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穆王

君达看文物 2024-11-01 04:43:36

周穆王(约前1026年—约前922年),姬姓,名满,又称“穆天子”,是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即位背景:

• 周昭王南巡时死在途中,于是立穆王为周朝的国君。穆王继位时已年届五十,在当时已属高龄即位。

2. 为政举措:

• 制定刑书:周穆王统治初期,认为统治阶层内部存在问题。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并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

• 征伐犬戎:王朝西方边远地带的犬戎属于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穆王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第一次西征进兵阳纡,周军大胜,但军事胜利不大,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之后由于穆王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边远国家不再朝见周穆王。后来穆王重整人马二次讨伐,“广获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

• 西征昆仑:两征犬戎,平定西方后,穆王继续西伐,于穆王十三至十七年(前963年—前959年),进军至昆仑之丘,这段历史被记录在《穆天子传》中。

• 东攻徐国:周穆王西略,长年不在朝,位于周王朝东南的徐国趁机作乱,周穆王在造父的协助下日驰千里返回救乱,将事态平息下去。之后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开始南征,使东南许多方国和部落归顺于周的统治。

3. 轶事典故:

• 偃师献伎:周穆王向西巡狩时遇见奇人偃师,偃师献给穆王一个人偶,人偶外貌酷肖真人,能歌善舞,表演结束时还向周穆王的宠姬抛媚眼,周穆王勃然大怒,偃师将偶人拆开,穆王才发现它是由皮革、木头等材料组成的死物。

• 囚虎于牢:周穆王曾囚虎于牢,古代洛阳八关之一的“虎牢关”也由此得名。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十七年西巡归来后秋猎,在圃田打猎时遇到老虎,穆王命人准备车马,带领群臣和卫士去打猎,后来将老虎捉住囚于牢中。

4. 历史评价:

• 周穆王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征伐和巡游,加强了周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使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他的统治也为西周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他的频繁巡游和对外征伐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总体而言,周穆王是西周时期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君主,他的统治和行为对西周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有关穆天子的民间故事:

1. 穆天子与西王母的瑶池相会:

• 传说周穆王三千年前曾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当周穆王和他的卫队到达时,盛装以待的西王母站在瑶池边上,以最隆重的部落礼节迎接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

• 瑶池如镜,绿草如茵,人们“吹笙鼓簧,中心翱翔”。周穆王将随行带来的大量丝织品和圭、壁等珍贵礼物送给西王母,西王母则捧出各色丰盛的西域名肴、特产奶酒和葡萄酒盛情款待。周穆王被瑶池“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的奇异风光所吸引,乐而忘归。

• 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周穆王不得不东归回国,西王母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席上庄重健美的西王母离席起舞,用婉转如行云流水的歌声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郑重举酒,即席唱和:“予归东土,和洽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之后,周穆王还亲手栽下一棵槐树,立了一块石碑,上刻“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

2. 穆天子与偃师:

• 穆天子在返回途中,将近国界的时候,有个人拦住了他的大队人马。这个人自称偃师,是一个工匠,能做出巧夺天工的东西,他想向穆天子奉献自己的手艺。偃师叫上来一个人,穆天子问他这是什么人,偃师回答这是他制造的一个歌舞艺人。

• 只见那个歌舞艺人,脚下无论快走还是慢行,都行云流水般流畅;腰肢俯仰自如,动作神态完全像个真人,一点也看不出是个人造的木偶。更神妙的是,它一张开嘴巴,就能够唱出优美的歌声;一抬起双手,就能够跳出律动的舞蹈,动作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穆天子赞叹不已,叫来自己宠爱的妃嫔们一起观赏。

• 快要表演完的时候,歌舞艺人竟然眨着眼睛去挑逗穆天子的妃嫔,穆天子勃然大怒,喝令手下杀了无礼的偃师和那个歌舞艺人。偃师吓得半死,立刻把歌舞艺人拆散,展示给穆天子看,原来整个儿都是用皮革、木头、树脂、漆和黑炭、丹砂之类的颜料制造而成的。穆天子又仔细地检视,只见它里面有着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部则是筋骨、肢节、皮毛、齿发,虽然都是假物,但没有一样不具备的。穆天子这才平息了怒火,赞叹人的技艺竟能达臻天地造化一样的境界,并下令随从的马车载上偃师和他的歌舞艺人一同回国。

