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起源——北斗有瑶光,良渚有瑶山,西南有瑶族

冰枫评文化历史 2024-10-11 10:15:18

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目前,瑶族总人口已经超过330万,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六省(区)130多个县内,以广西境内最多,超过全国瑶族人口总数50%。

瑶族,是一个非常独特而神奇的民族。但是,瑶族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瑶族名字“瑶”的来源,更是奇葩丛生,一头雾水。

一、极富个性的民族

1、自尊之心

瑶族是一个高度自尊自重自爱的族群。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自尊心表现得最为强烈,甚至没有之一。一方面,基于长期迁徙的生存本能和维护族群纯洁性需要,与外族生产生活交流乃至通婚联姻显得相对封闭和保守;另一方面,历史上反复与压迫和歧视者发生不屈不挠的争斗。《梁书·张缵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明朝著名的大藤峡起义绵延一百多年,就是瑶族对当时主体族群和中央政权空间压迫资源侵占政策与做法不满的强烈反抗。人类学规律显示:群体高度自尊往往源于自视甚高,与现实生存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落差,而自视甚高又往往源于曾经的极度辉煌。

2、护身之符

一个民族有自己类护身功能的符画不稀奇,但是,象瑶族一样以数千字手抄本传世文献方式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护身符,就绝无仅有了。瑶族《评皇券牒》,俗称《过山榜》,又称《盘王券牒》,《瑶人榜文》,中国独一份的少数民族身份证书。它是瑶族悠久历史的明证,伸张权利的工具,族群纯洁的抓手,内部关系的条律,同族交往的凭证,功劳贡献的账簿,是瑶族维持族群可持续生存与繁衍的护身符,类似犹太《旧约》,基督《新约》和伊斯兰《古兰经》。从《评皇券牒》行文、体例、内容、诉求等各方面看,确有东方大陆其他族群所没有的一神教的某种神韵。

3、长寿之冠

瑶族还有一个特点,历史上不甚起眼,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当代价值越来越高——长寿。瑶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所居之地按照联合国标准绝大多数都是长寿之乡。不能说瑶族选择世居之地本身都是风水宝地能够让人长命百岁,那就神乎其神陷入玄学了。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瑶族长寿,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有完整准确答案的谜,但是瑶医瑶药相当发达是不争的事实。比如,瑶浴作为一种化寒祛湿的方法,在民族医药中可谓独步天下,其对女性怀孕生育期间保养恢复的认知与干预,可能是确保瑶族人群整体长寿的一种重要手段。笔者2018年在金秀大瑶山——费孝通老曾经长期田野调查的瑶族主要聚居地,听当地民众说,瑶族不存在汉族坐月子一说,女性生完孩子,泡三次瑶浴,就可以下地干活了。神奇!

二、美轮美奂的名字

瑶族名称相当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一直以来,没有谁准确知道瑶族为什么取名为“瑶”。瑶在古汉语中为美玉,按正常逻辑,瑶族起源一定与玉有密切关系。但是,从已知瑶族迁徙与演化历程看,进入西南山区之后,曾经生存与繁衍之地都没有产玉、制玉、用玉的传统。所以,如果瑶族起源和玉的确存在渊源,只能往前追溯到更古老的历史深处,看看现代考古学揭示的中国史前几大玉器高峰——红山、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等,有无可能哪一个是瑶族的祖先。

关于瑶族的瑶字来源,有几种非玉器相关的观点,似是而非,牵强附会,难以采信:

其一,瑶族源自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

其二,随着技术进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

其三,瑶族先民四大姓之一雷氏,来源于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之妃方雷氏,故瑶民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

其四,部分西南地区的瑶人被抓了劳役,称为“徭役”或“傜役”,至宋代还有“莫徭”,故而瑶族得名来自于徭役之徭;

其五,还有说法瑶最先是“猺”,所谓猺民。建国以后为了避免民族歧视才改称为瑶。

以上几种观点,差不多把与瑶字有相同声部的其他一些沾得上边的汉字全部拉过来闲扯一遍。从此过程本身也可知均是望文生义,离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尤其是最后的猺字,更是本末倒置,指鹿为马。本来真实的历史是瑶先猺后——早先的瑶中途讹变成了猺,后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回复本真,却摇身一变,是非颠倒,反而成了猺先瑶后。瑶族名字起源的真相,美好内涵的指向,也在众多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胡乱猜测解析之中,被彻底掩盖了。

