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老人说“冷不冷,就看出伏”,今年冬天是冷冬吗?

青丝评文化 2023-08-21 17:28:04

中国有句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意指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时期。在此期间,人们可能会遭遇由于高温引发的食欲不振、体力衰减等苦夏困扰。在三伏过后,能够迎来秋高气爽的良好天气成了人们普遍的期待。

出伏过后,日间与夜间的温差日渐增大,气温也不断降低。农作物在这一时期成熟得尤为迅速,老百姓期待着在金灿灿的季节中,收获满满的粮仓。古时虽无现代气象预报,但经由千年辗转的农业生产,我们的祖先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得出诸多实用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在农耕方面的指引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百姓认为,出伏当日的气象或许可以预示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走向。

一、出伏雨淋头,三九雨雪多

“三九”寓意着“三九寒”,是我国冬至起算,以九天为一个单元,逐步划分出的寒冷阶段。每九天算作一个时期,所谓三九即指冬至后的第19天至第27天之间。通常在这一时间段,则处于“小寒”的节气区间。

要判断冬季寒冷与否,不妨观察“三九天”以作参考。通常,“三九天”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若三九天降临酷寒之时,则预示当年冬日愈发严冽;反之,若三九天气温适中,则意味着冬季将相对温暖。在三九天期间,若降雨或降雪频繁,则暗示当年冬季较为寒冷。依据古人的经验,出伏当日一旦下雨,则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冬季可能会相对寒冷。

二、出伏暑不消,冬天冷飕飕

在正常情况下,出伏后的天气不会立即变凉。过了出伏,秋季尚有令人炎热的处暑阶段,大致到白露时节,气温才渐渐降低。农谚有言,“出伏暑不消,冬天冷飕飕”,“暑不消”指的是仍旧炽热的天气。这则谚语大意是说,若出伏之后天气依然酷热,按照先祖们的经验,冬亦如斯,必定寒冷至极。那么,如果出伏后即刻迎来秋天秋高气爽的天气,又有哪些谚语描述呢?农谚里有句“出伏凉飕飕,冬天暖烘烘”,意味着如果出伏后一刻天气清朗,秋风拂面,那就预示着冬季将会相对温暖,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和煦的冬天。

三、出伏雷唱歌,细雨滴到秋

出伏过后,酷热逐渐缓解,雷雨活动也一般不再频繁。农谚里有句话:“出伏若雷响,秋雨连绵藏”。这表示如果在出伏当日听到“雷鸣”,那说明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出现较多的降雨,此外,秋季的雨势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季秋。

随着出伏的到来,酷暑逐步减轻,而雷雨现象也不再如此密集。在乡间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出伏闻雷响,秋日雨纷纷。”大意是说假如出伏当天“雷鸣”阵阵,则意味着丰沛的降雨会出现在接下来的时日会

在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一场秋雨一阵凉,十场秋雨总添裳。”这表示秋日的雨水会带来渐增的寒意,每场秋雨都预示着天气逐步降温。因此,若出伏之时恰逢雷声,即暗示寒冷天气将提前降临,同理,也预示着冬季的气温会更寒冷。

四,暖冬好还是寒冬好?

对于冬天,究竟是寒冷较好还是温暖较好呢?有农业谚语这样说:“冬寒利农耕,来年食满盈;冬暖害农作,谷物难丰收。”温暖的冬季让人们感觉舒适,无需穿戴厚重的衣物便可度过温暖的冬天。但温暖的冬季对农业生产却颇为不利。

从农业角度来看,暖冬会引发冬小麦生长不正常,异常生长的麦苗抵御寒冷的能力自然下降。次年春天,倘若突然来袭的严寒,小麦就容易蒙受冻害,进而降低产量。而且,暖冬还会使得病原菌与害虫的卵顺利过冬,从而提高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另外,冬天过于温暖亦会导致土壤水分加速蒸发,这对随后的春耕和播种亦不利。

如农业谚语所言:“吉祥之雪,丰收在望。”适时的降雪对粮食产量大有裨益。在冬季,厚重的积雪覆盖在麦苗之上,如同被子般保护麦苗免受严寒。当雪逐渐融化时,不仅能够消灭土壤中的害虫,更可成为一种有益肥料。而雪水融化后渗入土壤,也有助于来年农作物的生长恢复力。

结语:

总之,在出伏后,尽管炎热并未迅速消失,但屡次降雨意味着北方的寒冷气流正持续南渗。每次降雨都标志着寒冷气流南下的趋势,并在占据暖和气流的领域后使气温大幅下降,此时便需要披上厚实的衣物来抵抗严寒。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气象预报,农谚由祖先们积累的经验产生,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农业生产。然而,由于农谚具有较强地域性,它的核心目的是让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并合理计划农业生产活动,以确保粮食安全与丰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