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效能怎么度量?

职场真的很健谈 2024-09-14 14:01:23

很多企业不清楚以什么指标去度量研发效能,也不清楚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因为不清楚研发部门到底干得怎样,也就不清楚研发人员到底干得怎样,该发多少钱。这个问题在软件、互联网企业还稍好一些,因为它们管理水平普遍较高,华为腾讯也有效能解决方案和平台,但广大传统研发如硬件类、嵌入式开发等,则基本没有类似的解决方案。一些传统的PDM、项目管理软件,虽然也能提炼工时、成本费用、进度等指标,但总体还是偏细节和过程,缺少对价值的总体把握。一些企业用手动方式,采用绩效、人效等指标来度量,你问他度量的是不是研发效能,他说不清。有鉴于此,笔者特结合华为和咨询服务过的企业研发实践,提出一种研发效能度量的新思维,以供广大企业参考,并希望大家抛砖引玉,论证完善。

01 研发效能度量概念及常规方法

什么是研发效能?引用茹炳晟、张乐的定义就是“效能是能力,是更高效、更高质量、更可靠、可持续地交付更优的业务价值的能力。”此定义偏向能力,而得物则偏向成效:“效能是指对业务有实际价值的效果和成效,强调有效性和效益,研发效能就是持续地、安全地、高质量、高效率地交付有效价值。”综合一下,可将研发效能定义为:研发效能就是研发组织高效、持续地交付优质业务价值的能力。由此定义看,效能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有能力也有结果,既有效率也有效益,最终指向的是业务价值,中间过程强调高效和持续。

效能度量就是通过可量化、可分析的数据指标,反映研发团队产生价值的能力及其成效,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快速准确地掌握业务现状,从而进一步改善效能。

常规的效能度量方法是:选取一种指标集合或者模型,对效能进行多维度的度量,例如软件、互联网企业常用的效能指标体系,就是一个多维度的CUBE模型:

该模型将软件开发视为一种价值流,从价值流的全过程和结果中提取相应指标,进行度量。价值流相对比较高频、需求密集、颗粒度小、交付时间短、人力投入为主,符合软件/互联网平台开发的特点。

然而,上述模型不太适用传统硬件、嵌入式开发,因为它们是颗粒度更大的项目形式,而非软件开发的价值流形式,也未考虑到基础研究、预研、开发、交付等不同类型研发业务的区别,因此广大传统研发企业不能盲目借鉴,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实际,建立针对性的效能指标集或者模型。

这种以指标集或者模型进行度量的方式,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

容易设计:指标可以较容易地从目标和流程中提取,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可简单地设计出来,并且根据需要进行增减调整。量化客观:指标大多数是定量指标,容易观察和衡量,评价比较客观。驱动改善:指标可以横向对比,评估差距,也可以纵向对比,观察趋势,衡量改进。

但是,弊端也比较明显:

散装:过多的指标,导致效能被打散,容易关注细节,而不见整体。很多企业过于追求专业,整了几十上百个指标,却难以一口回答 “研发到底做得怎样?”、“我们的研发效能比别的企业/比去年是高还是低?”等基本的问题。失焦:指标太多,容易泛,失去焦点。昂贵:数据收集难、评估成本高,甚至专门开发相关平台,配置专门团队,各种成本加在一起很高。失联:效能评估出结果后,主要用于改进,却与奖惩激励等并不直接关联,导致效能应用未能形成闭环,不能强有力地驱动循环改善。

有鉴于此,笔者借鉴岗位价值评估的思路,提出一种研发效能度量的新思维,能显著解决上述弊端。

02 研发效能度量的新思维

对广大研发型企业而言,项目是主要业务形式,研发部门主要通过项目创造业务价值,如果能够度量各项目的业务价值,则在总体上把握住了效能的根本目的,再除以成本、时间、人力等投入要素,则可以得到效率,二者就可以反映研发效能,且比较简单直观,聚焦重点。

这里面的关键,是评价项目的价值。

怎么评?

可以借鉴岗位价值评估的思路,用一套价值评估标准来评价。我们知道,岗位林林总总,但是用美世IPE、合益等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就可以评价这些不同岗位的价值。

那么,如何开发项目价值评估工具呢?

借鉴IPO模型,我们可以从投入、过程、产出三个方面来建立分级评价体系,从多个侧面对项目的价值进行衡量。

投入:一般而言,项目投入越大,则意味着价值越大。投入包括资源、人力、时间等方面,也体现在所需的知识、技术水平上,二者分别从数量和质量反映投入强度,为相乘关系。过程:体现为价值生产、交付所需的管理、协调要求。过程包括协作、管理要求等。协作指需要协作的范围、协作难度,一般而言,越高价值的项目,需要协作的范围越大,协作要求越高。管理要求指对项目的各项指标如成本、进度、文档等各方面的要求,一般而言,进度要求越紧、性能指标要求越高,则得分越高。产出:体现为项目最终成果的价值,不仅指短期价值,更指长期价值,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评价。