3. 穆天子的意识之旅:

• 传说当时有一个奇人,从最西边的国家来到中国,他向穆天子展示了自己的异术:进入水火不伤毫毛,悬在空中不会坠落,穿墙越壁通行无阻,还能够翻山倒河移动城邑,随意变化事物的形状,甚至连人的精神也可以控制。穆天子对他尊崇有加,把自己的寝宫让出来给他居住,把祭祀神灵的膳食拿出来给他吃喝。

• 但这个奇人眼光奇高,处处嫌弃。穆天子倾尽国库所有,打造了一幢金碧辉煌的楼台,又收罗了各地最曼妙的舞女、最高超的乐手和最可口的美食,极尽奢侈招待那位奇人。过了没多久,穆天子设宴款待奇人,菜肴还没摆上来,奇人提议出去转悠几圈,带穆天子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 奇人带着穆天子腾云驾雾,飞上天宇,很快来到了一座宫殿。宫殿镶金裹银,点珠缀玉,凌空飘在白色的云海上面。在宫殿里,穆天子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口舌尝到的,都是人间所没有的东西。他低下头往地面看去,自己的宫殿楼台,简直就像土块和茅草堆起来的。后来,奇人推了一下穆天子,他就从虚空之中跌落下来。睁开眼一看,穆天子坐在原来的宴席上,左右还是原来侍候他的人,而酒水是刚倒出来的,菜肴是刚烧好的。奇人说只是带着穆天子的意识出去游玩了一趟,身体丝毫没有移动。

周穆王的政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制定法典《吕刑》:周穆王时,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为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他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条文众多,虽然具体数字有三千条和两千八百条等不同说法,但足见其法网严密。这部法典以“明德慎罚”为立法的指导原则,废止了严酷的旧法,对西周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为后世的法律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征伐犬戎:穆王时,西北方的犬戎势力强大起来,开始怠慢于周,朝见时不进献贡品,还阻碍周与其他方国部落的往来。周穆王以“不享”的名义亲帅大军西征犬戎。虽然此次战争的军事胜利成果不算大,仅俘其部落首领五人,获得“四白鹿、四白狼”,但向西北和西域诸多已臣服的部落展示了周朝强大的国力和军力,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势力范围。后来他还把一批犬戎部落迁至太原(今甘肃平凉、镇原一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3. 西征昆仑:周穆王战胜犬戎后,继续向西行,一直打到昆仑。这一行动不仅使周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入西域地区,还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和交流,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 东讨徐国、南征淮夷:周穆王在东巡时,曾对徐国进行讨伐,使其不敢再轻易作乱;还曾派军队南征淮夷,维护了周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在这些军事行动中,周朝的军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使周边的国家和部落对周朝更加敬畏。

5. 加强内部管理:周穆王元年,任命君牙为大司徒,伯同为太仆,通过选拔贤能的官员来加强对国家的管理。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记载周穆王的古籍:

1. 《穆天子传》:西晋时期在一座战国魏墓中出土的竹书。全书六卷,一至四卷记述周穆王西征巡游之事,五卷记述周穆王东巡河南诸地之事,六卷记述周穆王在东巡过程中为美人盛姬办理丧葬之事。书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等故事,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

2.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中记载周穆王曾西游两次,一次在周穆王十三年(前989年);一次在周穆王十七年(前985年)。

3.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在《周本纪》等篇章中有关于周穆王的简略记载,但并非重点描述。不过作为重要的历史典籍,其对周穆王的提及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中对周穆王的事迹有少量提及,但并非系统性的记载。

《竹书纪年》与《史记》中关于周穆王的记载有以下不同:

1. 对周穆王西征的记载:

• 《竹书纪年》:详细记录了周穆王西征的具体年份和相关事件。例如提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并且在这一年西王母还曾来朝见周穆王。对于周穆王与犬戎的战争,《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俘犬戎“五王”,提供了战争结果的具体信息。

• 《史记》:关于周穆王西征的记载较为简略。只是提到周穆王想征伐犬戎,祭公谋父进行劝谏,但周穆王没有听从,最终“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对于西征的其他具体经历、到达的地点以及后续与西王母的交往等都没有详细记载。

2. 对周穆王统治的整体描述:

• 《竹书纪年》:可能由于其编年体的记事方式,对于周穆王在位期间的诸多事件按时间顺序有相对较多的罗列,使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周穆王不同年份的活动轨迹,比如修建宫殿、诸侯来朝等事件都有明确的时间记载。

