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第一高僧虚云,一生弘扬佛法,120岁圆寂时留下一字遗言

粤城时刻 2024-09-25 13:41:21

1959年,一位享年120岁的高僧在中国佛教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他,就是虚云法师,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高僧。

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动荡的时代,虚云以不屈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

然而,在他圆寂前的最后时刻,虚云法师没有留下长篇的教诲或告别,而是仅仅留下了一个字。虚云法师的这条遗言,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答案?

早年出家心志

17岁的虚云,怀揣着对佛法的渴望,决心离家前往南岳山,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以求得出家修行的机会。

虚云早已在心中盘算了这一切,从家中偷偷整理了简单的行囊,只带了最必需的物品,准备踏上前往南岳的路程。

虚云的父亲早有警觉,对儿子突然的行动感到不寻常。当虚云匆匆离家几个小时后,他的父亲便开始四处打听儿子的去向。

在得知虚云可能前往南岳出家的消息后,父亲迅速追了上去。他沿途询问,终于在通往南岳的主要道路上,找到了独自前行的虚云。

虚云试图解释自己的决定,但父亲根本不愿意听任何解释。父亲的态度坚决,情绪激动,无奈之下,虚云只得跟随父亲返回家中。

回到家后,虚云的父亲更是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防止虚云再次出走。在一个周末,家里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两个女子,他们是父亲安排来与虚云结婚的对象。

婚礼的准备匆匆进行,在家中的小院里,父亲亲自监督着每一个细节。虚云被迫换上了传统的婚礼服装,而整个仪式在一片匆忙中草草完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虚云表面上顺从了家庭的安排,但他的内心却从未放弃过出家的决心。

修行鼓山涌泉寺

19岁的虚云再次离开了束缚他的家庭环境,独自一人前往福州的鼓山,一个被茂密森林和古老寺庙环绕的地方。他的目的地是鼓山上著名的涌泉寺。

抵达涌泉寺的那一天,天空刚刚洗过的样子,空气中充满了山野的清新。虚云走进寺门,只见古木参天,幽静的环境中回响着梵音,一步步靠近了主殿。他按照寺庙的规矩,先在山门外的洗心池中清洗双手和面庞,然后走向接待室报到。

在接待室,虚云遇到了妙莲和尚,一位年迈却神采奕奕的老僧。妙莲和尚穿着简朴的灰色袈裟,头顶光洁,眼神中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和慈悲。

妙莲和尚看了虚云一眼,便知道他来自遥远的地方,有着对佛法的诚挚追求。于是,他同意收虚云为徒,开始指导他在佛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师徒二人选择了寺庙附近的一处岩洞作为修行之地。这处岩洞位于一条小径的尽头,四周被密集的树木和攀岩植物包围,非常隐秘。岩洞内部空间不大,但足以容纳他们俩安坐修行。岩洞的墙壁上滴水成珠,地面铺着厚厚的稻草,师徒俩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日日夜夜,进行禅修和经文的学习。

每天清晨,虚云和妙莲和尚会一起做早课,然后进行静坐。静坐期间,两人各自寻找心灵的平静,周围环境的宁静和岩洞的幽深为他们的修行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除了学习和修行,妙莲和尚还教授虚云如何在山野中采药,识别哪些植物可以用于医治常见的病症。这三年的时间里,虚云的生活完全脱离了外界的纷扰,他全身心投入到修行和学习之中。

求学与游历

离开涌泉寺后,虚云的修行并没有因此停滞,相反,他踏上了一条更为广阔的佛学求学之路。他决定辗转于中国各大名山大寺,进一步钻研佛法,吸收各地的佛教思想和智慧。虚云最先前往的是四川的峨眉山,这里以其险峻的山势和深厚的佛教渊源而闻名。

在峨眉山的日子里,他帮着寺庙的僧人们挑水、劈柴,打扫庭院。除了日常事务,夜晚是虚云最为专注的学习时间。

他常常点起昏黄的油灯,挑灯夜读,研究经典的佛教典籍。从《法华经》到《华严经》,虚云无不仔细阅读,遇到不解的地方,便向寺中的长老请教。

峨眉山的学习结束后,虚云继续前往西藏,参访布达拉宫。虚云一路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才终于抵达这里。在布达拉宫,他得到了许多藏传佛教高僧的指点,进一步学习了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不仅仅是中国的佛教圣地,虚云还前往了印度,这是佛教的发源地,虚云此行的目的就是去朝拜释迦牟尼的遗迹。

