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其中提到,取消铝材、铜材等产品出口退税;将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等产品的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9%;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不少企业老板怒拍大腿,感叹生意要做不下去了,只能关门歇业。为什么一则调整出口退税的公告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应?更可能让部分企业关门倒闭呢?要从出口退税,退的是什么税种说起。
很多人提到与企业相关的税种,第一反应是企业所得税,下意识以为退税退的是企业所得税。
比如,A公司年销售额为1亿元、成本是9000万元,税前利润为1000万元,按照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一共是250万元。假设原本全部退税,那么A公司装进口袋里的钱就是税前利润1000万元;完全取消退税,那就缴纳250万元,A公司还是能赚750万元。
如果退税退的是企业所得税,那么即便取消企业也不会亏损,更不可能破产,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然而,出口退税并非针对企业所得税,退的是增值税和消费税。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涉及消费税,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讨论增值税。
和企业所得税不同,增值税是对收入征收,也就是说不管企业有没有盈利,只要把东西卖出去了,哪怕亏本卖也要缴纳。
继续上面的例子,A公司1亿元的销售额要缴纳增值税,最高按照13%的税率计税,就是1300万元。1亿元销售额扣掉1300万元增值税后还剩下8700万元的营业收入,比9000万元的成本低,导致A公司亏了300万元。
我们假设A公司1亿元的销售额全部是出口到国外的,而且按照规定能获得全额退税,那么出口时缴纳的1300万元增值税能通过申请出口退税全部返还回来。A公司8700万元销售收入加1300万元退税收入,支出9000万元成本,税前利润是1000万元,交了企业所得税后实际盈利是750万元。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A公司能否赚钱的关键是出口退税政策,或者说A公司赚的完全就是退税的钱。这意味着下调或取消退税后A公司将面临利润收窄甚至亏损的局面。
国内有不少A公司这样的企业,产品价格很低导致利润率为负,缴纳完增值税后是亏钱的,靠出口退税政策“扭亏为盈”。当政策发生变化时企业往往遭遇“致命”打击。
以这次涉及退税率下调的光伏产业为例,国内供给早已产能过剩,为了生存下去企业只能“卷价格”。你敢降价,我就敢卖得比你更便宜,出口到海外的订单全是亏损的,将“内卷”延伸至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的消费者是外国人,最终我们发现老外得了便宜,以低于制造、物流成本的价格买到了国内生产的光伏组件。而他们之所以能低价购物主要是因为有退税补贴,相当于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外国买家。
在国内产品缺乏竞争力的时候,出口退税起到了帮助国内产品利用价格优势走出国门的作用,为中国制造业屹立全球立下汗马功劳。不过,一些享受了多年出口退税的企业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完全靠出口退税存活。这显然非长久之计,因为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亏钱做买卖,与正常的商业逻辑相悖。
当国内产业里存在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时,会拖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时就必须调整策略,下调退税率或直接取消退税政策了。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有一部分企业不是没有创新向上的能力,而是在舒适圈里待太久了,享受好的政策享受惯了,安于现状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退税额减少使得出口企业的实际收入下降,如果提高售价可能失去国外客户,只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低成本或者产品性能升级。企业不愿主动提高技术能力,那就只能靠调整政策倒逼升级。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
还有一些企业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产能过剩的状态下理应被市场淘汰,只不过有出口退税政策得以苟延残喘。这就好比明明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但靠着特殊身份获得加分,硬是要上高中和大学,浪费了教育资源。
让这样的企业退出市场,腾出资源交给有能力转型的企业,或者把节省下来的退税款投入到民生领域,资源的使用效率均比硬让该被淘汰的企业“活下去”要高得多。
当然,出口退税调整势必会让行业经历阵痛。
还是以光伏产业为主,一些公司的利润率也就2-3个个点,退税率由13%降至9%,4个点的波动足以抹平它们的利润,确实没有必要再做下去,只能关门歇业。每一家干不下去的企业破产都会涉及一批职工失业,还会影响当地的GDP,这些都是阵痛。
但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耗下去,不如一口气清理完毕,用小退一步的代价实现大步向前的机会,是值得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