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类故事当中,孔融让梨,应该是传播最广的故事之一。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时候,小时候孔融把梨让给了他哥,长大之后,他哥把命让给了他!
而且,长大之后的孔融,过得其实非常不如意。虽然心怀理想,道德感也极强。但他后来的人生,却恰好赶上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一生都过得很无奈。
作为孔家的后人,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孔家一直都是一个很特殊的家族。因为孔子的存在,历朝历代都对孔家人非常礼重,甚至还得给他们家一个爵位,以示对孔家的尊重。
而到了东汉的时候,东汉开国之后,刘秀也对孔家非常不错,还给了孔家一个‘褒成侯’的爵位。不过,孔融他们家这一脉,并不是孔家的嫡系主脉,没资格继承侯爵的位置。
当然,即便如此,孔家的家教,依然还是很不错的。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孔家就教导孩子,各种美好的品德。要不然孔融四岁的时候,也不会想要把梨让给自己的哥哥。
但孔融怎么都不会想到的是,让梨这段岁月,后来会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此后的很多年里,随着他逐渐长大,他将会经历这个世界上各种离奇的悲欢离合。
接下来,到了孔融十三岁那年,他爹就故去了。此后,孔融的大哥孔褒,逐渐扛起了家族的重担。
孔融家里兄弟比较多,据说一共有七个人。所以,当年孔融让梨的时候,到底是不是把梨让给了孔褒,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显然,孔褒对自己这个年幼的弟弟,一直很照顾,兄弟俩感情也非常不错。
然后,又过了三年,到了孔融十六岁那年,又一场无妄之灾,降临到了他们家。
当时东汉京城那边,正在闹‘第二次党锢之祸’。因为当时的汉灵帝,大肆逮捕很多士族官员,很多人都被迫逃离京城,远走他乡。
在这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名叫张俭,当时就逃到了孔家。
这个张俭,也是当时的名士,而且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关键人物。而他当时之所以会逃到孔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和孔融的哥哥孔褒,私交很好。
所以,这个时候,难题来了!
一个道德上非常优秀,但是正在被朝廷通缉的要犯,来敲自己家的门。然后,这个通缉要犯,还和自己哥哥有交情。可问题是,只要打开门放他进来,自己家就得背上一个‘窝藏逃犯’的罪名,会给全家遭来大祸!
那么这个时候,到底是应该开门?还是不开门呢?
当时的孔融,选择了开门。
然后,官府就查了过来。
尽管当时地方上有很多官员,都很同情张俭,也很支持孔家。但奈何汉灵帝给的压力太大,京城内的那些宦官,又咬死了张俭,坚持要将他缉拿归案。所以最后,孔家私藏逃犯的罪名,还是被泄露了出来。
而这个消息泄露之后,张俭在大家的帮助下,逃离了孔家。最后,张俭去塞外躲了二十年,这才侥幸活了下来。
但是孔家这边,就没这么好运了。
随着窝藏逃犯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就连当地最有实权的官员,也无法再庇护他们,只能将他们家全都逮捕入狱。而被逮捕之后,孔融和自己的哥哥孔褒,乃至他们的母亲,都争相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
而最终,朝廷经过裁定,把所有的罪行,都判到了哥哥孔褒的身上。
这件事,对于年少的孔融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他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坚信的那些道理,是否真的正确。
但最后,孔融还是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人。
这就为他后来人生的很多坎坷,埋下了伏笔。
在家里遭逢大难之后,此后的十多年里,孔融一直没有入仕。或许,当时官场上的黑暗,已经让孔融厌倦了这个时代。在那个时代,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很难在官场行走。要么自甘堕落,要么被打压排挤。
直到十多年之后,随着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不得不赦免了那些‘党人’。孔家当年的案子,也算是就此翻篇了。
可那又能怎么样呢?
对于孔融来说,他的哥哥已经回不来了。
不过,日子还是要过的。后来,孔融在司徒杨赐和豫州刺史王允的提拔下,还是走上了仕途。这个杨赐,就是那个聪明人杨修的爷爷。而王允这个名字,大家后来就更熟悉了。
然而,刚刚入仕之后不久,孔融却又得罪了那位大将军何进。准确来说,孔融是看不起何家这种外戚,不愿和他们来往。而孔融的这种做法,无疑也引起了何家的愤怒。后来甚至还有何家的门客,追杀孔融。
多亏了在何进麾下,有人对孔融观感不错,给孔融说了好话。再加上孔融名气很大,杀了孔融,对何进的名声也不太好。所以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何进总算放过了孔融。而且,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何进还推举他做侍御史。
但对这些事情,孔融却始终不买账。
如果我看不上你,那我会一直看不上你,不会因为你给了我官职,就有任何改变。
所以后来,孔融虽然短暂上任,但没过多久,却直接请了病假,然后请辞回家了。
就这样,在家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历史又出现了重大变化。何进死了,何家倒台了,董卓入京了。
董卓入京之后,最开始的时候,孔融被迅速提拔起来。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孔融就一跃被提拔到了‘虎贲中郎将’的高位。这事比较容易理解,毕竟孔融之前和何家不对付,名气又很大。此时董卓掌权,急需笼络士族人心,反对何家,自然会提拔孔融这样的人。
但结果,孔融偏偏不买董卓的账。
非但如此,在董卓要求废帝的时候,孔融还率先站了出来,坚持和董卓对着干!偏偏董卓碍于孔融的声望,还不能直接杀他。
所以最后,董卓一声令下,直接把孔融一脚踢到了北海国,将孔融外放,去担任北海国相。
这次外调,其实就是在借刀杀人。东汉的北海国,就在今天的山东昌乐一带,当时这里正是黄巾军余部闹得最厉害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当时是没有人愿意去做官的。董卓把孔融派到北海国,也是想借黄巾军的手,除掉孔融。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孔融上任之后,非但没有被杀,反倒是迅速在北海国打开了局面!
