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神秘名单与接班人迷局:1952年,所有显赫之人便已出局

审度 2021-11-11 18:27:25

最近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稍稍夸张一些说,它可能会颠覆许多人对苏联后斯大林时代那段历史的全部认知。

主流观点认为,马林科夫是斯大林着手培养的“接班人”,贝利亚是权力交接过程中的“绊脚石”,而赫鲁晓夫则是“搅局者”。然而从一些细节来看,真相恐怕完全不是这样的:斯大林确实精心挑选了至少一位接班人,1952年的代表大会过后,此人已跻身于核心权力圈。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当时朝野中的存在感极低,如同小说中埋下的某个伏笔,不到最后你根本发现不了他的存在。

而那些声名显赫的人物,在这个极其复杂且精彩的迷局中,反而只是等待出局或是被利用的棋子。

这段历史的过程非常曲折,各种线索也十分零碎,咱们分几个篇幅来讲。今天咱们先来看看,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们,他们在历史中的定位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纵观苏联乃至整个人类历史,恐怕再没有一场会议,能比1952年10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隐藏的谜团还多。这是斯大林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他在会场上丢了颗重磅炸弹,即借由身体原因提出要辞去自己的某些职务,好给后面的人让路。当然了,如此“不合理”的请求自然被与会者全票否决,随后,斯大林公布了一份名单,这是被拟定的新的主席团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单,上面一共列出了36个名字(25位委员和11位候补者)。此时人们才发现,此前斯大林同志要辞职,充其量只是虚晃一枪,这份名单才是真正的“杀招”。

这份名单暗中的内容太多了,当它被抛出时,会场的气氛变得十分诡异。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名单公布后,人们似乎都在猜测它的缔造者究竟是谁,当然了,连他本人都例外。直觉告诉赫鲁晓夫,这份名单应该不是斯大林亲自拟定的,因为其中一些人是完全的“生面孔”,斯大林都未必了解对方;对于不了解的人,斯大林是万万不会轻易信任的。

随后,赫鲁晓夫又接连否认了贝利亚、马林科夫为名单拟定者的可能,道理很简单,其中一些人跟他们不是一路人,或者干脆就是对头。贝利亚也好,马林科夫也好,无论是谁获得了构建自己班底的机会,又何苦挑几个冤家给自己添堵呢?事实上,赫鲁晓夫后来曾就此事直接过问了马林科夫,后者坦然回答:“我发誓,我跟这事绝对没有任何关系,斯大林同志甚至都没有问过我对主席团人选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而在随后的交流中,赫鲁晓夫也分别询问过莫洛托夫、米高扬甚至是布尔加宁,这些人同样否认自己此前知晓这份名单的存在。

那么,这名单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暂且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不过话说回来,比起名单的来由,它承载的信息则更令人瞩目。

首先,从名单公布的这一刻起,第一位出局者已经诞生了,他便是超级权臣贝利亚。虽然他的名字被毫无悬念地写进了新的主席团名单,但在规模扩大一倍的情况下,贝利亚的两名心腹梅尔库洛夫和杰卡诺佐夫却落选了。其次,虽然贝利亚的名字依旧名列前茅,但其次序却往后挪了两位,连伏罗希洛夫的名字都排在了他前面。还有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国家安全部(即克格勃前身)不再由内务部首脑统辖,而是直接向最高领导人负责。

在对待贝利亚的态度上,斯大林的态度是坚决的。毫无疑问,前者的政治才华并不平庸,笔者认为至少不在赫鲁晓夫之下。斯大林爱才,但贝利亚尴尬之处在于他的身份以及从前做过的事情——抹布就是抹布,即便是一块丝绸,难道还能洗干净再当桌布吗?不过话说回来,贝利亚不在斯大林未来的布局之内,这也间接宣告了另外一人政治生涯的“死刑”——没错,与我们认知大相径庭的是,马林科夫压根就不是斯大林心目中的“接班人”。

