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战国早期中山国铜盖豆

文字绘者青青 2024-10-05 03:00:01

豆,是一种古老的盛食器,一般用来盛放肉酱、腌菜、调味品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豆。铜豆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于两周时期。

豆的基本形制像个高足盘/碗,上有盛盘,中有长柄,下有圈足。汉字“豆”就是这种盛食器的象形表现。

左上:新石器时代陶豆 右下:西周铜豆

早期的铜豆多无耳无盖,春秋时期始见两侧加耳的铜豆,战国时期则流行有盖的铜豆。豆盖取下倒放,就会成为另一件容器,可能是为了放食物残渣用的。

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盛食器豆逐渐消失。“豆”字被借用来表示菽豆,并且一借不还。如今“豆”也就成了“谷物的一种”。

这件战国铜盖豆通高26.7厘米,豆盖隆起外扣,豆盘较深似碗,豆柄高细束腰,,圈足喇叭外撇。

盖面边缘饰一圈斜菱纹,之内还有一圈尖叶纹。内部均填满Z字形三角雷纹。

盖顶有喇叭形捉手,捉手内凹,凹底内饰神兽一只(博物馆介绍说龙纹),大眼弯角,利爪尖尾,曲身近圆,满布方形鳞片。

捉手外撇处亦有两圈纹饰:里面一圈细细的方形雷纹,外面一圈较宽,似乎是乳钉蟠虺纹。

豆盘敛口折沿,腹部圆弧下收,两侧各有一个圆形附耳。豆盘纹饰与盖面纹饰一致,一圈斜菱纹和一圈尖叶纹,内部均填满Z字形三角雷纹。其他地方素面无纹。

图片来自网络

盖上豆盖后,盖面和豆盘的纹饰彼此对称呼应,呈现出整饬之美。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早期,出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故郡遗址 2 号墓,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摄于南越王博物馆《千乘中山》临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