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懂得雪中送炭效应,努力而没有结果,那一定是你认知有问题

君吉志勇 2024-07-07 14:03:21

能伤害你的,从来不是别人的无情,而是你心存幻想的期待。生活不易,一定要学会及时止损,你不期望,不指望,不盼望,又怎么会有失望?生人三分熟,熟人三分亲。三分就是最好的关系状态。每一个人都是半人半鬼,凑近了谁都没法看。你以为那些你曾经帮过的人,至少会在你落难的时候哪怕不伸手帮助,至少也展现出怜悯之心吧?但现实却是往往这些人才是最容易对你落井下石的人。

今天的内容主讲人性的底层逻辑,但是我会举两个家庭方面的例子,提前声明这跟家庭方面的问题无关,但是和人性的底层逻辑有关。想要在事业和人际关系上成为高层次的人,不妨耐心看完,这对你的事业有着醍醐灌顶的改变。

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女儿第二天要出门,我就在前一天晚上嘱咐她,我说你要把什么什么带上,把什么什么查看一下,等,等,她说你不要管,你什么都不要管,你烦死了。她说完这句话以后,然后我就跟她说,我说我知道了,我说我管的太多了,可能引起你的反感,那我以后一定注意,从今天开始起我要学会闭嘴。结果她又来了句,你烦不烦,你没完没了了。

结果完了以后,第二天去了以后,到了那个机场,她的那个身份证忘带了,然后完了以后,他就问我说老爸我应该怎么办,我给他说了一句话,我说我也不知道,就拿了一本书去看了,她那个眼神里面充满了那种极度的愤怒,我非常清楚,她的眼睛里充满了那种恨不得把你撕了的愤怒,是她成涨的开始,很多父母是一边帮自己的女儿做事儿,一边唠叨说你看吧,你这么粗心。明明你帮他们避免了很多的麻烦,避免了很多的坑,但是对他们来说一点儿成长都没有。

结果呢,孩子却还对你产生了更大的厌恶,比如经常有年轻人谈论父母是个爱唠叨的人,那唠叨能让人崩溃,结果大家都随声附和。所以当时我连一句话我都没有说,我不是随叫随到,我不是随时随第你叫过来,然后就用,用完了以后一脚就踢开,然后你还骂我,你嫌我烦,你说我有没有这种忘带身份证的危机解决的能力呢,我太知道怎么办了,她没有带身份证,这招有的是,你能理解为什么你的孩子你跟她沟通交流很困难,因为你背后老是藏着一个期待,她能感受得到,她聪明的很,你肯定会问,那飞机晚点了怎么办,晚了就晚了呗 ,人生总要晚几次飞机的,赶不上就赶不上,机票的损失就损失。这个损失值,也是她成长的开始。

听完这个经历,肯定很多做父母的都感同身受,以为自己真心付出,就会得到孩子的认可,确实,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真心的,无私的,但是事情的发现往往都是事与愿违,孩子并不会感恩父母,也不会理解父母,反而得到的大部分都是有代沟,我讨厌你,的答复。为什么会这样呢?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和父母闹矛盾,然后离家出走,出门的时候没有带一分钱,然后饿了一天,在一家面馆前驻足良久。后来店家看出女孩的窘迫,于是请女孩吃了一碗面。女孩吃完面后千恩万谢,直说店家是个好人,但是店家却反问女孩,我只为你做了一碗面,你就说我是个好人,但是你的父母从小到大不知道为你做了多少碗面,难道你就体会不到他们对你无私的爱吗?女孩听到这里,恍然大悟,连离开的招呼都没有来得及和店家打,就头也不回的向家的方向跑去。

我说这两个例子,并非是要大家去体会,为什么孩子都不理解大人的苦,而是要大家知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无论是谁,都是如此,这就是人性。连我们的亲人都一样,我们的亲人都会把我们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你就不要指望那些外人了。

所以,能够伤害大家的,根本不是别人的无情,而是我们的幼稚与天真。我们自己不常常也是如此吗?对于努力对我们付出的,我们时常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但是对于一个陌生人的第一次见面,但凡对方对我们好些,我们就极其容易误以为对方是知己,进而和对方掏心掏肺,毫无防备。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既然人性就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真心错付呢?当然,我指的并非是我们要对我们的直系亲属耍手段,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如何才能和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答案是,只能雪中送炭,绝对不要锦上添花。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神武,曾跟手下人说,天下想要大治,必须广开言路才行,所以你们尽管提出建议和批评,说错了也没关系,我不会怪罪的。对于明太祖如此求贤若渴、察言纳谏的姿态,朝堂上那些老狐狸自然没有几个当真的。但是有个叫叶伯巨的愣头青却感动的泪流满面,真的给明太祖提意见去了。叶伯巨写了老长一篇建议书,托人递交给朱元璋看,其中提出的意见共有三点,一是分封太过,二是用刑罚太繁,三是求治太急。

