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看尽中华三千年,City不City啊?

采春谈文化 2024-08-17 02:42:12

01.齐法化 背草 战国 齐

铜质,刀体厚重,铸造精美,尖首、弧背、凹刃,刀末有圆环,边缘隆起,面文“齐法化”,背文“草”,笔画瘦劲有力,朴拙秀雅,是齐国风格的大篆书体。

【正背钱文依稀可辨】

齐刀币,是战国后期齐国的统一货币,形似早期先民们使用的工具“削”。汉代才女卓文君曾有“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的诗句,“钱刀”即指刀币。齐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目前,已发现的齐刀币铭文有“齐之法化”“齐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等,“法化”即国家法定货币,其尺寸和重量差距不大,属于先秦青铜铸币中形制和重量较为规范的货币。

【青州博物馆藏刀范】

战国·平首方足布

馆藏精品延伸

平首方足布平阳

平首方足布安阳

平首方足布宅阳

【展陈区域:时间】

滑动查看更多

方足布是铸行地域最广的战国布币,也是存世数量最多,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魏、韩、赵)、两周和燕地。馆藏三枚平首方足布,与新入藏的齐刀币均为战国时期货币,正面自首到底有一竖纹,两边有文字,纪地名,分别为平阳(今山西临汾)、安阳(魏国旧都安邑之阳)、宅阳(今河南荥阳东南),合读为“平安宅”,寓意美好。

02.铜范 西汉

铜质,用于铸造西汉时期的五铢半两钱,器型端庄厚重,钱文为典型的汉隶风格,是标准的官范。在铸造钱币时,从铜范顶端的浇注孔灌入铜液,冷却后形成树冠状钱胚,将冷却的钱胚逐一摘断、磨锉加工后,一枚五铢半两钱便制成了。

汉·石范、陶范

馆藏精品延伸

古时铸造钱币的模具称为钱范,按照其材质可分为铜范、陶范和石范,永银钱币博物馆已全部集藏。

【半两石范,展陈区域:相逢】

石范铸钱是在西汉初年使用较多的一种块范铸钱技术,它的主要优点就是制作成本低,能够反复使用,但是标准化程度也比较低。

【西汉上林三官五铢陶范】

陶范铸钱是应用最普遍的铸钱工艺。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制作铸钱的陶范,为了保证陶范的一致性,一般是用铜质的阳文模具压制出阴文的陶范,然后扣合陶背范和陶正面范,浇铸青铜液。

03.嘉定元宝折十 南宋

铜质,铸造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钱体规整,字口深峻,钱文楷书,旋读。折十钱多是在川、陕、甘与金军对峙所铸的足值军饷钱。

北宋·行军锅

馆藏精品延伸

【展陈区域:时间】

行军锅,顾名思义即士兵行军时使用的锅。北宋战争时期,军队转移频繁,士兵们每个月分发的军饷多为铜钱,不便携带,故他们多将军饷放进随身背的锅中,既方便,也不会弄丢。

04.天佑通宝折三(张士诚铸) 元末起义军

铜质,制作精良,文字秀美,正面钱文楷书,背面篆书“叁”纪值。元朝末年,起义军张士诚部为筹措军饷,毁承天寺铜佛像铸钱,有四种制式:小平、折二、折三和折五。流通时间短、流通区域狭小,故存世量少,据《王荫嘉品泉录》记载“天佑钱传流至今,已稀若星凤,即便吴中,亦属难得一见”。

元·至元通行宝钞

馆藏精品延伸

元代是中国古代纸币发展的极盛时代,是我国第一个以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封建王朝,确立了以白银为准备金的纸钞本位制度,实行纸钞不兑换的流通体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纯纸币制度。

【展陈区域:相逢】

至元通行宝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发行,面值自二贯至五文共十一等。馆藏至元通行宝钞面值贰贯,印制精美,文字清晰,纸质为灰黑色桑皮纸,故又称“楮币”。

05.洪武通宝背十福明

铜质,形制铸造规整,字口纤细挺拔,包浆自然舒服。洪武元年(1386年),朱元璋下令铸行洪武通宝,计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五种面值,正面均为洪武通宝,背面有光背、记值、记重、记铸局四种样式。此枚即折十钱,“福”即福建省铸钱局造。

张献忠江口沉银

馆藏精品延伸

铜钱并不是明朝的主要货币,前期以纸币(大明通行宝钞)为主,随着商品交易的活跃,万历年间“一条鞭法”的实施,白银正式货币化。

【展陈区域:传奇】

据史料记载,1646年,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率军沿岷江南下,至彭山江口处遭遇明军,满载金银珍宝的船只尽数沉入江底,“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就此流传开来。

馆藏此枚银锭,即沉银之一,根据银锭上铭文“四川布政使司 嘉靖十二年征盐税折银五十两整 解官胡应 银匠赵”可知,此枚银锭是嘉靖年间的税银,按明代一两合37.3克计算,约重1.8千克,其造型端正,铭文清晰可见,锭形优美,宝面开阔,是不可多得的美品!

——原创 永银钱币博物馆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