉拢了刘渊的匈奴人为其征战。
乱世人人想当天子
但刘渊一看,司马家这么折腾下去,晋朝迟早要完,趁机跑到匈奴故地拉了不少同族人反晋,为了拉拢人心,刘渊声称要延续汉朝国祚,竖起了汉王的大旗。
就在刘渊四处征战的时候,李雄已经打响了建立政权的第一枪了。
光熙元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成”,史称“成汉”,成汉也成为十六国里第一个建立的政权。
成汉建立
两年后,也就是永嘉二年(308年),李渊在众人的拥立下称帝,此时“汉”这杆大旗依旧具有号召力,因而刘渊立国号为“汉”,史称“匈奴汉”,不过很快,后面的皇帝就抛弃了大汉的金字招牌,改称“赵”,这就是“前赵”,又称为“汉赵”,成为十六国里第二个政权。
汉赵(绿色)
此时八王之乱也逐渐进入尾声,东海王司马越笑到了最后,毒杀了晋惠帝,拥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但整个西晋算是糟蹋完了。
在这个时候,刘渊第四子刘聪弑君上位,在稳定皇权后,集结重兵,打算一口气灭了西晋。
建兴四年(316年),刘聪攻入长安,俘虏晋怀帝,西晋彻底灭亡,残余的司马氏宗室不得不南渡,其中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的拥立下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
至于中原?彻底不要了,既然如此,各个实力派也不装了,不再奉晋为正朔,纷纷割据称王。
建武元年(317年),西北的凉州刺史张寔自称凉王,建立了政权,史称“前凉”,成为十六国立第三个政权。
前凉建立
回头再看看刘聪的前赵,虽然灭了西晋,但刘聪毕竟是弑君上位,他死后不久,养子刘曜也有样学样,杀了少主刘粲,引发前赵内乱。
而跟随刘渊南征北战的羯族人石勒表示了不满,认为刘曜德不配位,拒不奉诏,带领一帮兄弟自立,国号也是“赵”,史称“后赵”,名为十六国第四个政权。
这么一来,刘曜的前赵和石勒的后赵为了争夺霸权,大打出手,双方斗的你死我活,也给东晋有了喘息之机。
前赵与后赵
咸和四年(329年),刘曜被俘,前赵灭亡。
石勒自以为天命所归,还在传国玉玺上刻了“天命石氏”,但没想到刚死后不久,后赵也步入前赵内讧的后尘。
咸和八年(333年),石勒的侄子石虎杀了石勒儿子石弘继位,成为后赵第三位君主。
但石虎本身残暴无比,在历史上算是排名前十的暴君,怎么暴虐怎么来,很快就将后赵折腾的民不聊生,各地起义频发,而石虎的子孙们又为了争夺皇位大打出手,你杀我,我杀你,这就给了其他人机会。
咸康三年(337年),原本依附于后赵的鲜卑人慕容皝在辽东自立,自称燕王,建立了鲜卑燕国,史称“前燕”,为十六国第五个政权。
前燕建立(紫色部分)
但后赵依旧内讧,折腾了几年,反而是石虎的养孙石闵在内乱中胜出。
石闵本是汉人,夺取政权后立马恢复本姓“冉”,然后屠尽石虎的子孙,结束了后赵统治,建立了“冉魏”政权,不过冉魏存在时间太短,没被列入十六国中。
而前燕则在石家内讧中不断做大,同样做大的还有氐人苻洪。
和慕容皝一样,苻洪也曾依附于后赵生存,并且被安排镇守关中,滋长了苻洪占据关中的野心。
但苻洪还没动手就被毒死,其儿子苻健则再接再厉,最终夺取关中,建立氐人政权“秦”,史称“前秦”,这就是十六国里第六个政权。
前秦(占据关中紫红色)
一山不容二虎,北方这片土地既然后赵把握不住, 那么就由前燕来把握吧!