啥意思呢?就是第一啊,认为朱元璋大搞分封制,使得诸侯王所拥有的权力和所占有的资源太多了,这样常此以往,不仅各地百姓苦不堪言,未来对朝廷的统治也是很大威胁。叶伯巨才认为,现在的朱姓藩王权力实在太大了,动不动就拥有好几座大城,代甲兵士数万,且生活奢靡,挥霍无度。这样下去。早晚尾大不掉,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所以劝明太祖为将来打算,要赶紧消了这些人的权力才行。

他的第二个意见呢,也是用心良苦,他认为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刑法太过于严苛,手段太过于酷烈,动不动就剥皮萱草,动不动就连坐上万人,这样弄得下面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反而容易引起恐慌。而第三个意见呢,则是觉得朱元璋为了恢复生产,很多政令和制度没有考虑完善,让百姓疲于奔命,有些操之过急了。按理说,叶伯巨这三个意见都是当时明朝初年的弊病,他也尽心尽力给出了解决方案,不管对与不对,但至少能看得出来,他是站在皇帝的立场考虑问题,是真心希望明朝的江山能够稳固和长久。

可他的下场是什么呢?朱元璋看到。第一条要求削弱诸姓藩王权力的意见时,后面的就已经不看了。明太祖勃然大怒,气愤的骂道:就是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东西,竟敢离间我们父子之间的骨肉亲情,赶紧把他给我抓起来,我要亲手射杀他。后来在宰相胡惟庸的苦苦求情下,叶伯巨没有被朱元璋射杀,而是被关进大牢里给弄死了。

明明朱元璋说的你们尽管提出建议和批评,说错了也没关系,我不会怪罪的。但是提意见的下场却是死。你说叶伯巨死的冤吗?其实还真的不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朝堂上那些老狐狸自然没有几个当真的。为什么老狐狸们全当皇帝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呢?因为人性都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老狐狸自然明白这点。

朱元璋提出广开言路的时候,正是朱元璋已经坐稳皇位的时候,请问需要有人提意见吗?显然不需要,那什么时候才是朱元璋最需要大家集思广益的时候呢?饥不择食 寒不择衣 慌不择路 贫不择妻。这个时候,才是朱元璋最听得进去意见的时候。人就是这样,对于锦上添花没几个人会欢呼雀跃,但是你要是饿上他三天,即便你只给他一个馒头,他也会记你一辈子好。这就是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要聪明。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失意时,你认识了朋友。患难见真情。但是你仔细品一下其中的含义,不也是变相再说,想要设计一个人,想要一个人对你感恩戴德,那最好的时机就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就是人性,而大部分人对此视而不见,这也是人性的盲区。

锦上添花的事情,老狐狸适合做,那叫礼尚往来,普通人切勿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出力不讨好,切忌普通人更适合雪中送炭。第一,你本来就没什么实力,所以雪中送炭,礼轻情意重,这也符合普通人的量力而行的底线,第二,普通人根本就不具备大人物眼里的利用价值,就不要自作聪明的以为靠真诚就能打动所有的人,事情恰恰相反。

同样的事情,如果时机不对,甚至效果相反,所以提意见,与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做这两样事情,要先看看对方是否走投无路,至少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听取意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是否足够强,至少你强,你给他提意见,他就算一百个不情愿,他也不敢报复你。

既然你掌握不了别人是否走投无路的时机,也没有可以威胁到对方的实力,那就学学那些朝堂上的老狐狸,即便朱元璋再表现的诚恳,大家也都相视一笑就好,没有意见,有意见也是没意见,别傻乎乎的,以为好人就应该有好报,往往你认为你好,但是命运坎坷,你就认为是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其实你想想,这是你不懂人性,你的亲人如此,你的朋友如此,连你自己其实也不愿意听取意见,这就是人的天性,因为意见本身就是在证明当事人有错,你说谁爱听?

你以为那些你曾经帮过的人,至少会在你落难的时候哪怕不伸手帮助,至少也展现出怜悯之心吧?但现实却是往往这些人才是最容易对你落井下石的人。叶伯巨这个愣头青和朱元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明明叶伯巨是为朱元璋好,为啥朱元璋反而把叶伯巨给杀了?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明明你是为对方好,但是却被对方恨之入骨,明明那些老狐狸是在害对方,但是对方却和他们形影不离,如胶似漆。所以才有的那句老话,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掌握人性,你才能不被人性所伤,反而可以通过掌握人性的底层逻辑,而笑傲人生。

又是一期良心作品,点个赞不过分吧,想要知道那些老师不讲,父母也不教的核心知识,欢迎关注我,至少下次再分享干货时,你不会错过,我们下期见。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