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美之间的事,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学校放了一场露天电影,片名叫《终结者》。那时候,银幕上施瓦辛格冷酷的表情和机械战士的枪炮声,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震撼,也第一次看到了美国大片的魅力。
后来我们才明白,那些电影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传递一种美国式的“未来想象”。
那个年代,美国不仅是全球霸主,他们的电影、科技、文化都带着一种“高维打击”的力量。我们只能仰望,认为世界应该是他们定义的,而他们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巅峰。
只是如今,世界的局势已经悄然不同。
当地时间1月16日,美国国务卿提名人卢比奥在参议院的提名听证会上,突然把“未来”这件事拉回了中美对抗的话题里。他情绪激动地表示:“如果我们继续走现在这条路,不出10年,我们实际生活中所有关键事物都将取决于中国是否允许我们拥有——无论是我们吃的降压药,还是我们能看的电影,我们在所有事物上将依赖中国。”
听起来夸张,但卢比奥显然是认真的。
他在发言中多次提到中国“威胁论”,称中国以牺牲美国为代价“骗取超级大国地位”,并强调“21世纪将由美国和中国之间发生的事情来定义”。换句话说,他认为中美竞争将决定世界的未来,而美国如果不采取行动,就会彻底被中国压制,甚至连文化主导权和关键的生活物资都会被中国“控制”。
“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卢比奥加重语气说道。他的表情很严肃,但话语里却透露出一种焦虑和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既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也是对美国自身衰落的无奈。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的浪潮让美国资本家大赚特赚,但也让美国本土工业体系大面积外流。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抓住了机会,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从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从药品制造到文化产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以电影为例,过去好莱坞是全球文化输出的中心,他们的大片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但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票仓。好莱坞大片的全球票房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来自中国。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许多美国电影专门调整剧本和内容。比如,《钢铁侠3》特意加入了中国医生救治托尼·斯塔克的情节;《变形金刚4》里,中国的城市和风景占据了大量镜头。
这样的变化,让好莱坞赚了大钱,但也让美国一些人感到不安。卢比奥所谓的“电影被中国控制”,其实是指中国市场的崛起让美国文化产业被迫向中国妥协。过去是美国拍什么,全世界就看什么;而现在,好莱坞不得不考虑中国观众的喜好。这种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是美国精英阶层最难接受的事情。
但卢比奥的焦虑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听证会上,他还反复提到美国对中国依赖的问题。他强调,“我们吃的降压药”也是一个例子——美国的药品供应链中,许多关键原料都依赖中国。甚至在疫情期间,美国的医疗物资短缺问题也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种依赖关系。
卢比奥痛陈:“中国绝不能享受全球贸易的所有好处,却不承担任何义务。”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美国必须改变路线,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工业产能和供应链上。他声称:“中国的目标是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必然走向衰落的大国,而他们正处于必然的上升期。”
为了对抗这种“上升”,卢比奥提出了一系列强硬主张,比如帮助台湾实施所谓的“豪猪战略”,增加中国大陆攻台的难度;推动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新外交政策;加强国内工业能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总之,他的核心思路就是:不能让中国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卢比奥的焦虑确实反映了一个真实的趋势:中国的崛起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改变全球格局。从经济到科技,从工业产能到文化输出,中国正在逐步打破美国垄断了一个世纪的主导权。而美国,早已失去了当年的绝对优势。
但卢比奥的问题在于,他的指责完全忽视了美国自身的问题。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不是中国造成的,而是他们自己为了追求资本最大化而导致的结果。全球化的规则是美国人制定的,但当别人按照规则成长起来,他们反而无法接受了。
至于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更是一个世界多极化的自然过程。中国的崛起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看中国的脸色”,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只有一个主角——美国;但未来,这个舞台注定会有更多的角色和更多的故事。
卢比奥在听证会上发飙,说什么“电影、药品都被中国控制”,听起来像是在为美国人争取利益,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表演。他用中国的崛起来制造危机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团结美国内部、对抗分裂。但问题是,美国的焦虑和撕裂,真的能靠打压中国来解决吗?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逆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想要控制世界。未来属于多极化,而不是谁压倒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没必要因为卢比奥的这番言论感到不安。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世界自然会看到我们的力量。
至于卢比奥,就让他继续在听证会上发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