• 《史记》:在《周本纪》中,周穆王并非重点描述对象,关于他的记载篇幅相对较少,主要是将其作为周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位君主进行叙述,强调了他的即位背景、对犬戎的征伐以及制定刑法等事件,对于他的其他活动记录较少,整体呈现出较为简略的特点。

3. 历史视角和侧重点:

• 《竹书纪年》:作为魏国的编年体史书,其记载可能更侧重于从一个相对独立的诸侯国视角去记录历史事件,对于周穆王的行为和事件的记载可能更关注其对各诸侯国以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政治视角。

• 《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通史,其目的是记录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貌,对于周穆王的记载是放在整个周朝历史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更注重从周朝的兴衰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去看待周穆王的统治,强调他的行为对周朝统治的影响。

《竹书纪年》和《史记》中周穆王形象的异同如下:

• 相同点:

• 有开疆拓土的雄心:

• 《竹书纪年》:记载了周穆王西征犬戎、东伐徐国等军事行动,反映出他对扩大周王朝统治范围有着强烈的愿望。比如他西征犬戎后“取其五王以东,王遂迁戎于太原”,将降服的首领迁徙,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这显示出他的战略眼光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 《史记》:提到周穆王不顾祭公谋父的劝阻执意征讨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虽然战果在一些人看来并不显著,但也体现出他想要通过武力来树立周王朝权威、拓展势力范围的意图。

• 重视制度建设:

• 《竹书纪年》:虽对此方面记载简略,但周穆王时期是周朝发展的一个阶段,必然会有一定的制度建设和治理举措,只是该书未详细展开。

• 《史记》:记载周穆王命吕侯为司寇,命作《吕刑》。这是中国早期重要的法典之一,表明周穆王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想要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加强对国家的治理。

• 不同点:

• 对西征犬戎的描述及评价不同:

• 《竹书纪年》:详细记录了周穆王西征犬戎的过程和结果,并且没有过多的褒贬评价,只是客观陈述事件。这使得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周穆王西征的具体情况,如他取得的战果以及对犬戎的后续安排等。

• 《史记》:司马迁对周穆王西征犬戎一事的记载相对简略,且带有一定的批评倾向。他认为周穆王征讨犬戎的行为破坏了周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自是荒服者不至”,即边远地区的部落不再朝见周王,暗示周穆王的行为引发了不良后果,使周王朝在周边外族中的威信下降。

• 形象的鲜明程度不同:

• 《竹书纪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对周穆王的个人形象刻画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呈现他的政治行为和军事行动。所以在《竹书纪年》中,周穆王的形象较为模糊,缺乏生动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 《史记》: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和叙事技巧,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例如在描述周穆王不听劝谏执意征讨犬戎的情节中,展现了周穆王的固执和自信;在提到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交往时,又给人一种浪漫的遐想空间,增加了周穆王形象的神秘色彩和传奇性,使其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穆天子传》是西晋时期在一座战国魏墓中出土的竹书。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

• 作者与成书时间:作者不详,成书时间亦有争议。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西晋时著作佐郎郭璞为其作注。

• 内容与体例:全书六卷,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体裁有别于《左传》,名为传,实际上属于编年,是以周穆王的活动为中心的实录性散文。《隋书·经籍志》最早将其归列为“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也把它列入史部起居注门类。

2. 主要内容:

• 西征巡游:一至四卷记述周穆王西征巡游之事。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其行程路线大致是从自宗周出发,渡过黄河,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书中详细记载了所到之处的地理风貌、部落族群等。例如,书中提到了“阳纡之山”“河伯无夷”等具有神话色彩的地点和人物。

• 东巡及其他:五卷记述周穆王东巡河南诸地之事,六卷记述周穆王在东巡过程中为美人盛姬办理丧葬之事。东巡部分展现了周穆王在东部地区的活动情况以及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关于盛姬丧葬的记录,则体现出周穆王对这位美人的情感以及当时的丧葬礼仪等。

3. 价值与意义:

• 历史地理价值: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书中记载的地理信息、山川河流、部落分布等,对于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其记载内容与《山海经》有相类之处,可相互印证或补充。