当然,模型具体选择哪些指标,还需要根据各公司的战略和业务特点进行取舍。如果为了更高精度要求,还可以对项目进行分类评估,因为每类项目的定位、作用、产出、流程都不一样,效能也有区别,因此有必要区分开来,分类管理。一般而言,研发可分为四大类:

实践中,有些公司不严格区分产品和技术,而是合并为预研和开发,并且将开发再度细分为平台/公共开发、交付开发两类,因为它们通常是先做出一个产品平台,再在平台基础上根据客户定制化需求进行改型开发后交付。如果再加上极为少见的基础研究,企业的研发也可以分成以下四类:

如果精度要求不高,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来对所有类型项目进行评估。

第一步选好评估指标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发分级评价标准,划分出级别,并为每一级赋分,示例如下:

上面的分级、赋分具体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重点、业务导向来设计,每个公司可能大不相同。

项目价值评估工具设计好之后,就可以对全部项目进行评分,得到每个项目的价值分数,加总得到全体项目的总分,还可以按项目分类进行分类统计总分。有的项目还会分节点,项目价值可以按节点切分,例如完成概念阶段占20%,方案阶段占25%,详细设计阶段占15%等。

有了项目价值分数,就度量出了效能的根本目标——价值。有了价值,就可以进行效益和效率分析,也就是效能度量的主要方面。

“效益”方面,可以对项目价值进行同期纵比、与目标相比等分析,从总体上评价价值产生的总量如何,回答如“相比去年,研发效能是否提升”等问题。总量还可以细分为子类,如预研、开发、交付三类,进行对比分析。“效率”方面,可以以项目价值分数作分子,成本、人力、时间等投入要素作分母,进行效率分析。价值/时间得到时均,价值/人力得到人均,价值/成本得到元均,都是效率指标。效率指标同样可以按总体和分类对象进行统计,按纵比、横比方式进行分析。

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度量,操作比较简单直观,主要进行项目价值评估和监控即可,适合绝大多数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精度要求不是太高的项目型研发企业,不需要建立很多指标并大力收集,费钱费力。

03 效能度量管理拉通

按照上述方式建立的度量体系,用处很多,不仅仅可以用来分析改善,还可以拉通研发运营/项目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这是常规的指标集模式的度量方式难以做到的:

研发运营/项目管理:项目价值总量,即相当于研发的总体产值,以此就可以对年度研发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设定目标,并往下细分。具体到项目层面,每个项目立项时即评定项目价值,结项时再次评定,即可确认项目实际价值。因为有些项目,特别是预研项目,开始时可能评不准,结项时才逐渐清晰,甚至可以在结项很久之后再来一次追溯评价,给予追溯激励。项目价值的高低,也可以明确了项目优先级、团队配置、资源投入等,对项目整体运营统筹调度很有参考依据。研发绩效管理:有了项目价值依据,研发从部门整体到个人都有了工作价值的依据,就可以据此进行绩效管理,评价是否实现了价值创造目标。如果项目失败,也不是绩效为零,因为研发避免不了失败,失败只是证明这条路行不通,因此还会给予一定绩效。研发薪酬管理:项目价值可以和薪酬联动挂钩,实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闭环。项目价值总分可以对应研发薪酬总包,有的企业用研发薪酬总包(或奖金包)/项目价值总分,得到每一积分的金额,2年内固定。每个项目预先评定价值分,研发员工通过参与项目,从中挣积分,积分在年底兑换为薪酬/奖金,这样员工干多干少一目了然,员工自己对能挣多少也心中有数,员工干劲会极大激活。

这种新模式也存在缺点:

仅项目,未考虑职能贡献:职能线对研发同样有贡献,主要集中在能力建设方面,应予以考虑。解决方案有三:一、可以在现有评估体系中增加能力建设评估要素,也能评估能力建设类项目;二、现有评估体系不变,只是项目价值中切分一定比例给职能部门;三、另外单独针对能力建设项目建设评估体系,拨付预算。华为的做法是将产品开发项目、技术开发项目、能力建设项目三类分开管理,各定预算,各自评估。未考虑效能中的“持续”性:项目价值评估,对持续性有所忽略,需要考虑在评估体系中加入此类要素,主要是员工士气、资源持续性、职能体系能力等。精细程度不够:常规的指标集模式,过程、精细化有余,而整体性价值呈现不足,两种模式可互为补充,可以在项目价值之外,适当增加过程性的指标进行管控。

实践中,也有企业开展类似做法,例如积分制,但整体和上述模式并不是一回事,目的、范围都不一样。

以上。

如果你也对研发效能感兴趣,欢迎加我交流。

文末福利:

《向华为学研发薪酬》持续开课中(课程框架见上图),9月28日开展第二期全天直播,我将系统解密华为研发薪酬奥妙,并和你一起探讨如何应用到贵司。欢迎大家预定席位,新课首发优惠价1999元,即将调价,欢迎参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