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苏区中央都想利用电台来与上海中央取得联络,只是苦于最初缴获的电台功率太小,力不能及。自从通过第二次反“围剿”,从公秉藩师缴获那部100瓦大电台后,王诤便建议设专人专台,即用这部大电台对中央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并专设收报机二十四小时进行守听。
总部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将大电台放在后方赣县的一条小山沟里,并由王诤、刘寅和曾在上海地下台工作过的伍云甫、曾三等人具体负责。几个人每天晚上开始工作,为增强通信效果,他们先把发射天线架到村外的一个小山顶上,然后按照伍云甫、曾三从上海带来的呼号、频率进行呼叫,呼叫至天明,再将天线收回,如此反复。
1931年9月16日晚,轮到刘寅值班。刘寅在守听的波段范围内,透过许多杂乱的信号和沙沙的噪音,终于从耳机里听到了上海中央台微弱但却清晰的呼叫声。
刘寅立即叫醒王诤、曾三,由曾三上机回答,并代表苏区中央局,给上海中央台发了一份密码电报。
说到密码,当时上海中央已掌握了密码编制和翻译技术,所编制的密码称为“豪密”。“豪密”由周恩来一手编制,然后他又教会了任弼时、邓颖超等如何译出“豪密”。
还在伍云甫、曾三之前,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任弼时,就已携带“豪密”来到了苏区中央局。在苏区中央局和上海中央台互发密码电报后,苏区这边由任弼时翻译,上海那边由周恩来、邓颖超翻译,两边正式建立起无线电通信。自此,上海中央的各项决议、指示和情报,便都能通过电台及时传至苏区中央了,以往双方两个多月才能互通一次信件,现在十几分钟、一两个小时即可解决问题。立了功的大电台也由此被作为苏区中央局的专用电台,亦称“党台”,围绕党台,无线电总队建立了下属的无线电第1分队,由刘寅任队长,专事与上海中央的电讯联系。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入东北。蒋介石的“进剿”决心早已严重受挫,有意无意都在想着要保存实力,事变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停止第三次“围剿”的理由。与此同时,红军也因在“反围剿”期间中损失较大(尤其高兴圩一战),连续作战急需补充,故而将主力部队转移至瑞金进行补充休整,只以地方武装担任追敌任务。
第三次“围剿”和反“围剿”就此结束。当年年底,蒋介石通电下野。下野前,他在南昌对部下训话时,对于“围剿”失败犹表现得既不甘又无奈,说:“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指红军)三万兵。”事实上,在这次敌我力量对比最为悬殊,红军面临危机也最为险恶,几度都是涉险而过的战争翻篇后,国民党一年半不敢主动对中央苏区发动新的战争,即便几个月后蒋介石又再度重出,亦是如此。
在这一年半时间里,中央苏区拥有了来之不易的安全环境。反“围剿”过程中,“土围子”(时称“白点”,即白色据点)武装配合白军,一度给红军反“围剿”时造成不小困难,因此红军在腾出手来后,首先分兵对其进行肃清。在四个月内,红军先后攻克和消灭了大小“白点”共两百余处,基本解决了这一隐患。
在巩固老根据地的同时,红军又乘白军退却之机,通过发动战略进攻,占领多座县城,从而使赣南和闽西苏区联成一片。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双双迎来了“威严赫赫的大发展时期”:中央红军发展到四万多人,成为当时全国力量最大的一支红军;中央苏区辖21县,250多万人口,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块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