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了解诸侯国姓氏的由来,养马的嬴氏最终一统中原的猜想

江湖之下 2024-08-04 01:08:03

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里面总结过,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普通人就可以成为王侯将相的,往前追溯,历史上的帝王诸侯往往都是黄帝的后代。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三位帝王,尧是黄帝的五世孙,舜是黄帝的8世孙,禹是黄帝的5世孙。夏启是6世孙,殷汤是17世孙,周文王是18世孙。就连孔子,都是黄帝的47世孙。

殷汤不姓殷,姓子,是尧赐给殷始祖契的姓氏,子等同于“兹”,有渐渐强大的意思,可不,后来就强大了。

至于周文王,始祖是后稷,是种田的一把好手,所以尧赐他“姬”姓,姬则是本的意思,大概农为民之本吧。

而一直遵从周礼的孔子,准确来说,是殷商的后代,他本姓子,到他这一代,自己改成了孔姓,他老爸叔梁纥,本名子纥,也因为他改成了孔纥。

孔家祖上最近一代的诸侯国,是宋国。宋的国君是微子启,纣王帝辛的庶兄。周文王灭掉殷商以后,本来是让纣王的儿子武庚承袭殷王朝的香火的,奈何武庚不老实,周武王死后,他就想造访,于是被周公旦杀了。周公旦就让微子启来承袭殷的香火,封号宋。微子启就是宋国第一任国君。

微子启为什么能承袭殷的香火,因为他不仅是殷宗族,还是个聪明人,好几次劝谏纣王没有成功,又看到西伯昌在修德政收买人心,就闻到了些味道,于是跑了。等到周武王灭了殷商,他则跑出来负荆请罪求原谅。周武王不仅原谅了他,还让他官复原职。后来武庚作乱被杀,他这个听话的殷宗族就被拉出来统领安抚剩余的那些殷人了。

有意思的是,孔子只是宋的一个旁支,在宋前愍公之后就分化了,而另一支正统还在延续殷商的香火,更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最后一任国君,竟然重蹈殷商的覆辙,小小国家四处征伐,抢掠邻国领土,四处得罪人,自己又沉迷酒色,残害忠良,被诸侯国安了个”桀宋“的名号,意思是他等同于夏朝灭国暴君夏桀,于是他又被邻国联合起来讨伐,最后宋灭,宋地就被齐、楚、魏三家瓜分了。

所以不仅仅好的基因会遗传,坏的基因也是会遗传下去的。

孔子显然是拯救了殷商这一脉啊。

回来再说说姓氏传承的事。

周武王灭商以后,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很多,大多得到了分封·。比如最著名的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

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分封在晋国、弟弟周公旦分封在鲁国、弟弟康叔分封在卫国,弟弟叔度分封在蔡国、弟弟叔振铎分封在曹国、宗族同辈召公(姬奭)封在蓟地,如今的北京,史称北燕,就是燕国。也就是说鲁、晋、卫、蔡、曹、燕这些诸侯国,国君都是姬姓。

而姜太公因为辅佐周文武王伐纣,立了首功,被封在营丘就是临淄,即齐地。姜太公的名和姓就很复杂了,他叫吕尚,又叫姜尚,他的祖先是尧时的四岳,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被赐姜姓,又给封吕地。所以,他本姓姜,又以封地为姓,因此又姓吕。就像周武王那些分封出去的兄弟,本姓姬,但又会以封地为姓一样。

比较有意思的是,四岳在尧舜禹时期相当于谋臣的存在,而且说话分量特别重。比如尧晚年,问四岳谁可以接替他的位置,四岳推荐虞舜,尧就把舜拉过来考察。而舜年老时又问四岳,谁可以辅佐他治理天下,四岳推荐大禹,舜就用了大禹。后来舜又问了四岳谁来主持祭祀,四岳推荐了伯夷,舜就用了伯夷。可见四岳在禹舜时期是相当于智库一般的存在,分量之重几乎和国师无异。

而姜太公辅佐周文武王建立周朝,也是智囊一枚多多少少有些乃祖遗风。再次验证了某些强大的基因可以传承下去的道理。

陈国第一任国君妫满,他老爸是周文王时期掌管制陶的官员,对于灭殷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但因为他是虞舜的后裔,周文王就对他进行了分封。

还有黄帝的后裔,被分封在祝地,祝这个地方也是夏代就存在的了,其先祖是祝融,祝融则是一个官职,总共有两兄弟担任过,第一任祝融是重黎,黄帝的九世孙,因为讨伐共工失败被处死,重黎的弟弟吴回就接任祝融,以后他的后代就以祝融为姓,简称祝。古祝国存在的时间不长,在春秋初期就被齐国吞灭了。

大禹的后裔住在杞地,也是夏代就建国的,商汤灭夏以后,让后代姒姓承袭夏的香火,而周灭商以后,同样让禹的后代居住在杞地承袭香火。然而这个杞国名不见经传,却常常被诸侯翻来覆去的欺负,频繁迁袭,于是就有了杞人忧天这么个词。这个成语反映的史实其实没有那么讽刺,实在是他们自己真的很焦虑,因为他们每天都没法安定的生活,他们焦虑是因为灾难降临得太频繁而又猝不及防了,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个灾难又来了。杞最后被楚国灭亡了。

