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抓娃娃》爆笑背后,发现是一部“中式恐怖片”!

碧彤然 2024-07-26 08:09:04

这个暑期档电影,最火的莫过于沈腾和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影片讲述了西虹市的一对富豪夫妻,为了让儿子马继业考上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子承父业,于是打造了一个特别穷苦的家庭,对其进行苦难教育,让儿子在逆境中成长、成才的故事。

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把它称为育儿版《楚门的世界》。虽然笑点密集但又觉得不太对劲,这笑里掺杂着玻璃渣子,透着股“中式恐怖片”的味儿。

影片中,表面嬉笑背后实则是一个孩子被束缚、规训、捆绑着长大,父母善意的谎言包裹着控制欲,充满着中式教育的沉重、牺牲感。

有网友评价说:“看懂了说明你也有这样的成长经历。”

《抓娃娃》这部电影中,展现了传统中国式家长们最常用的两种教育方法:吃苦式教育和愧疚式教育。

我们结合电影,一起来聊一聊。

1、吃苦式教育:不要让本末倒置

马成钢是一位大富豪,却带着儿子住进破旧的大院,花重金聘请各行业人才,为儿子建造出一个全景式“苦难乌托邦”。也正因如此,在小马的认知里,自己的家庭一贫如洗。房子破旧,屋顶漏雨,缺水少电,出个远门要靠驴车......

马成钢自己出身于贫困家庭,通过吃苦打拼成了大富豪,他想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复制在儿子身上。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基本上是来自上一辈人的经验。那个年代,因为整体大环境的原因父辈往往要吃很多苦才能打拼出了一番事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过吃苦来磨炼意志。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多东西,不需要吃苦也能得到,成才的关键是看孩子品格和心智是否能全面发展,而这跟家庭教育的优劣有关,并非是因为吃苦。

而且,自己辛苦打拼大半辈子,本意就是希望自己和孩子过上好日子,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平台,又让孩子回去吃自己吃过的苦,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中,马继业经常因为家境贫穷感到自卑,还因为穷被排挤、霸凌,这种环境又怎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呢?

不是说孩子不能吃苦,但物质上“没苦硬吃”大可不必,可以让孩子吃思考的苦,吃培养良好习惯的苦。

但如果一味地为孩子刻意制造苦难,只会让孩子陷入自卑、自我怀疑中,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2、愧疚式教育:对孩子情感的支配

“我这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谁呀?”

“如果没有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都是为了你的以后打算。”

这些话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在中国家庭中,“愧疚式教育”并不少见。

愧疚式教育,是指父母通过诉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方式,情感绑架孩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

影片中,马成钢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故意把鞋子弄得破破烂烂,儿子问起时,他说:“没事儿,爸爸这双鞋还能再穿好多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愧疚心,他赶着驴车去送货,奶奶临走前给了他三个鸡蛋,他也不要,说“留给儿子吃”,马继业又感动又内疚地扑在他怀里哭。

“愧疚式教育”本质是一种情感支配,父母通过利用跟孩子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服从自己。孩子小小年纪,就需要共情父母的苦,好像无法当个纯粹、天真的孩子,童年过早的消逝了。

“愧疚式教育”延伸出来的对孩子的指责、冷漠,就像一场对孩子的“精神暴力”。

孩子为了弥补对父母的愧疚,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想法,迎合大人的行为标准,逐渐失去自我。家长或许因为孩子听话而高兴,但孩子可能已经没有空间做自己了。

那些被孩子吞食的“精神暴力”,也不会凭空消失,而是留在了身体里,可能会在日后以各种身心问题的形式暴露出来,比如抑郁;还可能让他们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比如讨好、缺乏资格感等,影响未来发展。

3、高层次的父母:尊重、理解孩子

孩子不是家长灌输思想的机器,也不是一个被支配的提线木偶,他们是鲜活的人,有权利选择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马继业发现真相后,马成钢说教一通,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气吼吼说了句:“你个幸运儿还委屈上了,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笑点,但很多是建立在无数人童年创伤、心理阴影之上。

太多中式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情绪的感知是麻木的,而这两方面,却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中医心理学家肖然老师说,孩子的尊严、价值、独一性需要被家长尊重。

在那些所谓的“为了孩子好”这个巨大的谎言中,很少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总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支配孩子,让孩子一直在他们的掌控范围内,实质就是低层次的教育。

高层次的父母教育,是尊重和理解孩子,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他们不会以长辈的高姿态去要求和命令自己孩子,他们有着高层次的眼界和格局,这样育出来的孩子在本质上也一定很优秀。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