汉字训诂,讲究形、音、义并举。

先看瑶的内涵指向。

“瑶”,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基于美玉内涵具有非常美好意象的字。《说文解字》释:“瑶,石之美者[1]。”中国先秦经典文献多有与“瑶”相关的记载,《山海经》有“瑶碧之山[2]。”《诗·卫风·瓜》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3]。”《诗·大雅·公刘》有“何以舟之, 维玉及瑶[4]。”《尚书·禹贡》有“厥贡惟金三品,瑶琨[5]。”还有“瑶琨筱荡[6]。”《周礼·内宰》有“瑶爵[7]。”《左传·昭公七年》有“赂以瑶瓮[8]。”《楚辞·屈原·涉江》有“游兮瑶之圃[9]。”《列子·周穆王》有“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10]。”用瑶组成、与瑶相关的成语也都美轮美奂。“瑶宫贝阙”原指海中宫殿,泛指华美的房屋。“瑶花琪草”比喻奇异鲜艳的花草。

瑶字的独特性还不仅仅止于美好意象。

汉字以玉为部首的字,都有具体的“物”或者“象”的指向,唯有一个“瑶“字例外。《说文解字》玉部字共有126个(重文17个),总体上包括两大类。第一类:特殊玉器。瑞信类,配饰类,祭祀类,丧葬类。第二类:普通玉物和玉象。玉声,玉色,玉纹。

但是,瑶字却无法归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既非具体的物,也非具体的象,而是抽象的象。瑶就是瑶,特立独行,无可比拟。

再看瑶的造字原理。

瑶字最早见于战国《包山楚简》,形声字,从玉䍃声。以“䍃”为声部,通摇,摇动。屈原《九歌·东君》有“緪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䶵兮吹竽[11]。”《淮南子·本经》有“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牀[12]。”两处瑶字,均有摇动之意。“䍃”是上“手”下“缶”,造字原意为以手摇动制陶丕。其字根“缶”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上部“午”,即“杵”,棒子,制坯工具;“午”也有表音功能。下部表陶器坯子,为“缶”本体。

以“玉”“䍃”为左右部首组成“瑶”字,造字本义应该是以圆周摇动的工艺流程制造玉,或者是一种有圆周摇动摆动应用场景的玉。瑶玉为何会有摇动摆动意象?古代瑶玉有什么样的应用场景与摇动摆动有关?

三、沟通天地的“瑶”望

1、天上瑶光——北斗之“瑶”

从瑶字的美玉内涵和意象本身,并不能直接关联出瑶族起源的关键信息,需要把视野放宽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国远古文化中颇为重要的北斗星,第七颗星竟然叫瑶光。

北斗七星春夏秋冬指向图(图片来自网络)

北斗七星是夜空中一眼可见特殊的天体,本来在宇宙中没有任何关系,距离地球数十上百光年,各自相距也均以光年计。只因为站在地球上观察,最近数千年七颗星刚好形成勺子形状,勺柄还随四季变化指向不同方向。因为不能理解星空结构的奥秘和天体运行的规律,中国人给北斗七星赋予了神圣意义——“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的。”现存最早记录农事历书《夏小正》载:“正月……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13]。”战国《甘石星经》载:“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君王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14]。”《鹖冠子》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15]。”《淮南子·天文训》载:“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16]。”《史记·天官书》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17]。”

北斗七星名称图(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东南平原地带,尤其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因为稻作农业最早达到高水平,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制定系统历法,其观象与历法系统,与黄河中上游西高地华夏族不是一套体系。黄河中上游西高地华夏族以太阳为核心天文观测对象建立历法体系,夸父追日的地望就在黄河支流渭河流域。东南平原地带则以北斗七星为核心天文观测对象建立历法体系。二者分野有人类学解释热别简单,五六千年前,气温比现在高,东南平原地带尤其是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天气,白天观测天象不可想象,夜深人静之时,天气凉爽,星空璀璨,自然会形成北斗历法体系。而北方纬度高,温度低,冬季夜晚寒冷无法观测天象,自然会形成太阳历法体系。

北斗七星勺柄最后一颗星不但叫“瑶光”,它还有另外一个更为直观体现其特征的名字叫“摇光”。此星在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天体运动中空间位移最多,转动幅度最大,给人感觉一直在做摇啊摇的圆周运动。所以,在制定北斗历法给瑶光星定名时,选择一个包含摇动之意偏旁部首“䍃”的字,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为什么要用“玉”偏旁与“䍃”部首组合形成“瑶”字,下文将继续揭示。

既然天上北斗七星“斗转星移”时摇动最为显目最具指征意义的那颗斗柄之星定名为“瑶光”,并且因为其标志性周期性和位移幅度最大而最容易上升为意识形态符号,则地上观测星象命名北斗的远古先民会不会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建构?比如,远古观象往往都与祭坛合于一处,建于高台或山顶台地,会不会有“瑶山”或者“瑶台”存在呢?

