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陨石猎人:在荒野寻找宇宙的记忆

王累评文化课程 2024-10-21 05:12:53

中国陨石猎人是一群热爱陨石、致力于寻找和收集陨石的探险者。通常具有丰富的地质学、天文学或陨石学知识,他们热爱自然、勇于探险,对陨石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陨石猎人可能来自各行各业,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对陨石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陨石猎人的活动区域广泛,包括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的沙漠、戈壁和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干燥、人烟稀少,利于陨石的保存和发现。近年来,中国陨石猎人在这些地区取得了不少重要的陨石发现,如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灶神星陨石和月球陨石等。

陨石猎人通常具备丰富的地质学、天文学和陨石学知识,能够识别陨石的特征和类型。他们还需要具备野外生存技能,如导航、露营、急救等,以确保在探险过程中的安全。

陨石猎人通常会使用金属探测器、地质锤、放大镜、GPS定位器等工具来辅助寻找和挖掘陨石。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定位陨石的位置,提高寻找效率。

陨石猎人的活动区域往往气候干燥、地形复杂,需要面对高温、干旱、风沙等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在中国,陨石属于国家资源,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陨石猎人在寻找和收集陨石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私自挖掘和贩卖陨石。随着陨石市场的逐渐升温,陨石猎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陨石,对陨石市场和科研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陨石是宇宙中的珍贵样本,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陨石猎人的发现和收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陨石样本和数据支持。中国陨石猎人还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陨石知识和天文知识,提高公众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和兴趣。陨石作为自然界的奇观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国陨石猎人的活动有助于推动陨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聚集了大量小天体,小行星之间的碰撞会改变彼此的轨道或产生碎片,这些碎片离开原有轨道后,部分会飞向地球,最终成为陨石。小行星的光谱特征、矿物组成、密度等与已知的各类陨石相似,为该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短周期彗星在 104 至 105 年内会挥发丢失大部分挥发成分,其彗核可能会形成阿波罗型小行星,有观点认为一部分陨石就来自这种残留的彗核,但该说法缺少足够证据支持。

大行星破裂说:曾有观点认为,小行星主带内存在过一颗具有铁镍核、硅酸盐幔与壳的大行星,该行星被碰撞破碎后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小行星与陨石体。不过,对陨石的研究证明,已有的陨石至少来自 19 个成分、结构和演化历史各异的母体,并非来自一颗大行星的单一母体。

铁陨石主要由铁、镍金属和少量硫化物、碳化物矿物组成,密度很大,约为 8-8.5 克 / 立方厘米。它们被认为是小行星在早期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熔化,铁质致密下沉到天体中心形成金属核的产物,大多数铁陨石源于此。

石铁陨石由几乎等量的铁、镍金属和硅酸盐矿物组成,外观较为独特,包含贵重和半贵重的宝石,是比较稀有的陨石类型,可分为橄榄陨石与中铁陨石。

石陨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是最常见的陨石类型。根据成分、结构和所含矿物质,石陨石又可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一些最古老的物质,保存了约 46 亿年前形成时的性质特征,对研究原始太阳系意义重大;无球粒陨石可能来自小行星、火星或月球等。

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冰雪覆盖,有利于陨石的保存。强风等自然因素会使陨石逐渐聚集在某些区域,便于寻找和收集。因此,南极是世界上陨石发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

沙漠地区人迹罕至,环境相对稳定,陨石降落后不易受到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沙漠等都是陨石的重要发现地。

陨石是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见证者。通过对陨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太阳系的早期物质组成、行星的形成过程、宇宙的物理化学环境等。例如,对碳质球粒陨石的研究有助于探索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由于陨石的稀有性和独特性,它们在收藏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一些稀有的陨石品种或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陨石,其价格更是高昂。不过,陨石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收藏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鉴别能力。

1976 年 3 月 8 日 15 时,中国吉林地区突降石陨石雨,其散落范围约 590 多平方千米,共收集到 200 多块陨石,总质量达 2.7 吨,其中最大的 1 号陨石为 1770 千克,名列世界单块石陨石质量之首。

1908 年 6 月 30 日,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事件,据推测可能是一颗巨大的陨石或小行星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爆炸产生的。这次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2000 万吨 TNT 炸药,摧毁了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

陨石通常具有一些特征,如表面有高温熔融痕迹、含有大量铁的陨石容易被磁铁吸附、具有特殊的同位素组成等。但这些特征并不是绝对的,鉴别陨石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设备,一般需要通过化学成分分析、矿物组成鉴定、结构观察等方法来确定。

陈宏毅: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副馆长。近 5 年来,他多次组织和参加中国西部沙漠陨石考察,共收集陨石 33 千克。2015 年,他参加中国第 32 次南极考察,前往南极的格罗夫山区开展陨石收集和富集机制研究工作,期间和团队共收集南极陨石 630 块,其中包括我国在南极发现的第一块月球陨石。

赵志强:来自河北保定的陨石猎人,他创办了中国陨石网,为陨石爱好者们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他还为自己的上千个陨石藏品打造了赏石艺术馆(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提供讲解和科普。赵志强在猎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多次深入大漠腹地寻找陨石。

杨可欣:女,90 后,苗族,贵州印江自治县人。被称为 “陨石小猎手”“追星星的女人”。2012 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煤矿设备销售企业并被派驻新疆哈密工作,受当地环境和石友影响开始猎陨之旅。从 2012 年到 2017 年,她 5 年数百次穿梭于沙漠戈壁滩,穿越罗布泊腹地,行走了 10 万余公里,共猎得陨石 600 多颗,总重量 400 多公斤134。2017 年 1 月,她回到贵阳开了一家陨石科普馆,售卖陨石制品的同时宣传陨石文化。

中国陨石猎人是一群热爱陨石、勇于探险的探险者。他们通过丰富的地质学、天文学和陨石学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和工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和收集陨石。他们的活动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陨石样本和数据支持,还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和推动陨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