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连魏书生也教不好的学生?

肖军情感师傅 2024-09-13 15:43:08

今天在教师办公室,不知道是哪个老师又提起了那句颇有影响又颇有争议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办公室里的老师一下子就分成了三个阵营。

赞成者阵营:“只要方法适当,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都可以成材的!有些学生之所以教不好,是老师的教育方法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没和家庭教育配合好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等等。

反对者阵营:“有些学生,就是魏书生来教我看也不行!我们在必要的时候还是承认教育无能为力的一面才够理性!”“比如,某某班上的某某学生,你能教好他?”等。

中间派阵营:“任何话都不能绝对。你们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有不正确的一面!”

“你这话等于没说!”赞成者和反对者一致讥笑起中间派。

我实在忍不住,就发表了我的观点: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是典型的后天决定论观点。“给我一打儿童,我能将他们培养成总统、疯子、科学家”就是这种观点的口号。但这种观点在科学界是受到了普遍质疑的,肯定是存在问题的。但为什么这句话在教育界如此盛行呢?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只是一种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也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勇敢地将教育的责任归于自身,以促使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而不至于推卸自己的责任。

其实赞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反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都是对的。

赞成的观点,显示的是教育者的担当精神、积极改变自我的心态以及对教育的理想主义色彩。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有教无类。” 两句话合在一起,可以基本判定,孔子是倾向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主张的。

为什么孔子只是倾向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观点,而不是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呢?因为孔子在强调“性相近”的同时,也强调人天生的差异。这在《论语》中有大量的体现,在此不赘述。

而孔子之后的孟子一定是推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观点的,因为孟子认为人性都是相同的。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外在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内心向善的一面都是一样。只要我们激发出内心善的一面,人人都可以做尧舜!这不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什么!

反对的观点,显示的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是不强求,顺其自然的平常心态和现实主义态度。比如,有的孩子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就是要叛逆甚至要和家长老师作对。在这个时期之内,谁也无法改变他。可是,只要这个时期一过,他立马变成另外一个人。这是教育改变了他,还是他自己改变了他自己?谁也说不清!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