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郭嘉聊健康 2024-03-21 14:36:37

纵观数千年华夏历史,皇帝的生死之事总是自带谜团效应,披着神秘的面纱。

大抵因为皇帝是至高的集权者和统治者,手中掌控无上的权力。

为了超脱大限之厄,为了实现仙福永享,往往在临死前做出匪夷所思的安排,透露着反人类的诡异气息。

即使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人公——朱元璋同志,被众多网友誉为“得国之正不亚刘邦”。

“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爆”的非充值平民皇帝,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勤勉执政,厉惩贪腐,心系百姓。

然而,聊起重八同志的下葬过程,让这个应暖未暖的春夜满是寒意。

趁着今晚愁云惨淡,寒鸦未栖,老齐我陪大伙秉烛夜谈,聊聊这段一代帝王驾鹤西归的神秘往事。

一、帝王的身后事处理

根据史料记载,当朱元璋驾崩后,整个朝廷笼罩着无尽的悲伤气氛。

朱元璋确实无愧于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然而,他的葬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而是一场既神秘又令人感到恐惧的盛大典礼。

宫廷运用当时最尖端的防腐技术处理朱元璋遗体。

工匠们首先用药物浸泡朱元璋的遗体,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遗体免于腐败。

这种特制的药物不仅能有效地杀菌防腐,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朱元璋的容貌。

接下来,工匠使用金丝将遗体紧紧缠绕,这一做法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固定遗体,防止其在葬礼过程中出现诸如意外跌落的意外情况。

而且金丝本身的价值和稀有性也反映了对皇帝的极高敬意。

金丝细密的缠绕方式不仅要求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工匠们对这一仪式的重视和尊重。

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它不仅展示了对一位皇帝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的哀悼。

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死亡、尊贵与永生的复杂看法。

接下来说说朱元璋陵墓,也就是明孝陵的构造。

这个陵墓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建筑极具巧思,就像是地下的宫殿一样。

里面的结构超级复杂,还有很多机关和秘道。

大家不要因为看了《鬼吹灯》、《盗墓笔记》,就觉得皇陵不建的跟个地下堡垒似的都不好意思和其他帝王打招呼。

在那个科技和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时代,这几乎已经是举国之力才能打造的超级工程了。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还得说是下葬的过程。

《明史》里写道,为了让皇帝即使驾崩了也能保持无上的权力,葬礼上有很多复杂的仪式。

特别是那个“人殉”的制度,想象一下,嫔妃、宫女、侍卫甚至是大臣在皇帝被埋葬时,也要跟着被处决并一起被埋了。

当事人那种活生生的绝望真的只能用惨绝人伦来形容。

还有,关于葬礼的一些恐怖传说也让人心惊。

比如说,《明史》里面暗示,为了保护皇帝的灵魂永生不灭,陵墓周围可能用了一些巫术或咒语。

这些神秘的仪式和做法,虽然我们现在没办法证实它们是否真的存在,但听起来还是让人心生阵阵寒意。

二、十三个城门抬棺材

南京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传闻,说是朱元璋下葬那天,南京的十三个城门都同时有棺材出来。

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六百年,成了南京最有名的传说之一。

还有个关于南京的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姑娘像老太,萝卜可以当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就是些无稽之谈,但其实这不是空穴来风。

比如在明代的朱国桢写的《皇明大政记》里就提到了,朱元璋下葬那天,确实是各个城门都有棺材出现。

这种做法其实是用来混淆视听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盗墓。

但后来我想了想,觉得里面有点儿玄机。

毕竟,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儿,这样防盗墓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

再想想朱元璋去世后,有后宫嫔妃跟着殉葬的事情,那些棺材很可能就是装的这些殉葬的后宫嫔妃吧!