到了北海国之后,孔融迅速召集军民,组建军队。虽然没能击败黄巾军主力,但自保还是能勉强做到的。此后,孔融又在当地修造城池,重用贤才,安定人心……
就这样,在极短时间内,原本乱七八糟的北海国,硬是被孔融迅速重构,迅速稳定了下来。
然而这种局面,后来却并没有能保持太久。因为孔融不会打仗,很快,他所在的地方,就再次被黄巾军袭扰围困。后来,孔融还向周围很多势力求援,最后还是刘备过来增援,这才救下了孔融。
在这个乱世当中,孔融其实是想做点事情,安抚天下的。但奈何到了这个时候,孔融的能力,又显得有些不足了。他的那些治国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所以在外人看来,他就成了一个‘只知清谈’,而不懂变通的腐儒。
后来,孔融又和陶谦、刘备等人联合。在他们的支持下,孔融还一度自任为青州刺史。他想让青州尽量独立,尽可能让青州百姓,尽量能够安享太平。
但显然,孔融的这些想法,太过单纯了。
后来,没过多久,袁绍就打了过来。当时袁绍派自己的儿子袁谭,进攻青州。在袁谭的进攻下,孔融根本就抵挡不了。而此时的陶谦和刘备等人,又都自顾不暇,根本没人能来救他。
换做其他人,此时大概率会表现的非常慌乱。要么去找袁绍求和,要么另投明主。就算束手待毙,坐在那里等死,或许都可以在史书上留下一个美名。
然而孔融后来的反应,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在袁谭打过来之后,孔融虽然抵抗的很坚决,但最后却根本抵抗不住。打到最后,孔融手里只剩下了几百人,却依然不肯投降。非但如此,他还淡定自若,在所有人都拼命抵抗的时候,他继续安坐桌前读书。然后,等到夜晚城破之后,孔融自己趁着夜色逃走。只留下那些坚决抵抗的人,成了袁谭的俘虏。
非但如此,就连孔融的家人,都全部被袁谭俘虏了。
而这一战之后,孔融在青州算是彻底没了立足之地。所以他只能翻越太行山,转而去投奔汉献帝。恰好当时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接到了许昌,而孔融又比较有名。所以,汉献帝又征召他,做了将作大匠。
但问题是,当时汉献帝已经没有权力了,权力都在曹操的手里。而孔融本人,到了曹操这边之后,又犯了老毛病,继续和曹操对着干,搞得曹操也不愿意搭理他。
甚至到了最后,到了赤壁之战开战前,曹操为了稳定军心,同时也为了集中全力,还特意给他罗织了一系列罪名,将他直接处死,并且株连全家。
所以,这样的孔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说他是一个腐儒,他在北海国上任之后,确实还做出了一点成绩。放在盛世的话,说不定也是一个好官。
说他是一个好官,可是他主政北海期间,并没能挡住黄巾军的袭扰。而且,作为一方大佬,孔融完全不懂怎么割据一方,导致北海国生灵涂炭。
说他是一个好人,他确实私德不错。但他当年放张俭入门,被袁谭围攻坚持不降,投身许昌却和曹操唱反调……这些事情,又连累了他的家人遭了殃。
说他是一个小人,面对那些掌权的大佬,他又不肯趋炎附势,依然坚持自我。然后搞得他自己名气很大,但最后却没能成就什么事业。
说他是一个伪君子,似乎也不合适。因为他身上的很多品格,确实代表了古代最优秀的道德标准。单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孔融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作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华,确实也是有目共睹。
所以,这样的孔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或许,他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而且,人本来就是复杂的。
孔融所代表的,或许就是那个乱世当中,依然坚持正义和良心,不懂变通,同时又不懂实际操作的书生。他们的心是好的,道理也是对的。但是他们对现实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让他们实际去做事,只会弄得一团糟。
这种人,或许就是所谓的‘误国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