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近三年,尽管西方国家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但俄罗斯并未如西方预期的那样崩溃。与此同时,北约的32个成员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问责压力,立陶宛则充当了“出头鸟”,频频提出要求。立陶宛为何如此高调争取关注?其提出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立陶宛的新任外交部长布德里斯最近公开表态,表示希望中方能够恢复与立陶宛的正常外交关系,并提议在双方首都互设大使馆。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求和的信号,但在他的话语背后,依然隐含着对中国的强硬立场。
布德里斯明确指出,中立关系的恶化并非立陶宛的责任,并特别提到所谓的“中国援俄”问题。这实际上是在要求中国做出两件事:一是希望中国在立陶宛设立大使馆,二是逼迫中国切断与俄罗斯的关系。
事实上,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在过去几年中频繁挑衅中国,导致两国关系逐渐恶化。自2021年以来,立陶宛在涉及中国敏感问题上多次采取激烈立场,尤其是在涉疆、涉台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公开攻击,迫使中方做出反制措施。
其中最为显著的反应是,中方在2021年将立陶宛驻华大使驱逐,并降级两国外交关系至代办级。这一措施直接回应了立陶宛的挑衅行为。然而,立陶宛并未收敛,反而继续采取对华敌视的行动。去年12月,立陶宛再次将中国驻立陶宛外交官列入“不受欢迎名单”,并要求其离境。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立陶宛也未能给出任何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解释,显示出这其实是一场充满政治色彩的外交闹剧。
尽管如此,立陶宛新任总理帕卢茨卡斯仍表示希望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但他明确表示,这只涉及互派大使问题,暗示他并不期待全面恢复两国的正常外交互动。
立陶宛的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北约成员国,立陶宛在与中国的关系上经常充当西方的先锋。特别是在俄罗斯问题上,立陶宛更是急于站在美国与西方阵营的前列,这次针对中国“援俄”议题的炒作,明显是在借机打压中国。
从立陶宛的外交姿态来看,它无疑是依靠西方国家对其的支持,尤其是北约的保护,采取了极为激进的外交政策。立陶宛知道,凭借其小国地位,独自挑起与中国的对立并没有太大的实际影响,但如果能借此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增加西方支持,便是其战略意图。
立陶宛的做法与其在外交上“小而美”的策略密切相关。它通过反复挑衅中国来吸引国际关注,并且得到美国和北约的支持,这使得其在国际事务中常常扮演“出头鸟”的角色。
立陶宛显然误判了中国的反应。中国并未在外交上直接报复,而是采取了更为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尽管立陶宛反复对中国进行挑衅,中国的回应始终较为克制。然而,立陶宛不应以为自己能在中立关系上随意要求中国做出让步。中方早已明确表态,立陶宛的行为已触及中国的底线。
对于立陶宛的要求,中方的立场依旧坚决: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历史纽带建立的,外界无权干涉。任何外部施压都不会改变这一点。中国将继续维护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坚定支持多极化的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外交原则。
在俄乌冲突的持续背景下,西方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将俄罗斯“击垮”的目标。尽管乌克兰获得了大量军事支持,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依然没有崩溃,这使得北约国家开始焦虑。特别是一些国家,如立陶宛,在失去对俄制裁效果的信心后,试图将压力转移到中国身上,指责中国所谓的“援俄行为”,以寻求更多国际支持。
这不仅反映出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也揭示了北约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立陶宛作为“出头鸟”,不仅是顺应北约的指示,也是为了加强自身在西方集团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立陶宛在中立关系上频繁挑衅中国,最终使其自身陷入了外交困境。中国与立陶宛的关系并非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是涉及到国家尊严和国际形象的问题。立陶宛是否能够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取决于其是否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
无论立陶宛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注意,它所依赖的西方力量终究无法替代其与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立陶宛应该明白,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选择与中国作对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外交困境。中方不急于报复,但也不容忍外部势力干预其与俄罗斯的正常关系。立陶宛应谨慎行事,避免在美西方的支持下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