• 文学价值:文字古朴,叙事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书中对周穆王的巡游经历、与西王母的交往等情节的描写,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文化交流价值:记录了周朝时期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情况,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与西域等地的联系,对于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过,由于《穆天子传》中存在一些神话传说色彩的内容以及成书年代的久远和历史记载的模糊性,其内容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

以下是《穆天子传》中关于周穆王西征的白话文梗概:

周穆王心怀壮志,决定开启西征之旅。他精心挑选了七萃之士作为随从,还驾乘由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所拉的车驾,由驾车高手造父负责赶车,伯夭担任向导。

一行人从宗周出发,先是越过了漳水。接着,他们途经河宗,在这里举行了一些祭祀等相关活动,仿佛是在向天地神灵宣告此次西征的行程。

之后继续前行,来到了阳纡之山,此地颇具神秘色彩,有着独特的山川风貌。再往后,又经过群玉山等地方,一路向着西方进发。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部落族群,见识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有的部落热情好客,以当地的特产美食来招待周穆王一行;有的部落则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技艺,让周穆王等人颇感新奇。

最终,周穆王一行抵达了西王母之邦。西王母盛装迎接,在那如同仙境般的瑶池边上,以极为隆重的部落礼节欢迎远方来的尊贵客人。

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互动,周穆王将随行带来的大量丝织品以及圭、壁等珍贵礼物送给西王母,西王母也捧出各色丰盛的西域名肴、特产奶酒和葡萄酒盛情款待周穆王一行。

大家在一起欢聚,或吹笙鼓簧,享受着这难得的欢乐时光。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周穆王在经历了这段难忘的行程后,还是不得不踏上东归之路,告别西王母之邦,结束了这次西征之旅。

后世对《穆天子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考证与校注:

• 文字释读:由于《穆天子传》成书年代久远,文字的书写方式、用词习惯等与后世有较大差异,且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传抄错误、文字脱漏等问题。因此,学者们致力于对书中的文字进行准确释读,辨析其含义,以确保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比如一些古地名、人名、器物名等的解读,需要结合其他古籍文献、考古发现等进行考证。

• 版本校勘:不同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穆天子传》版本可能存在差异,学者们通过对各种版本的对比研究,梳理其版本演变脉络,找出其中的差异,并判断哪些版本更接近原著的面貌,从而为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文本依据。

2. 历史地理研究:

• 行程路线考证:周穆王的西征行程是《穆天子传》的核心内容,确定其行程路线对于理解该书的历史地理价值至关重要。学者们根据书中记载的地名、山水、方位等信息,结合古代地理文献、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地理知识,试图还原周穆王的西征路线。例如,对于书中提到的“阳纡之山”“河宗”“昆仑”“西王母之邦”等地点的具体位置,学界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考证。

• 地理环境描述分析:研究书中对所经之地地理环境的描述,包括山川地貌、气候、植被、水系等方面,以了解当时的自然地理状况。这不仅有助于理解周穆王西征的地理背景,也能为研究古代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参考。比如,通过分析书中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植被的记载,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生态环境特征。

• 区域文化交流:《穆天子传》中涉及到周穆王与沿途各部落、族群的交往,这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学者们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交流内容以及文化传播的路径等,对于认识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学价值研究:

• 叙事风格与文学手法:分析《穆天子传》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情节设置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书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文学技巧。其叙事风格既具有纪实性的一面,又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如对神话传说的融入、对西王母形象的塑造等,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使得该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文学地位与影响:研究《穆天子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它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如在志怪小说、游记文学等领域。一些后世文学作品中对神仙世界的描绘、对帝王巡游题材的创作等,都可以看到《穆天子传》的影子。

4. 文化内涵研究:

• 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书中涉及到一些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如对河伯、西王母等神祇的描写,以及一些祭祀、占卜等仪式的记载。研究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状况、神话传说的演变以及它们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社会风俗与文化传统:通过对书中所描述的沿途部落的风俗、礼仪、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当时不同地区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书中对西王母之邦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一些独特风俗和文化特征。

5. 成书年代与作者研究:

• 成书年代考证:关于《穆天子传》的成书年代,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有西周说、战国说、秦汉说等。学者们通过对书中的语言文字、历史背景、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和其他文献资料,试图确定该书的成书年代。这对于正确理解《穆天子传》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身份探讨:对于该书的作者身份同样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周朝史官所著,也有观点认为是后人根据传说或其他资料整理而成。研究作者身份有助于深入了解该书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