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能“得人”的原则就一个字,刘邦学不会,所以后期很苦

江湖之下 2024-08-02 03:23:22

在古代,要成就事,得人是很重要的。手下有人办事,才能干大事。但是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要是你天下还没坐稳,手下人就纷纷背叛,到处搞事情,恐怕这天下坐起来就比较扎屁股了。

要说用人,刘邦可是最得意的,某天,当了皇帝的刘邦,喝得高兴了问自己的属下:“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不能吗?”然后他自己给出答案说:“因为我会用人,项羽不会!”

刘邦很会用人,却也易被背叛

刘邦敢夸口自己能用人绝不是虚的,智慧无双的张良、擅于安邦定国的萧何、战无不胜的韩信都在刘邦的手下做事。而项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范增却不能用,所以他得天下,项羽失败了。

但是刘邦的天下,坐不安稳。那些曾经归顺他的人在天下本该定下的时候,纷纷造起了反。其中韩信就被传造反多次。所以,刘邦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各地平乱的途中,直至病死。

不禁让人疑惑,刘邦所谓的“能用人”是不是掺了水分?

仔细分析一下,除了政治因素外,还真是有些水。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来看看刘邦的偶像“信陵君”是怎么阐释“得人”二字的吧。

刘邦对信陵君的推崇,是有迹可循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为历代灭绝的诸侯都安排了守墓人,只有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是以公子身份被安排守墓人的,而且还安排了五家。

在之前,还把信陵君的一个门人张耳收归旗下,对他很好。这都是因为信陵君的人格魅力太强大了。

信陵君能“得人”

信陵君是以能得人著称,他的“得人”比刘邦的“用人”要高级得多。

信陵君得到的人是愿意把命教给他的人,是一种属下对上司绝对信任、崇拜、真正把上司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那种得人。

信陵君得的是忠诚的人。

我们来看看信陵君手下的人忠诚到什么程度。首先是候生候赢,这个人在信陵君踌躇无计时为信陵君献完“窃符救赵”之计后,就面对着信陵君的方向自刎了。

而这“窃符救赵”一计里面的另一主角如姬也是抱着必死之心来帮助信陵君的。

为什么他们候生、如姬一类人都用命来帮助信陵君呢?

“得人”秘诀,原来不过就是一个“诚”字。

候生原来是一个守门人,年过七十,还很穷。贵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能的人,就去给他送钱,想让他生活过好一点。结果候生不肯要他的钱,理由是无功不受禄。

这让信陵君信陵君不死心,就想结交这个人,搞了个盛大的宴会,然后驾了马车专门去请候生,态度恭恭敬敬。候生倒是上车了,但是却表现得眼高于顶,目中无人,还让信陵君带他去菜市场。他自己和个屠夫在那拉东扯西,却让贵为公子的信陵君牵着马绳在边上等。

这时候别人都看不下去了,宴会厅里的人都等到要发脾气了,信陵君恭敬的态度却半点不改。

候生终于被信陵君的诚心感动,跟他去赴宴。信陵君又做了一件让宾客震惊,让候生彻底沦陷在信陵君的炸裂人格里的事儿。

他把衣裳破烂的候生安排在上座上,对所有人夸赞候生的贤明。

对候生来说,这种尊宠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信陵君对候生真的一无所求,他就是诚心想结交这么个人。

如姬比较特殊,信陵君结交如姬根本就什么想法也没有。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虽然贵为魏王的宠姬,却悬赏了三年都没有抓到凶手,最后不得已求助信陵君。信陵君很快就帮她报了仇,还不要她任何回报。

如姬是个孝顺的人,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总想为信陵君做点事情来回报他,但是信陵君一直也没什么需要她帮忙的。

所以当信陵君需要虎符,经候生提点,她义无反顾地去魏王寝宫里偷了出来。她自己丝毫没有顾及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灾难。

从这两个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信陵君这个人待人的原则就一个“诚”字。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是心与心之间的相处。信陵君待人以“诚”,门人还他以“忠”,似乎是最好的报答。

反观刘邦他所谓的“用人”原则却不同,他更多的是以利相交,这就是后期他打下天下之后,藩王纷纷造访的原因。

刘邦以“利”相导,求得人才却求不得心

“利”讲究的是互惠,刘邦诚然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看人的眼光十分毒辣,但是他能用人,却是因为别人跟着他有利可图,一旦利益不平衡就容易出问题。

我们又回到最初刘邦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可以得天下,项羽却不能?”刚刚我们看到的答案是刘邦自己的视角。这里还有一个下属的视角,是这样的,他说:“陛下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您派人去攻城掠地之后,投降的人有功劳就奖赏,与天下同利,所以别人愿意跟随您打天下。项羽自私自利,赏罚不均,又嫉贤妒能,所以别人不追随他。”

你看,刘邦的视角是他的策略,而下属看到的是刘邦的“利”,刘邦比项羽舍得,舍得让利,所以别人才愿意追随他。

就说韩信,他随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刘邦自己手下的人败完了,就跑去夺了韩信的兵权,然后带着韩信的兵去打仗。韩信最后帮他打下了齐地,心里就有点飘,去跟刘邦讨封齐王,刘邦气得冒烟,但是为了韩信的战斗力,但还是给韩信封了王,还封的是真真正正的齐王。

韩信当然也帮刘邦夺得了天下,可刘邦转手就把韩信的兵权又给夺了。

则无疑给其它跟着刘邦干事的人释放了一个信号:“刘邦给不了他们想要的利益。”

很多诸侯都相继谋反了。

所以刘邦上位之后没过几天安生日子,都是率领军队到各处去平反,最后病死在行军途中。令人唏嘘。

总结:

用利益结交的人必定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出现矛盾,刘邦待人以“利”,诚然能够网罗不少人才,可人心贪婪,一旦他觉得你给的利益达不到他的要求时就有可能谋反甚至背弃而去。

所以前面用“利”纠集起来的人才大军,最后纷纷向他发难,他看似得到了天下,其实是摇摇欲坠,极不安稳的。所以刘邦他活得不够通透,劳累了一生却没有几个忠诚的臣下。

信陵君不同,他得到的人才就没有肯背叛他的,因为他从来不是用利益诱惑人,而是用一颗赤诚通透的心,所以才能够得到真正为他着想的人。

当然,信陵君和刘邦所处位置不同,所追求面对的事情不同,也许也是影响他们“得人”的性质不同的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以“诚“待人一定是最得人心的一种,这样的人才活得通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