斯大林并没有正面吐露过他心中的“接班人”人选,却从正面回应过“马林科夫是否适合做接班人”这个问题。他如是说:“马林科夫是一个很好的助手,能很快地完成批示。即便不是亲力亲为,他也善于把人组织起来。这一方面,他比任何人干得更快更好。不过,他不具备独立思考、提出建议的能力。”显然,斯大林认为性格懦弱、手腕平庸的马林科夫是无法胜任的。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上,斯大林可能还特意给马林科夫挖了个坑。根据与会者之一、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的描述:会上,斯大林在提出要辞去部分职务时,特意点名让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将提议交由大会讨论。不知是懦弱的性格使然,还是足够聪明,马林科夫祭出了一场离谱的表演:他的脸上先是浮现出夸张的表情,接着摆出恳求的姿势,大声喊道:“决不能同意这个要求!”或许正是这场表演拯救了马林科夫,至少在最后几年里,他保住了自己的权位。

马、贝二人被早早地排除在斯大林的未来构想之外,一些老臣也不是他的选择。首先,“红色元帅”伏罗希洛夫一早就退出了角逐,斯大林早就摸清了此人的斤两,对他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纵使伏罗希洛夫是一位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忠诚不二,工作态度也是兢兢业业,却也无法弥补其能力的平庸。莫洛托夫被认为是当时苏联政府的“二把手”,斯大林最为倚仗的助手之一,但早在1949年初,两人的关系便已经疏远了。一说因为莫洛托夫的妻子波林娜·热姆丘任娜被指控与犹太复国主义者阴谋有染,直接导致斯大林对莫洛托夫本人产生怀疑。无论如何,后者失去了苏联外长职务,在权力核心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晚年的斯大林非常操劳,在日渐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他竭尽所能地想要为苏联谋求一个更加理想的未来。而过度的思考也让他变得疑心很重,越是靠近他的人,受到的质疑反而越多。总之,在斯大林眼里,老一代班底都不是“接班人”的合理人选,那么对他而言,到底有没有理想的选项呢?答案是肯定的,还不止一个。

首先,倘若没有意外发生,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应该是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此君简直是小了一号的斯大林:他是个全才,拥有极其出色的政治才华,理论水平很高,长期掌控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在经济建设方面同样政绩斐然。此外,在同对手过招时,日丹诺夫拥有一招制敌的实力:在同机关派斗争的过程中,他狠抓马林科夫工作上的漏洞大做文章,一度让后者被贬出权力核心,由此可见其政治手腕之强。不仅如此,日丹诺夫还是一位坚定不移的斯大林主义者,尤其在1949年,他的儿子尤里·安德烈耶维奇与斯大林小女儿斯维特拉娜·阿利卢耶娃完婚后,两人又多了一层亲家的关系,把国家交给日丹诺夫,斯大林是完全放心的。

然而,这位“接班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命短:1948年8月31日,年仅52岁的他在医院逝世,有阴谋论认为这是贝利亚的杰作。

日丹诺夫之死极大地刺激了斯大林,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他挑选“接班人”的进程大大加速了。在诸多候选人中,斯大林一度非常宠信沃兹涅先斯基。日丹诺夫逝世后,“列宁格勒集团”遭到对手的残酷肃清,作为日丹诺夫昔日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沃兹涅先斯基最终也没能逃过一死。据资料显示,当得知贝利亚、马林科夫对沃兹涅先斯基下手时,斯大林曾隐晦地表达出了想要保下此人的意图,最终却无济于事。有人因此认为,在生涯最后的几年里,斯大林很可能被某种程度地架空了。

当然,我们无法接受这样的阴谋论,真相也确实完全不是这样的;相反,根据一些有趣的细节来看,日丹诺夫逝世后,苏联高层权力重新分割背后真正的操盘者依旧是斯大林。沃兹涅先斯基之死一事隐藏的真相远比表面呈现出的要复杂得多,那么此事究竟给斯大林以及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恰好在这个时间点上被调回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篇幅有限,咱们不妨下篇文章再展开来讲。

7 阅读:1913
评论列表
  • 2021-11-28 08:32

    人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是靠不住的,这就是现实!

  • 2021-12-04 21:27

    书,垃圾日,只要十几元。拥抱战败,50几元 苏联真相,只要200多元 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一部历史 大国崩溃1991 加起来500元。你可以读一遍再来讨论,谢谢。天天喊开战的都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听一下《战争哀歌》越南士兵写的感受,撕心裂肺,疲累伤感的越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