永和八年(352年),秣马厉兵的前燕君主慕容儁灭了冉魏,占据了中原,并迁都洛阳。
冉闵
这时候的前燕野心很大,打算扫平前秦之后南下灭了东晋,一统天下。
至于前秦,苻健去世后,继任的苻生也是和石虎一样的暴虐之主,朝政混乱,最终被苻健侄子苻坚夺了江山。
这时候东晋在干嘛呢?准备北伐。
自南渡后,东晋北伐的呼声一直很高,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直到桓温主政时期。
桓温因灭亡成汉而名声大噪,随后多次北伐,先是前秦,后是前燕,但桓温北伐并不是收复中原,而是捞取政治资本,为日后篡位准备,因而北伐效果并不是很大,这一点王猛看的很清楚,因此王猛没有归顺桓温,反而投奔了苻坚。
在王猛的辅佐下,前秦蒸蒸日上,为日后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温再次北伐,却在枋头之战被战神慕容垂击败,桓温功败垂成,慕容垂则名声大噪。
但慕容垂立下大功却不被前燕所容,此前还有慕容恪庇佑,但慕容恪死后,慕容垂就成为众矢之的,想杀了慕容垂。
慕容垂不肯坐以待毙,带着儿子慕容令逃亡前秦。
得知慕容垂投奔,苻坚非常高兴,一来苻坚早就想灭了前燕,但忌惮慕容垂的能力,不敢动手,二来慕容垂来投奔,可为己所用,高兴地亲自出城迎接,高官厚禄,要啥给啥。
前秦、前燕、代国、前凉
但王猛却看出慕容垂并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劝苻坚杀了他,苻坚爱才心切,就是不肯,王猛就打算搞个“金刀计”除掉慕容垂,但没成功,倒是除掉了慕容垂爱子慕容令。
至于苻坚,现在正准备灭了前燕呢。
太和四年(369年),苻坚灭了前燕,算是为一统北方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后几年,前秦东征西讨,北方大大小小势力全部依附于前秦。
太元元年(376年),随着西北的前凉被灭,前秦基本一统北方。
前秦基本一统北方
现在摆在苻坚面前的唯有东晋了,只要灭了东晋,前秦即可一统天下,一想到这事,苻坚就开心地整晚睡不好觉。
但一想到王猛的话,苻坚的热乎劲就有点消退了,原来王猛屡次劝谏苻坚不可轻易南征,甚至临死前都不断告诫。
毕竟前秦刚刚一统北方,各个势力还没消化完,等整合好在南征也不迟。
但苻坚等不了了,坚持南征,而满朝文武也只有慕容垂等少数人支持,将慕容垂视为知己的苻坚很高兴,觉得大事可成,立马下令南征。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带领八十万大军南下,东晋得知后震惊不已,倒是谢安不慌不忙,派出侄子谢玄等人前去抵抗,当然谢安是表面镇定,内心实则非常慌。
淝水之战
好在谢玄给力,淝水之战击败前秦,保住了东晋。
而前秦南下失败,各个势力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叛秦自立。
最先离开的就是苻坚的知己慕容垂,在太元九年(384年)召集旧部后宣布复国,史称“后燕”,为十六国第七个政权。
后燕建立
而北边,同为鲜卑的拓跋珪也宣布复国,称代王,后改称魏王,这就是北魏,不过北魏属于南北朝,并未列入十六国里。
至于慕容垂,认为苻坚收留自己,自己不能忘恩负义,只恢复前燕疆域,不会侵犯前秦,但其他人就不一样了,比如羌人姚苌。
同是苻坚手下,姚苌就不怎么地道了,威逼苻坚交出玉玺,索要不成后又杀了苻坚。
本来前秦在苻坚号召下团聚在一起,现在苻坚一死,前秦彻底四分五裂了。
而在慕容垂复国的时候,前燕宗室慕容泓等人也图谋复国,史称“西燕”,不过没被列入十六国里,毕竟西燕国祚只有十年,地盘还不大,内部混乱不休,最终被慕容垂给灭了。
西燕(黄色)
当然除了拓跋珪、慕容垂、姚苌等人,其他势力也蠢蠢欲动,比如乞伏鲜卑的乞伏国仁,早在淝水之战前,乞伏国仁的叔叔乞伏步颓就趁着大军南征的时候宣布起兵。
不知道苻坚怎么想的,派乞伏国仁去平叛,让侄子征讨叔叔,还是同族人,结果可想而知。
而后苻坚战败,乞伏国仁和叔叔联合一起,割据陇西。
太元十年(385年),乞伏国仁自立,史称西秦,为十六国第八个政权。
西秦(大红色)
至于姚苌,已经弑君了,下一步就是自立了,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依旧以“秦”为国号,史称“后秦”,为十六国第九个政权。
后秦(粉红色)
