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的国产车企子品牌|四万说车

凡白看汽车 2024-01-05 06:55:02

视频加载中...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四万大叔。各位车迷们有没有觉得现在路面上的汽车,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好多都叫不出来名字,甚至都认不出品牌?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如今的车企特别是国产车企非常热衷推出各式各样的子品牌,这种大量成立子品牌的风气其实最早存在于国内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而与智能手机有着相似发展模式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逐步在将这样的品牌发展模式套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在这里要和大家重点提及一下今天我们介绍的所谓子品牌,其实是指归属于母公司或由母公司完全控股的汽车品牌,合资不在我们今天这期节目讨论的范畴中。

为什么要成立这么多子品牌?

其实这要和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曾经我们熟知的国产汽车品牌的市场普遍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以及提升市场占有率,不少国产品牌都渴望在更高端或者更细分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摆脱曾经的中低端品牌形象,不少国产汽车品牌就选择了成立子品牌这样的发展模式。

所以成立子品牌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改变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树立新形象,抢占新的市场。这之中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吉利控股集团。目前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子品牌可谓非常多,整个大集团分为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以及吉利商用车集团。

我们单独以吉利汽车集团这个案例来看,像几何、银河、领克、极氪、宝腾以及路特斯都归属于吉利汽车集团。这些子品牌所生产的车型几乎涉及了中国汽车市场中、高、低段各个级别市场包括细分市场。就连吉利控股集团此前收购的沃尔沃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了极星子品牌。

和吉利控股集团发展模式类似的还有我们熟悉的比亚迪集团,他们除了比亚迪外还成立了腾势、仰望、方程豹这些独立运营的子品牌。除了生产的车型在设计、定位、消费人群层面上有很大的区别外,各自独立运营的发展模式其实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起到了分摊业务风险的关键作用。这个其实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也很好理解,成立子品牌可以在扩大市场的同时精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比如一旦某个集团的某个子品牌发展遭遇滑铁卢,那么子品牌可以立刻选择舍弃,有时候这种“弃车保帅”的操作不至于让大集团元气大伤,并且有时候其中一个子品牌的失败也不会影响其他子品牌的发展线路。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智能手机曾经就很爱用这种“机海战术”,用大量的子品牌或者支线产品下放市场,通过实打实的市场历练,筛选出存货以及有发展前景的子品牌以及产品。

这样的操作不仅仅出现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其实在海外出口市场,我们的国产品牌其实很早就在以这样的发展模式占据海外市场了。比如和我们相邻的俄罗斯汽车市场,最近两年中国汽车品牌大量进军俄罗斯市场,并迅速占据了俄罗斯近半成的市场份额。

完成这样的壮举其实很大程度上也要感谢子品牌这样的发展模式,以奇瑞为例,在俄罗斯市场奇瑞将旗下Exeed星途、Jetour捷途、Kaiyi凯翼、Karry开瑞和新能源iCAR等子品牌推向了俄罗斯市场以快速占领市场,即便有某个品牌在俄罗斯碰壁,奇瑞集团甚至还有4~5个后备子品牌等着注册登陆俄罗斯市场。不得不说,这样的商业模式确实简单、直接、有效。

除了以上这些优势之外,成立子品牌也可以在如今这个消费时代令品牌在营销方面更加直截了当。套用此前汽车消费发展案例中对中、高、低端市场的成熟营销策略,有时候子品牌的营销策略因为营销对象更精准,宣传和营销思路也会更加清晰明确,甚至这其中省下来的功夫还能让大集团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来开创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和销售渠道,获得各个市场用户的认可。

这之中做得比较不错的就要数长城了,作为一个曾经专注越野车市场的国产品牌,如今的长城不仅哈弗、魏派、坦克、长城皮卡品牌做得风生水起,在其他市场中,子品牌欧拉、沙龙等也是相当耀眼的存在。

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好吗?

或许这也应该辩证得去看待,在我们印象里很多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它们的发展模式虽然也存在成立子品牌的案例,但多数都是耕耘几十年,一点点息心呵护,无比珍惜品牌形象并最终积累一定人气与市场口碑占据市场份额。

在这些品牌的发展信条里,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当你挺过发展艰难期与瓶颈期,品牌形象成功建立后,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你就可以相对更舒适的活着,并且坐享品牌溢价带来的巨大的价值收益。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少世界主流车企曾经甚至是现在的发展模式。

关于哪种发展模式是最优越的?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不过百花齐放式的“个性化营销”,有时候或许真得不能主流车企那种看似慢下来的发展底蕴。四万大叔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中从不缺乏技术与人才,我们缺失的恰恰是发展的底蕴和文化。有时候底蕴也是可以带动子品牌发展,底蕴和子品牌的新并不冲突。

以汽车发明者梅赛德斯-奔驰为例,它们在今天也有迈巴赫、EQ这些子品牌,而这些子品牌和奔驰可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多一些沉淀和慢下来的魄力,或许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