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事实上1949年建国后至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之前,新中国是没有设立国家主席这一职务的,行使国家主席职权的机构乃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直到1954年9月,在考虑到外交、国际事务处置等方面需要,第一部宪法通过后,毛主席才在大家的期盼和支持下,担任了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
而对于国家主席职务,毛主席也只是担任了一届。1959年,毛主席决定卸任,这也就需要另择贤者继任。不过对于选择谁,却成为了一时的难题。
彼时威望最高的当属朱老总无疑,他也是上一届的国家副主席。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朱德并未担纲国家主席,而是刘少奇当选。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作为历史见证者、参与者,1959年邓小平曾对此做出过相应的解释。
新中国刚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无论是司法建设,还是国家机构建设都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陆尚未完全解放,战争状态仍旧延续,这自然是不适合设立国家主席的。
但随着一如抗美援朝等战争的发生结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认识到短期内很难解决台湾问题,同时外交事务上也需要根据对等原则设立。
就这样,1954年9月,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宪法》通过。
《宪法》中明确了正式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了原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凭借着党内地位,国家威望,贡献,毛主席担任了第一任主席,同样德高望重的朱老总则担任了副主席。
不过1959年,毛主席便选择了卸任。至于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国家主席,当然是位高权重。
但是这个职务的工作量却是相当的繁重,不仅要处理各种包括外交接待、会议在内的国是,甚至于为了赢得支持还要接受各种采访纪要。
年龄的衰老,毛主席精力有限,就选择了卸任。
对此,毛主席还说:“要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专做党的主席,节省更多时间去做一些党要求我做的事情,这对于我的身体状况来说比较适宜。”
毛主席卸任后,谁接任也就成为了问题。当时朱德、刘少奇、周总理、邓小平等都是有条件当选的。
在书记处讨论后,主席人选也最终确定在朱德、刘少奇二人身上。
朱老总作为党内元勋,军队缔造者,德高望重,此前又是副主席,按顺序也应该轮到他,如果担任该职务,不会有任何争议。
是以当时大多数人更支持朱老总。
然而朱老总却选择坚持不当主席,为此他专门给中央书记处写了信,信中提议刘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至于他本人的工作安排,则完全听从党的安排,没有要求。
而他给出的理由则是年龄问题,朱老总表示:“自己比毛主席还要大七岁,接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而且他也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力不从心。
对于这一点,确实如此,他本人比毛主席还大,毛主席也十分理解。
毛主席后来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交谈时提及此事,表示:“朱老总威望很高,但年龄不饶人,已经不能指望他主持工作了。”
就这样如果考虑到能力和身体状况两个因素结合,当时“年轻”的刘少奇确实是最佳选择。
刘少奇生于1898年,比毛主席小5岁,彼时才不过61岁,正值当打之年,至于资历、学识上也是毫无问题的。毛主席都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外事处理上,刘少奇也是得心应手。因此朱老总、周总理和邓小平也都支持刘少奇继任。
1959年4月的八届七中全会上,邓小平也表示刘少奇长期在党内担任的工作职能更有助于他当好国家主席职务,这是更合适的选择。
于是经过一番讨论,在1959年4月27日的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至于朱德则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