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明明月入过万,可就是存不下钱,每月紧巴巴的还不够花。
有的人一个月五六千,但日子过得舒坦,一年下来也能存下小几万。
为什么工资比别人高,却存不下钱?
其实很可能是你在不经意间养成了以下这5个“烧钱”的生活习惯,来对照一下吧,很多人都中招了。
01、喜欢买便宜货我们经常买东西,一点小钱觉得不痛不痒的,但却没意识到,这些小钱累积起来,也能变成大开销。
特别是那些喜欢到处淘便宜货的人,以为自己很精明,买的东西便宜,坏了也不心疼。
但实际上,低价商品的质量是很差的,用两次就不行了,有些买回家压根就不想用,也懒得退货,结果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购买,最终花的钱比买一个优质商品还要多。
如网友先在某宝买了一个肥皂起泡盒,觉得好用,想再买俩,一时兴起在某夕夕又买了俩,某夕夕上便宜一块钱,可是质量明显差很多,用一次就扔了。
所以,贪便宜买的东西,看着只有几块钱,每次这样加在一起,就不便宜了。
想要控制花销,就要培养一种“买少而精”的消费习惯,宁愿多花点钱买好的、耐用的东西,长远来看反而更省钱。
02、拿铁效应拿铁效应起源于一个小故事:夫妻俩每天早上都习惯性地买两杯拿铁咖啡,看起来每天这笔开销微不足道,但30年算下来,这笔花费竟然高达70多万,是一笔巨款了。
拿铁效应不止出现在喝咖啡上,在生活中,类似的开销无处不在,比如奶茶,很多年轻人每天来一杯,觉得一杯10块、20块也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是几千块。
只有算账后,才发现这些小钱已然成为了一笔大支出。
不仅如此,奶茶等饮品还多是高糖、高热量,对身体无益,长期消费还可能带来健康问题,其实,喝白开水既省钱又健康。
03、超前消费是慢性毒药超前消费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常见的消费模式,花着未来的钱,满足眼前的欲望。
有人工作十年,不仅月光,而且年光,永远都在还账单。
超前消费的背后是信用卡、花呗等各种信贷工具在推波助澜,商家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在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
然后,透支信用卡和消费贷让我们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圈套——钱还没赚到,账单却越积越多。
一旦陷入提前消费的漩涡,你的欲望就像无底洞,当钱不够花的时候,就想着去网贷、刷信用卡,想着下个月省着点花,可到了还款的日子,窟窿越来越大。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理性,延迟满足。
当你想买什么东西时,先问问自己:真的急需吗?如果能等几天再买,或许你反倒不想买了,钱也就省下来了。
04、开通了免密支付如今花钱是越来越快捷方便了,有时候莫名其妙扣了一堆费用,不需要输入密码就支付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扣费。
免密这种支付方式,很可能在自己不清楚的情况下开通了很多平台的免密支付功能。
有一个网友,开通免密支付后被盗刷了1万多,我以前也是开通了免密支付,后来发现莫名扣费后,立马关闭了好多平台的免密支付功能。
所以,不如关闭免密支付,让每次花钱都有“痛感”,同时也避免一些“冤种”扣费,培养自己对钱的“敏感度”,让花钱变得更有理性一些。
05、喜欢囤货有的人生怕没东西买一样,一直在补货,从未间断过,家里可以开超市了。
尤其是促销日,看到打折商品就囤一大堆,囤货的初衷是为了省钱,但实际上,这样做并没省下什么。
首先,家里空间有限,囤太多东西不仅占地方,有些商品还会因为太多了放到过期用不完,造成浪费。
其次,囤货有时候会让你无意识地多使用,比如,卫生纸囤得多用得就快,洗衣液多倒点,牙膏多挤点,纸多抽几下,这些不自觉的习惯,就是一种浪费。
与其为了几块钱的小优惠去大量囤货,不如根据实际需要按需购买,既不浪费钱,也不会占用家里宝贵的生活空间。
如何摆脱这些“烧钱”习惯?
记录开销:养成记账的习惯,定期回顾自己有哪些不必要的支出,并想办法改进。
设置预算:给自己设定每个月的消费预算,能帮助你更好地控制开销,不至于超支。
延迟满足:当你想购买某样东西时,先停下来几天,思考一下这个东西是否必须买。
理性囤货:买之前先问问自己,库存的还够用多久?
养成存钱的习惯: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就立即把一部分钱存进账户,慢慢就积累了一笔备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