殉葬这个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主要流行于秦汉。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就把父亲生前宠爱的那些后宫女性全部杀了,这事儿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后来刘邦成了皇帝,毅然决然地废除了这种残忍的制度。

但是,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殉葬制度又被重启。

朱元璋的后代,明成祖朱棣也跟着效仿,他死后,有30多个后宫妃子被殉葬。

甚至连王侯贵族的墓里也发现了这种情况。

在湖北钟祥市发现的郢靖王朱栋的墓被盗后,考古专家进行了紧急的挖掘,结果在墓室的左右两边各找到了六口棺材。

通过对遗骸的检查,他们发现这些都是年轻女性的遗体,而且从遗留的牙齿和金属饰品来看,她们生前应该都很年轻、漂亮。

这些女性当然不可能是同时去世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她们是被殉葬的。

接着说朱元璋的故事,当他最喜爱的皇太子朱标早早去世后,朱元璋就把朱标的大儿子,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在操办朱元璋葬礼过程中,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的遗愿,把那些没给朱元璋生过孩子的后宫嫔妃全部处死殉葬,还有不少宫女也跟着一起被处死。

至于这些妃嫔是怎么被处死的,一直众说纷纭,语焉不详。

根据较为可信的史料记载,应该是被活活吊死的。

记载里说,当明成祖朱棣去世,有三十多位宫人需要殉葬。

到了那天,她们都被带到庭院里,然后一起被带上台阶,哭声震动了整个宫殿。

她们依次站到一个小床上,脖子套进绳圈里,然后太监突然把床拽走,她们就这样被活活勒死了。

朱棣的大儿子,新皇帝朱高炽还亲自在现场,跟她们告别,实际上就是在监督这个过程。

连两个从朝鲜选来的美女,韩氏和崔氏,也都被处死了。

讲到韩氏,那一刻真的很让人心疼的。

在她即将被吊死的时刻,她哭着喊着,话还没说出口,太监就猛地把她脚下的小床拽走了。

这一幕太过悲惨,连旁边的朱高炽都看不下去。

好在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废除了殉葬这个制度。

虽然他之前被瓦剌抓过,感觉是一届挺窝囊的皇帝,但因为他废除了殉葬,给他的名声和历史形象加了大分。

史料中对他的评价是:“废除宫妃殉葬这事,真是他做的一件大好事,值得后人效仿”。

至于朱元璋的殉葬,具体有多少人其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有个叫毛奇龄的明末人在《彤史拾遗记》里说,朱元璋用了四十六位妃子陪葬在孝陵,真正殉葬的宫人大概有十几个。

朱允炆为了表彰那些被殉葬的后妃和宫女的家属,给了他们官职和奖赏。

像张凤、李衡这些人,都是被殉葬宫人的亲属,被封为“千户”、“百户”,而且这个官位还能世袭,他们被统称为“朝天女户”。

因为殉葬的人肯定需要棺材来装,然后一起埋在孝陵里。

而且,殉葬的人数差不多跟“13”这个数字挺接近的。

所以,当朱元璋被葬的那一天,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有棺材被抬出来,这事儿就容易理解了。

那天,南京的市民肯定都想出来看朱元璋的出殡仪式,但是因为朝廷清理了街道,大家只能站得远远的看。

因为棺材实在太多了,人们就开始传来传去,最后传出了“十三城门抬棺材”的说法,这个说法后来就成了南京的一大怪谈。

但这些殉葬者可能并未全部进入孝陵,而是葬在陵外,具体地点成谜。

据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资料,1937年3月,在明孝陵东侧的紫霞湖建水坝时,曾发现一座明代古墓。

墓室高约3米,分内外二室,但奇怪的是室内竟然空无一物,我想此处是不是给殉葬者准备的?

1976年,在距离明孝陵西侧约300米的山麓处,又发现一座砖砌墓葬,出土了大批雕金首饰。

有一只金镯的内部印有“匠作局”三字,这是专门皇室制作首饰的官方工场。

由于明代这里曾是禁区,非皇亲国戚不能葬入,因此这两座墓很可能是殉葬墓。

三、殉葬终结于康熙

清朝建立后,顺治帝重启了殉葬的惯例,多达30余位妃嫔被迫与他殉葬。

这其中包括一些年轻的宫女,她们应该在后宫享受荣华富贵,却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年仅8岁登基的康熙帝,是清朝终结殉葬的君主,他深感殉葬之害,三次上书请愿,最终成功禁止这一残忍的制度。

殉葬制度的存在使得人性在权力和迷信的双重压力下备受摧残。

这种野蛮习俗持续了数千年,反映了封建统治和人性的阴暗面。

正是在这阴霾笼罩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君主对这一制度的反思与废止。

然而每一次的改革都是艰难的,需要在社会观念和制度机制上取得突破。

人性的觉醒与社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力量,对于我们今天,更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我们要警惕权力滥用导致的各种腐朽陋习再度卷土重来。

只有通过每个人内心的觉醒,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未来。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