2、地上瑶山——良渚之“瑶”

良渚先民并未留下文字,但在良渚众多遗址中,真的有一个以“瑶”为名非常重要遗址——瑶山遗址。此“瑶山”非彼“瑶山”。广西来宾市境内有一座大山,叫大瑶山,是瑶族聚居地,号称世界瑶都。该山不叫“瑶山”,叫“大瑶山”,就像卓别林说“大独裁者不是独裁者”一样,大瑶山就是大瑶山,不是瑶山。

良渚瑶山遗址俯瞰图(来自浙江融媒体)

此处瑶山,是浙江余杭下溪湾村良渚文化瑶山遗址所在的那座山。说是山,其实就是一个南方地区常见的小丘陵。该遗址是迄今等级最高、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器类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美、最具影响力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良渚文化考古中最为重大的成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瑶山顶部修建有方形祭坛,祭坛位于瑶山西北坡,是一处依托山体人工堆筑的长方形覆斗状土台,在堆筑过程中沿着山势使用不同方向的护坡石坎。中心区域位于土台西侧中央,与最低处的高差达到9m。中央是方形红土台,四周为灰色土围沟,最外部为砾石面,外围边长约20米。中心区域呈现出三重土色,中间的红色土台大致呈方形,周围的灰色土框平面呈“回”字形,最外围的是黄土铺垫的平整台面,并用砾石铺面。这三重结构边壁整齐、转角方正。祭坛废弃后用作墓地,瑶山遗址核心区共发掘出 13座良渚文化高等级贵族墓地,分成东西向的南北两行排列,根据出土遗物推测, 南行均为男性,北行均是女性。从层位关系来看,墓葬明显地破坏了祭坛原有的建筑设计。根据随葬陶器组合和玉器形态特征,这些墓葬年代都属良渚文化早期。

良渚遗址还有一个与瑶山遗址高度相似的祭坛遗址——汇观山祭坛遗址。汇观山遗址也是修筑于良渚古城郊区的另外一座自然山体之上,与瑶山相距7km,主体为3层阶梯结构。

瑶山和汇观山祭坛位于良渚古城北面和西面两座自然的山丘上,良渚考古学家门认定最初是祭祀活动的场所,可以用于确定方位和观象测年,继而指导农业生产。当原有的宗教功能放弃之后,便成为高等级贵族专用墓地。埋葬于此的权贵领袖,很可能是早期良渚古城的规划者和营建者。

合理推测,汇观山之名一定来自于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天象观测实践,否则杭州郊区一个普通小丘陵绝对不会有此内涵指向极其明确的名字。不得不惊叹于人类历史长河中口头传统的力量。江南地带一座普通的小小丘陵,既不高大,也不峻拔,其来源于远古人类观象祭祀活动的名称,竟然能够延续5000年至今日而活态存世,令人难以置信。

同理,瑶山之名也必然同样来自于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天象观测。瑶山,瑶山,观“瑶”之山。以此类推,掌管天象观测的大祭司自然就称为大瑶,大瑶家族及其后裔族群自然就称为“瑶族”。良渚先民围绕着瑶的一整套核心意识形态就建构了起来。

3、沟通天地——文明之“瑶”

北斗七星从斗柄最靠里的第一颗星开始,分别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斗身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在一起古代又叫“魁”;斗柄三星玉衡、开阳、瑶光合在一起,古代又叫“杓”。在七颗名字中,有四颗以天命名,大概率与盘古开天辟地的“天”字来源吻合。有四颗名字含有“玉”部首,七分之四名字与玉相关,绝非偶然。以北斗七星的崇高地位,名字中多“天”很好理解,本来都是天体,就在天上,就是天象。但是,名字中多“玉”,就不简单了。按照人类学规律,一定是中国历史上玉器文化处于鼎盛时代的产物。从二里头王都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玉器地位大幅度下降,标志性现象是皇室贵族墓葬中最重要的随葬品已经不是玉器,而是青铜器。可以大胆推论,以北斗七星在中国古代崇隆的地位,“以玉名星”,一定是在青铜时代以前,玉器鼎盛时代先民观测天象的结果。