这几个建立政权的,要么是复国,要么本身就是本族的首领,但吕光不一样,他是苻坚同族人,也是苻坚手下大将,不思恢复前秦,反而趁乱自立。
吕光本人并没有参与淝水之战,而是被安排征讨西域,得知苻坚身死后,立马觉得这是自立的机会,于太元十四年(389年)在西北自称大凉天王,史称“后凉”,为十六国第十个政权。
后凉
后凉的疆域远不如前凉,吕光为了扩大地盘,东征西讨,其中在凉州东南部有秃发部鲜卑人,其首领为秃发乌孤,秃发乌孤自知不敌,被迫归顺吕光,西北地区暂时安定了。
但中原依旧热闹,比如拓跋珪的北魏和慕容垂的后燕就大战不断,虽然慕容垂能打,但毕竟年老了,最爱的儿子慕容令也被王猛除掉了,继承人则是威望缺失的慕容宝。
慕容垂怕慕容宝坐不稳江山,打算扶他一把。
太元二十年(395年),将精锐大军交给慕容宝,前去征讨北魏,让他刷刷经验,但没想到慕容宝不堪大用,参合陂一战,尽丧精锐,老父亲慕容垂不得不带兵出征,好不容易击退北魏,但却病逝于军中。
没了慕容垂的后燕哪里是如日冲天的拓跋珪对手?等待后燕的只能是衰亡。
这边慕容垂不行了,那边吕光也快不行了,秃发乌孤认为这是崛起的机会,隆安元年(397年),自称大单于,史称“南凉”,为十六国里第十一个政权。
吕光气得不行,秃发乌孤居然趁自己生病反叛,这怎么能忍?立马带着大军平叛,却被击败,吕光无可奈何,只能黯然回去,不久就病逝了。
吕光一死,秃发乌孤则趁机南征北战,占领了河湟,但毕竟后凉家大业大,他一个人消化不了,共同蚕食的则是其他几个势力。
首先就是段业,段业是汉人,被吕光任命担任地方官,监视蠢蠢欲动的匈奴人。
但因为吕光的弟弟吕延带着匈奴人沮渠罗仇、沮渠麯粥征战西秦的时候战死,吕光迁怒于这两人,下令斩杀,引起他们的侄子沮渠蒙逊的不满。
沮渠蒙逊一气之下,拉着段业一起反叛了。
隆安元年(397年),趁着秃发乌孤自立,段业也自称凉王,史称“北凉”,为十六国里第十二个政权。
南凉(蓝色)、北凉(绿色)
但段业的北凉其实和匈奴人合伙的,而且本身并不是匈奴人,权力基本都被沮渠蒙逊掌握。
为了夺权,段业也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其中敦煌大族之一的李暠被任命为效谷县令,但没想到李暠却被拥立为敦煌太守,段业只能捏着鼻子承认了,这就加剧了李暠的野心。
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被推举为大都督,史称“西凉”,为十六国里第十三个政权。
西凉、北凉、后凉、南凉
凉州地区内乱不断,中原地区依旧热闹非凡。
几大势力
慕容垂已死,拓跋珪也不装了,直接带领大军进攻后燕,大军压境,后燕却起了内讧,后燕一分为二,慕容宝带着残余势力退回辽东,慕容宝的叔叔慕容德占据青州自立,建立燕国,史称“南燕”,为十六国里第十四个政权。
占据胶东半岛的南燕
而自前秦后,每个政权不管大小,都想学前秦一统北方,尤其是后秦的继任者姚兴,视苻坚为榜样,处处学习苻坚。
而姚兴算是各个二代里不错的继承者,将后秦基业发扬光大,不仅扫清了前秦残余势力,还灭了西秦和后凉,成为北方的大国。
眼看后秦势大,不少势力选择归附,比如匈奴人赫连勃勃。
姚兴看赫连勃勃又能打,长得又不错,很是喜欢,但姚兴弟弟姚邕认为赫连勃勃迟早会反叛,劝姚兴杀了他。
但姚兴和偶像一样,始终未能下手,而赫连勃勃也和慕容垂一样,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义熙二年(406年),赫连勃勃反叛,建立大夏,史称“胡夏”,为十六国里第十五个政权。
胡夏
自赫连勃勃反叛那天起,就不断骚扰后秦,但由于赫连勃勃居无定所,大军来了就跑,遇到势弱的城池就抢,搞的姚兴很没脾气,这种无赖打法,真的无解,只能防范。
那么十六国里最后一国是谁呢?是北燕。
义熙三年(407年),占据辽东的后燕被鲜卑人冯跋篡了权,慕容燕变成了冯燕,因而这时期的燕国被称为“北燕”,而它也是十六国里最后一个政权。
北燕(粉色)
从光熙元年(306年)李雄自立建立成汉到义熙三年(407年)冯跋建立北燕,这一百年的时间,中原大地走马观花出现了十六个政权,当然不止十六个,还有代国、西燕、冉魏、谯蜀和翟魏没被列入其中,实际上政权多达二十个。
后秦、魏、南凉、北凉、西凉、南燕、夏、西秦、北燕
可以说这段时间就是著名的乱世,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些势力终究会被统一,南方是刘宋,而北方则是北魏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