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民族,这是我们从小就一直被灌输的思想。我们不欺负弱小,也不害怕别人的欺凌。不似老美的那些盟友一样,欺软怕硬。实际上,华夏历史上能有那么广阔的疆域,首先是我们的祖先不辞辛苦,勤劳勇敢地在这片土地上劳作,才慢慢有了雏形。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占据最有利的地理位置的民族,在历史上都留下了赫赫威名。比如,日耳曼人的分支——昂撒人,他们最后建立了强大的英格兰王国;占领现今西欧和北欧绝大部分地区的日耳曼人,历史上也是极为能征善战;而位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阿拉伯人一度逼的古罗马帝国只能被动的防守,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至于印度阿三,不说也罢,虽然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但作战上实在拉胯。现在看似印度半岛已经统一,但实际上就是一盘散沙,不足为惧。
而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必须是我华夏族群。历史上,我们不仅拥有最为先进的文明,而且军事力量上任何古代的王国都是望尘莫及。要不是受限于地理上的认知,指不定我们的疆域还不止这么广阔。但,我们的疆域如此广阔,基础还在于我们的先祖勇于开拓。
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偌大的黄河在历史上经常改道泛滥。我们能从史料上查到的最先治理黄河的是鲧和他的儿子大禹。面对如此庞大,又波涛汹涌的大河,显然单靠一个部落是无法完成的。这不是一家一户,甚至是一个村庄搭建自来水管,只靠一方的力量就能完成。因而,北方的族群经常都联合起来,一起治理黄河,久而久之,北方就容易得到统一,疆域自然得以扩大。
至于南方地区,完全就是我们的先人一寸一寸开垦而来。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夷。南方还是一片充满瘴气和毒气的一片鸟都不愿飞去的蛮夷之地。但,我们的先人却是勇敢地克服这些困难,扎根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用自己的汗水辛勤地浇灌这块土地。几千年以后,这块土地最终成型,融入到了华夏疆域之中。
并且,华夏古代的疆域广阔的原因还在于,汉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性。为什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南下以后,拼命地要移风易俗,学习中原文化。正是因为,儒家文化对于教化百姓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能引导人心向善,稳定社会秩序。同样,后世的金朝、辽朝、大一统的元朝和清朝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学习中原文化的汉化行动。这对于民族融合、拓宽领土有着奇妙的作用。
文化的魅力就是如此让人着迷,以至于让周边尚未开化的族群部落都纷纷向往于中华文明的先进和繁荣。比如,先今跳的最欢的矮子和棒国古代都纷纷认主,以附属国的身份祈求庇佑,然后年年上供,就是为了换取能够学习到先进文明的机会。这样的事情还辐射到了东南亚中南半岛之地,老越等国也以学习汉语为荣。凭借着文化软实力,最终华夏古代的疆域最终成型。
这么看来的话,华夏古代的疆域首先是先祖的辛勤劳动一寸一寸开垦而来。然后是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得到了统一,进而拓宽疆域。接着又用先进的文明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改造。从这些方面看来,华夏古代当真是一个热爱和平,侵略性一点也不强。
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能够随意任人拿捏。华夏华夏古代的战事大多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之间的较量。从商以来,就一直和鬼方、穷方等各方国进行战斗。强盛之时,直接出兵消灭这些对自身安全有着隐患的部落。像纣王时期就远征到北海,春秋战国时期也在积极对各戎狄进行过大大小小的征伐。到了秦朝,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万里长城,派蒙恬将兵20万,就是为了防止匈奴人的入侵。
而让人热血沸腾的是汉朝之时,霍去病、卫青对匈奴进行了反击,一路打到单于王庭,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到了东汉,匈奴的隐患才彻底被消灭。我们虽然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但我们也会防患于未然,把有害物质扼杀于摇篮之中。实在不行,哪怕举全国之力,也要上。像隋朝之时,隋炀帝就多次举全国之力先后聚集了一两百万的兵力征讨高句丽,哪怕因此丢了大隋也再所不惜。
接手后的李家父子,也延续了隋炀帝的做法,继续派兵征伐高句丽,李世民甚至还带兵亲征。到了高宗李治之时,才彻底消灭了高句丽。有唐一朝,西北边,灭了吐谷浑、龟兹、高昌国;北边,灭了薛延陀、东突厥、西突厥;东北边灭了高句丽,征服了渤海国等。唐朝以德服人,终是万方来朝,共尊李世明为天可汗。
至于宋朝就不提了,要文化有经济,要军事有文化,除了被动挨打,没啥好说的。看我看来,宋朝之时就是最热爱和平的时期。元朝也不必多说,以德服人,疆域最为辽阔。而明朝,欺负周边苗小部落,爨人、僰人等,把他们驱逐到深山老林。他们并不是喜欢这些恶劣的环境,只不过是得不到允许罢了。至于清朝,比之宋朝还不如,当真是热爱和平。
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我们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这对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品质值得提倡和肯定。但面对对方的咄咄逼人,以为退让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时候还得以德服人。
中国没有侵略扩张,只有开疆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