以良渚的成就与特征,是最有可能给北斗七星命名远古文明:一方面,良渚是史前农业最早达到极高水平的地域文明单元,农业相比渔猎和游牧生产方式,对天象历法有天然的强烈需求,良渚人才成为中国最早制定系统天文历法的族群。天文历法因为其对农业的极端重要性,自然也成为良渚人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良渚又是中国史前玉器发展最早最辉煌的高峰,玉器是良渚文明意识形态的核心载体。二者结合,玉意识形态进入良渚人以北斗七星为核心的天文历法体系,实属必然。

但是,考古发现却给此推测分了一个岔!

北斗第二三颗星合在一起叫“璇玑”。现代汉语对璇玑有四种释义:指北斗前四星,也叫魁;泛指北斗;指北极星;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中能运转的部分,亦指整个测天仪器。第四种释义对本文讨论很重要。玉璇玑又叫“牙璧”,《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18]。”功能就是礼天。现代考古在良渚并没有发掘出哪怕一块玉璇玑,而最早出土玉璇玑却是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玉璇玑

良渚遗址出土玉器中虽然没有玉璇玑,却有一种蚩尤环,很可能是玉璇玑的变种和升级版。最早记载蚩尤环的人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朱德润,在其著作《古玉图》中描述蚩尤环“盖古者黄帝氏平蚩尤,因大雾作指南车,饰以文玉,今其文作蚩尤形,盖当时舆服所用之物也[19]。”涿鹿之战中提到的黄帝大臣风后“造指南车”,应与天象观测及阵前作法有关。

中国文化史只知道“瑶”指美玉,却从来不知道具体指什么样的美玉。蚩尤环在良渚早期墓地出土,不但把朱德润文献所载蚩尤环实物呈现人间,而且很可能也给瑶玉揭开了谜底——美轮美奂的“瑶玉”就是良渚先民制造、使用并高度尊崇的“蚩尤环”。

从玉璇玑考古发掘看,北斗七星的“天璇”“天玑”之名未必来自良渚,但第七颗星“瑶光”一定由良渚人亲自命名,否则无法解释瑶字在良渚崇高的意识形态地位。北斗七星具象而又美好的命名,非一地一族一人一时所谓,而是远古先民长期天象观测实践和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单就一个北斗七星命名,都包含着两家乃至更多远古文明单元相隔千年跨越千里的参与和贡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特质,绝非虚妄。

良渚早期墓葬出土蚩尤环

今天知道,苗瑶畲黎俱是良渚后裔。但从名字看,只有瑶族独占一个“玉”字,必定与中华文明最早最高的玉文化巅峰——良渚之玉最有渊源。以玉器在良渚文明中的崇隆地位,瑶族祖先在当年良渚必定居于金字塔之巅。

四、传奇史诗的迁徙

本文主旨是考证瑶族的起源。行文至此,就要考证瑶族先民良渚人如何从祖居地环太湖流域,跨越千山万水,迁徙到数千里之外的西南群山之中。在前文考证“盘古就是良渚领袖”过程中已经多次详细阐述,本文只作概略交待:

太湖南北。环太湖流域在距今5300年时,经过一段时间征伐、整合,从崧泽时代进入到良渚时代。确立神人兽面纹一神崇拜,大规模平整水稻田,围泽造城,修建水利大坝,制定系统的早期北斗历法,形成了“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辉煌良渚文明。

泰山脚下。BC2700年代因为东海海浸,大规模侵蚀良渚人赖以为生的水稻田。良渚族群倾巢而出,“登九淖以伐空桑”,跨越苏北平原,北上山东丘陵,逼泰山脚下少皞族签订城下之盟,史称东夷九黎联盟。

盐湖河东。东夷九黎联盟向西与黄帝炎帝西高地联盟,争夺河东盐湖控制权,经过多轮争斗,最终中了玄女之计而彻底失败,蚩尤良好被杀,余部退往江汉平原,形成石家河文化,史称三苗集团。