印度的气候与中国大不相同,虚云不得不面对酷热的天气和频繁的雨季,但这些艰难困苦并没有阻止他前行的步伐。在印度的菩提伽耶,他朝拜了大菩提寺,这里是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虚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离开印度后,虚云又前往了缅甸和斯里兰卡,这两个国家同样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在缅甸,他参观了仰光的大金塔,这座佛塔是缅甸最神圣的佛教建筑之一。

虚云在这里与缅甸的僧侣们进行交流,学习南传佛教的经典和修行方式。与中国和西藏的佛教不同,缅甸的佛教更强调戒律和苦行,这让虚云对佛教的理解更加多元化。在斯里兰卡,虚云则深入学习了巴利语经典,并参访了著名的佛牙寺。

佛教改革

20世纪初,虚云的角色逐渐从修行者转变为佛教界的领袖人物。

清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民众的思想正在觉醒,佛教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寺庙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僧侣们的生活和修行受到了极大干扰,佛教的未来面临严峻考验。

1911年,虚云听闻南京的革命形势,他决定亲自前往南京,面见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抵达了南京。

虚云前往南京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能够重视佛教,保护寺庙和僧团的安全。当时的南京政府刚刚成立,各种政务繁忙,虚云费了一番周折才得以安排与孙中山的会面。孙中山对这位年迈的高僧的来访感到十分敬重,亲自接见了他。在会面中,虚云向孙中山详细陈述了佛教在中国的现状,寺庙和僧侣们在战乱中所遭受的困境,以及佛教界对于未来的担忧。

虚云并没有止步于南京,他又决定北上北京,去见当时手握重权的袁世凯。袁世凯虽然政务繁忙,但他也明白虚云在佛教界的影响力,因此很快安排了这次重要的会谈。

在会谈中,虚云以同样的耐心和智慧,向袁世凯讲述了佛教的现状和未来的危机。他指出,佛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袁世凯对于虚云的言辞深表赞同,他认为佛教确实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表示政府将会全力支持佛教的复兴。

为了进一步推动佛教的发展,虚云提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佛教组织,来整合各地的佛教力量,确保佛教在民国时代能够顺利发展。袁世凯对此表示支持,虚云随即开始着手筹备这个全国性的佛教组织。

经过多方努力,虚云终于促成了中华佛教总会的成立。这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佛教界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第一次有了全国性的统一领导机构。

除了政治上的努力,虚云还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寺庙的重建和佛教教育的恢复。他走遍了中国的各大寺庙,亲自查看这些寺庙的破损情况,呼吁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一起支持寺庙的修复工作。

晚年返涌泉寺

1929年,虚云重返涌泉寺,担任住持。多年离开后,涌泉寺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寺庙的道风松弛,僧侣们的修行也不像以前那样严格,很多旧习流传下来,成为寺庙管理的障碍。他一上任便开始着手改革寺庙的管理制度和道风建设。

除了整顿道风,虚云还决定兴建多处禅堂,以便更多的僧侣和信众能够有更好的修行场所。那段时间,寺庙里每天都有一群工匠忙碌着,虚云亲自监督禅堂的建设。

为此,他决定创办一所佛学院,系统培养年轻的僧侣和佛教徒。佛学院成立后,虚云亲自选拔了几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担任导师,并邀请了众多学者前来授课。

到了1953年,虚云凭借他在佛教界的巨大影响力,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同年,虚云受邀前往江西的云居山。

当他来到云居山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非常震惊——这座自唐朝以来的古老道场已经破败不堪,殿堂楼阁几乎都已倒塌,只剩下几间破败的房屋,院子里瓦砾遍地,荒草丛生。

虚云当即决定留在云居山,着手修复这座古老的道场。他认为,云居山作为中国佛教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绝不能就此被遗忘。

于是,虚云发出了修复云居山的号召。凭借他在佛教界的声望,短短几个月内,四面八方的僧众和信众们纷纷响应,捐款捐物,支持修复工作。

修复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虚云亲自参与其中,几乎每天都在工地上巡视,检查进度,给工匠们提出修改意见。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云居山的几十座佛殿和禅堂陆续修复完成,寺庙恢复了往日的辉煌。虚云还在山上塑造了上百座佛像,这些佛像造型庄严,神态各异,展现了佛教的艺术魅力。

1959年,虚云法师在云居山圆寂,享年120岁。他的一生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走过了无数艰难险阻,始终不曾动摇对佛法的信仰和践行。

在临终前,他留下了一个字——“诫”。这个字成为他留给后世弟子和信徒们的遗训,提醒大家无论修行到何种境界,必须以持戒为根本,任何智慧和知识如果没有戒律作为基础,都可能会走入歧途。

参考资料:[1]谭桂林.虚云和尚诗偈考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3(1):82-85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