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专家在门诊被骂“无良”“缺德”,起因太离谱了!

凌青谈健康 2024-11-10 12:46:50
知名专家在门诊被骂“无良”“缺德”,起因太离谱了!

医伟达

10月23日,知名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表示,自己曾在门诊遭遇了患者的辱骂,听到骂声后惊出一身冷汗,可是依旧坚持自己的决策。

他详细表示:“有一个老人家有一次来到我的诊室就骂我,说你这个无良的医生,缺德的医生,你诊断我是肺癌了,你还不给我治疗,还不给我做手术,你就是缺德,你就是没有医德,所以我也是惊出一身冷汗。”

“随后,我对这个老人家说,你这个8mm的肺结节我考虑是原位癌或者微浸润癌,但是我就是不建议你做手术,做不做手术除了看肺结节诊断以外,我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是要做决策的。要不要做手术,要不要吃药,要不要去治疗它,我要权衡利弊。第二个,做这个手术会给你带来损伤,手术刀要给你的肺做手术,要切一块肺,你这个肺部长的东西位置很深,一直不变化,你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家,为什么要做这个手术呢?我们跟它共存,盯着它,观察它,万一有变化再处理不好吗,70多岁的老人也得考虑生活的质量呀。”

事后,虽然主任平息了患者的怒火,打消了患者执意要手术的念头,但经过这么一次不被理解的谩骂,主任的内心还是感到很委屈。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弄明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原因就是70多岁的老汉谈癌色变,其肺部结节被诊断出是原位癌后,极力要求做手术,但经过医生的综合判断、权衡利弊后,认为没有做手术的必要,建议随访。

治疗方式不合老汉的心意,老汉甚至认为医生在敷衍他,没有采取积极的治疗,矛盾由此产生,老汉口中的“缺德医生”就这么被他骂了出来。

这一事件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热议。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支持乔主任的决定,认为医生在做出治疗建议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非盲目手术。

有网友指出:“生命不仅要有长度,更要有质量。盲目手术不仅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伤,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有网友对患者的行为表示了谴责。他们认为,患者应该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而不是以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有网友直言:“如果不信任医生,那就请不要来就诊。这样既浪费了医生的时间,也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任。”

肺结节手术必须做吗?

钟南山院士曾指出,肺结节的过度切除率介于20%到40%之间。一些人一听到肺结节就大惊失色,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案。

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肺结节的发现率日益增高,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小结节是否需要手术的激烈讨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诊断科刘士远在其研究中指出,超过60%的胸部CT检查患者被发现有肺结节,这一数字不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有时甚至导致了不必要的过度诊疗。

在这一背景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朱灵强调,尽管CSCO等权威治疗指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但影像学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涛,凭借近30年的临床经验,也常常建议肺结节患者不必急于手术,他坚信医生的使命是减轻而非增加病人的痛苦。手术并非总是首选。方主任提到,手术的时间窗口通常较长,而且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综合考虑手术的损益比和遵循指南要求的前提下,许多患者实际上处于随访状态,不会轻易选择手术。

2023年8月,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肺结节多学科微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其中,对于肺结节手术切除的适应证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疑似早期NSCLC(非小细胞肺癌)肺结节手术的适应证如下:(1)直径≥15mm的持续性pGGN(纯磨玻璃结节),直径≥8mm的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5mm的持续性PSN(部分实性结节),高度疑似恶性者。(2)影像学形态如毛刺、分叶、胸膜改变(胸膜牵拉、胸膜皱缩、胸膜附着、胸膜凹陷)、空泡征、血管征(扭曲/扩张/僵硬)及囊腔型等恶性征象者。(3)动态随访后稳定或增长(结节最大径或实性成分最大径增长≥2mm)者。此外,通过筛查发现肺结节的患者,需接受肺功能评估(如局部灌注扫描和/或肺负荷试验)。这部分患者还需在风险分层(基于高龄、既往癌症史、吸烟持续时间和吸烟量、戒烟年数、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石棉暴露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癌变可能性评估以及手术风险评估。临床医师应选择合适的干预策略进行管理,如紧密监测、通过其他手段进一步诊断(如PET-CT)或直接进行手术。若筛查发现受试者具有较高的患癌风险,如活检阳性、PET扫描阳性、随访CT显示结节生长,则这部分受试者有必要接受手术治疗,并通过手术可进一步诊断并明确治疗方案。通常而言手术风险取决于结节是否为恶性。若冷冻切片发现结节为良性,则受试者需要接受楔形切除(手术死亡率为0.5%)。如果手术发现结节为恶性,受试者将需要接受肺叶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手术死亡率约为1%~4%)。

医患信任的桥梁:尊重与理解

在医院的长廊里,医生们日复一日地迎接着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病患。

他们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然而,尽管医生们尽力保持着冷静和客观,总有些话语能轻易触动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感到深深的委屈和无奈。在面对无理的指责和质疑时,他们仍需保持职业的微笑,耐心解释,以免激化矛盾,引发投诉。

医生的权威和信任是医患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患者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医生,这是一种极大的信任。患者可以对治疗方案提出疑问,但不应无端质疑或否定医生的专业判断。公然辱骂医生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侵犯,更是对医疗专业的不尊重。

在医疗实践中,负责任的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的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然而,有些患者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可能会误解医生的决策,甚至产生不信任。这种情况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如果患者真的遇到了不恰当的过度治疗,他们可能会错误地感激医生,而不知道自己本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痛苦。

我们不主张“谁闹谁有理”的原则,医生也不应无限制地容忍无理取闹的行为。医院是一个需要安静和秩序的环境,以确保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如果医生对无理行为一味忍让,不仅会破坏医疗秩序,影响其他患者的治疗,还可能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此外,这种忍让可能会让患者或家属认为无理行为是可接受的,从而在未来继续这种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对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造成更大的困扰。

因此,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患者应该给予医生必要的信任和尊重,而医生也应以专业和同理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医患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加顺畅,医疗服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让我们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医疗环境,让信任成为医患之间最坚实的桥梁。

来源:综合整理自学术志录、梅斯医学、掌上医讯等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