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喧宾夺主,神仙也得死

末学后进乐 2024-11-23 20:34:51

孙策剧照

孙策认为于吉是“黄巾之流”,若不诛,必留后患。

于吉的经历和做派的确和张角有点像。

于吉说他在山里采药时捡到一本神书《太平青领道》,上面都是治病的药方;张角采药时,在山洞里遇到仙人,赠他一本《太平要术》,照此书修炼,不仅可以呼风唤雨,也能治病救人。

于吉和张角都是四处游走,给人看病,看病的手段都是“散施符水”,二人都有“待天宣化”,普救世人的伟大理想,且民间信徒众多。

由此看来,孙策的担心似乎也不无道理。

但张昭说:“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犯,不可杀害。”说明在孙坚时代,于吉就已经闻名江湖了,孙坚肯定知道于吉,那为什么他讨伐黄巾时,没有考虑将于吉这个“隐患”一并除掉呢?看来,他认为于吉不同于张角,并不是危险人物。

为什么到了孙策时代,于吉就被扣上“疑似黄巾同类”帽子呢?是孙策与他父亲的意见不同吗?不是,主要是因为于吉出现的场合不对,有点喧宾夺主。

于吉从城下走过,孙策正在城头与一帮文臣武将饮酒,在坐的还有一位重要的客人-袁绍的使者陈震,应该说这是一场国宴规格的政治接待。

然而,当于吉从城下走过时,出状况了。众将官放下酒杯,先是交头接耳,接着竟然丢下主公孙策和贵客陈震,纷纷地走下楼去。

孙策觉得奇怪,问左右啥情况,有人回答说,大家都急着下去拜神仙去了。孙策来到城楼边,往下一看,哪里有什么神仙,只见当街站着一个道士,正坦然接受百姓们的跪拜。

当时孙策已经平定江东,自以为江东地面上,他说了算,没想到竟然让一个老道当着外国使节的面抢了风头,俗话说,国无二主,天无二日,一山容不下两只虎,再说了,于吉老道要是天天来,看情况这队伍都得散,还谈什么争霸天下。所以,于吉必须死。

于吉剧照

孙策下令捉拿于吉,命令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执行下去,手下人说于吉救人无数,大家都称其为神仙,不愿意动手。

先是诸将私自离席,现在连普通的办事员都不听指挥了,自己的威信何在?袁绍派陈震来联合自己对付曹操,手下人都不听招呼,如何作战。孙策越想越气,于是下了死命令,不抓于吉,我就杀你们。手下的人这才不情愿的把于吉“拥”上城楼。

左右不得已,只得下楼,拥于吉至楼上。

孙策问于吉为何煽惑人心,于吉说他自得了《太平青领书》书后,代天宣化,普救万人,从不索取报酬,怎么能说是煽惑人心呢?

于吉这话有些矛盾,如果他像华佗一样,只是施药救人,那没有问题,但他却“代天宣化”,古人都信天,他代天岂不是让老百姓崇拜他,而且“宣化”就是宣扬教化,同样意思的贬义词也就是“煽惑”。现场百姓、将官们的反应也说明了他煽惑的效果。

对于孙策来说,他要统一江东,在江东他就是天,或者说只能由他来代表天,于吉代天宣化,岂不是喧宾夺主,要抢他的位子,于吉才是他最大的敌人,所以孙策决定处死于吉。

命令下达后,更让孙策生气的场景一幕幕出现了,张昭求情,众官苦谏,吴国太求情,狱吏私自为于吉卸下刑具,张昭又联合数十人做保,老百姓跪在雨中求情。

种种情况说明,于吉不仅在普通人中有大量信徒,而且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江东的高层乃至深宫之中,面对这样的人,孙策大概不只是生气,还有深深的恐惧。这更坚定了他杀死于吉的决心,所以在于吉求雨成功后,孙策还是让人砍了于吉的头。

于吉和张角都是以治病救人的方式入手,等相信他们的人多了,然后在进行所谓的“代天宣化”,宣扬自己的思想。就医术而言,他们大概只能治好那些不治自愈的小病,不然的话,于吉久在江东活动,而且知名度极高,为什么周泰身受重伤时,没人推荐他来治病呢!

说白了,于吉这一类人不是靠医术吃饭,治病救人也不是他的目的,无非是靠嘴皮子骗取香火罢了,孙策屡次说他煽惑人心,一点也没错。这种人如果躲开公众场合,悄悄地去干自己的事情,并不会有太多人去关注他,一旦玩大了,与朝廷抢人头,抢资源,责必死无疑,顶着“神仙”的帽子也不行。

(参考三国演义,图片均来自网络)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