还有一个是尧的后裔,他被分封在蓟这个地方,但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春秋中期被挨得特别近的燕国吞灭了。

其实,无论尧舜禹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代。只不过,当时实行禅让制,帝位让出去之后,新帝就会保留一些先帝的直系亲属来承袭香火。每一个朝代灭掉前朝以后,也会象征性地留下一支前朝的宗室承袭香火。只不过,到了春秋时期,这种香火情慢慢淡化。本来就只是靠香火情而不是靠能力存续下去的小国,随着后来的诸侯国私心越来越严重,他们自然也会因为优胜劣汰而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后来的历史中,成王败寇,一些起义者推翻前朝以后,也会象征性地把前朝王室子孙留在某个地方延续香火,但不久又默默找个由头干掉。比起周天子时期,​终究少了一些包容心。

前面提到的祝融后代还有一个被封在楚地的诸侯,这人叫熊绎,他被封君是因为他爸鬻熊曾侍奉周文王,姓芈。楚地位于长江流域,在古时属于不大好的蛮夷之地。所以行事与中原地区不大相同,有些野蛮。

强大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秦国。秦国并不在周武王分封之列。秦国的祖先没什么名气,倒是母族很强大。史记载秦祖是帝颛顼后代的一个叫女脩的孙女,她吃了鸟蛋生下了大业,大业又娶了故部落少典部族的女儿女华,生下了大费。大费很会御兽,得到舜的嘉奖,赐姓嬴姓。

秦祖先最先发家是在殷商时期,大费的后代中衍因为会驾御马车被帝太戊赏识,他的面相据说鸟形人语,应该是面相长得比较阴鸷畸形,比较难娶妻,但他得帝太戊亲自指婚,得以繁衍。其后代在殷渐渐得到重用,子孙也繁荣起来,渐渐有了辅佐帝王的能力。

嬴姓一直都很忠于殷帝,到纣王时期,有个蜚蠊和儿子恶来,两人始终为纣王抵御西周军队。恶来被诛杀,留下一个儿子女防。蜚蠊因为引兵外出避免了被杀,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有了一个叫孟增的后代。孟增兴许因为驾车兴许因为养马被周成王宠幸,封在皋狼之地,不过并没有封侯。孟增的后代造父擅于驾车,被封在赵地。以后就改姓赵。

再说秦国真正的祖先是恶来的儿子女防,他有个后代叫非子。非子也因为造父住在了赵地,改姓赵。非子继承祖业,擅于养马,周孝王时期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延续嬴氏香火,所以又改回了嬴姓,号称秦嬴。

这时候的秦依旧不是诸侯。秦国真正的发家,要归功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当西戎来犯的时候,周幽王虽然点燃了烽火台,但是被周幽王多次戏耍的诸侯没有一个人派兵来救。反而跟西戎多次打交道的秦襄公看到了机会,他带兵拼死保卫周幽王,又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避难。周平王这个狼狈周天子直接就封了秦襄公为诸侯。

秦国终于因此立于诸侯之列,开始扬眉吐气。

嬴姓因为一直都靠养马和驾车侍奉君王,所以一直不被诸侯瞧得起。其实按照正常的思维看来,一个养马和驾车的人的后代最后凭什么可以一统中原呢?一般人可能不行,但嬴姓不一样,他们因为有御兽和驾车的祖传技术,在那个上到天子下到诸侯出行都必须靠颠簸的马车的年代,能够让马车平稳快速地行驶其实是很高明的一项能力,至少出行要驾四到六皮马的天子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

​嬴姓是最好的御兽师和驾驶员自然世代被国君天子喜爱,他们帮世世代代帮天子驾车御兽,见识自然非同常人,到了殷纣王时期,嬴蜚蠊已经可以带兵打仗,抵御西戎了。所以,只能说,从远古时期开始,不被世人看重的养马家族,一代代在默默地增长自己的见识,强大自己的基因,最后一举统一中原,傲视群雄。

嬴姓是把所谓的“厚积薄发”演绎到极致的一个种族。但也许因为几千百年终于扬眉吐气以后,却不知道怎么长远发展,最后也只是昙花一现。

这也是为什么要了解诸侯国姓氏的由来。因为种姓制度的原因,人们的姓氏变来变去​。只有了解其由来,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发展成​那个样子。研究历史的意义也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来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所谓历史的传承,就是这个意思。搞清楚历史的由来,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搞清楚姓氏的由来,学习历史也就轻松很多了​。

搞清楚姓氏的由来,学习历史也就轻松很多了。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学习历史必读的作品。普通人学习历史会比较难,可以读原文带翻译的读本,翻译可以辅助了解。建议从表开始看起。也可以辅助一些纪录片资料,学起历史来会更加顺畅一些。

​希望我的文章对你有用。

关注我,一起学习历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