云梦泽畔。在此经过修养生息,重又恢复力量。BC2100年代,瑶族在禹征三苗战争中因地震再次失败,向南向西退往洞庭湖南和武陵山脉一带。今天瑶族自己的民族记忆叙事,向前追溯一般也就到此为止——核心典故是盘瓠与帝喾联姻,娶帝喾女儿为妻,化身龙犬护佑帝喾。

武陵山麓。直到秦汉时期,瑶族先民还是以长沙、武陵山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

西南六省。随着北方汉族持续南下、挤压,瑶族先民在湖南中西部生存空间逐步狭小,不得不继续南迁。最终,落脚在西南六省的大山深处,5000年前的良渚王族,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地理的嬗变,演化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神奇而独特的一员——瑶族。

瑶族从太湖到西南迁徙路线图

五、蚩尤原来是“大瑶”

蚩尤是瑶族先祖,既是瑶族一直以来的传统,也得到了目前学界的公认。行文最后,来尝试破解一下瑶族先祖“蚩尤”,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首先,确认一个基本立足点,蚩尤最初不是自称,而是他称,不是尊称,而是贬称。良渚自认的领袖是“盘古”,也可能叫“大瑶”。但蚩尤,是涿鹿之战失败被杀之后,黄帝给予自己一生最大的劲敌,东夷九黎联盟头把交椅的贬称。

“蚩”字比较好解释,异议不是太大。“蚩”的本义是虫名。《说文解字》释:“蚩,虫也。”引申为丑陋、无知,具有强烈的贬义。

“尤”字一般解释都不知所云。说不清所指何物,所代何事。

有一种解释,一度颇为流行——蚩字甲骨文虽字形略异,但都是“虫”咬人“止”(趾)的形状。“虫”在古文字中是“蛇”的形状。“虫咬”即“蛇咬”。甲骨文加一“彳”字。“彳”是“行”的省文,表示在行走中被虫(蛇)咬。据此解析蚩尤:蚩者,字中有“虫”,虫者为蛇;尤者,大也;蚩尤,大蛇也。意指九黎族生存的南方卑湿,多产大蛇。大蛇行走,口中吐信,有嗤嗤之声。古人多赤脚走路,稍有不慎,即为蛇所咬,轻则受伤,重则丧命。言之啧啧,听之啧啧!但总觉似是而非,既不直观,也不通透,缺乏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犀利感。而且,夏王朝还是以蛇形之龙为图腾崇拜。如果几百年来黄帝一族一直以大蛇蚩尤为最大敌人,很难想象夏朝会尊大蛇为圣。

如今,当梳理清楚良渚领袖乃是负责观象授时、制定北斗立法的大祭司,而北斗七星中又以第七颗星——瑶光为良渚文明图腾之后,良渚领袖的名称很有可能与瑶相关,甚至当年的良渚族就已经自称瑶族,周边部族也可能称呼其为瑶族。

所以,尤字内涵解析应该优先考虑与瑶的关联。

照此思路延伸,就会发现:尤者,瑶也。瑶字读音为yáo,属于影母幽部。古音中可能与某些方言发音有关。尤字读音为yóu,属于喻母幽部。在汉语古音中,尤字与瑶字属于同一韵部,音近,可转。人类学考察,云南文山州富宁县洞波瑶族乡的瑶族支系盘瑶自称为“尤棉”“尤人”——yiuh mienh,蓝靛瑶自称“尤门”——hiuh munh。这些称呼中,“尤”与“瑶”读音相近相通。

由此可见,按照涿鹿之战后战胜方给战败方头领恶意贬称的时代背景,华夏历史大名鼎鼎的反面大人物“蚩尤”,在黄帝族一边的意思应该是“丑陋无知的瑶”,而站在良渚族一边,其正面内涵解读应该为部族领袖“大瑶”。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后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西汉)刘向,刘歆编. 山海经·中次十一经[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卫风[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大雅[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禹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7](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8](春秋)左丘明,蒋冀骋标点.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9](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涉江[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周穆王[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东君[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汉)刘安撰,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本经[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杨伯峻撰.列子集释·汤问[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漢)[戴德].夏小正[M].周南李際期宛委山堂,清順治間[1644-1661].

[15]白云观长春真人编纂.正统道藏[M].新文丰出版股份公司,2007(民九六年).

[16]黄怀信撰.鹖冠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7]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天文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8](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9](元)[朱德潤].古玉圖考[M].李際期宛委山堂,清[1644-1911].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