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许世友将军之子,曾任安徽、江苏军区司令员,今年已经72岁了

历史海大富 2024-09-22 03:26:40

在那光辉灿烂的共和国元勋群中,许世友大抵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他一生性格独特,经历奇异,战功卓著,传奇不断。

六十载戎马,几经生死,战场上的硝烟伴着他一路走来。

许将军生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未曾为自己置办什么身外之物,更别提留给子女任何财产了。

他与妻子田普所用之物,无不按公家规定发放,规规矩矩。

许世友的贡献无数,其子女也不负“虎父”之教,个个拔萃。

他是许世友将军之子,曾任安徽、江苏军区司令员,今年已经72岁了

铁血自成材

许世友将军,一生共有七个子女,三子四女。

长子许光,次子许建军,三子许援朝;长女许丽,次女许桑园,三女许华山,四女田小兵。

大儿许光出自结发妻子朱锡明,其余六子女皆为夫人田普所生。

当许世友辞世之时,七个子女,都是部队团以下的干部或专业人员,未有一人因父亲的威名而“沾光”得以高升。

将门出贵子,却也是凭自身的努力一步步前行。

小儿子许援朝,陪伴父亲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却丝毫没有高干子弟的特殊待遇。

1983年,部队实行年轻化改革,彼时许援朝在南京军区机关任一名参谋。

有一批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在这股“年轻化”的浪潮中走上了处长的岗位。

以他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是有相当的“实力”竞争的。

倘若许世友稍稍开口,或者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捎个“意思”,许援朝当个处长,也不过是小菜一碟。

然而,许世友非但“金口”不启,且不闻不问。

许家的子女,未曾因父亲的名望而得利,倒是各自踏实地走着自己的路。

许世友的严苛,也是对他们最大的期望。

父亲撒手人寰后,许援朝凭着自己的真本领,从副处长、处长到副师长,一步一个台阶地攀了上来,终至安徽、江苏军区司令员的高位。

没有父亲的荫蔽,他亦能自立门户,不负所望。

许世友对孩子们的要求,可谓严苛至极。

然而,每逢孩子们归来,他总不忘亲自吩咐管理员,买些肉来,让他们吃顿好饭。

那年月,肉可是稀罕之物,他却宁愿节省自己的口粮,只为让孩子们解馋。

每次饭桌上,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模样,他看在眼里,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

后来,孩子们渐次长大,许世友一个接一个地将他们“撵”出家门,不肯让他们留在身边。

他挥挥手,道:“你们都大了,自力更生,自己过日子去!”

语气虽似无情,眼中却藏着不易察觉的温柔。

雏鹰终需展翅高飞,倘若一直庇护,未必是好事。

于是,许家的七个子女,各奔东西。

许光留在河南老家,守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许丽去了上海,在繁华都市中闯荡。

许桑园在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

许华山和田小兵远渡重洋,漂泊于异国他乡。

许建军在广州,忙碌于南国的阳光下。

许援朝则在南京,继续着自己的军旅生涯。

他们天各一方,各自打拼,未曾因父亲的名望而得半分优待。

不倚父荫,自成豪杰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如火如荼之际,许世友将军的夫人诞下一个男孩。

将军满脸严肃,却有些藏不住的喜悦。

那时,战火未熄,许世友为了铭记这一特殊的时刻,便给这个孩子取名“许援朝”,既是纪念,也是期许。

在这个名字中,许世友将自己那份对国家、对战斗的无尽情感一并赋予了。

许世友,性情刚烈如火,饱尝旧社会的酸甜苦辣。

对于小儿子,他从不曾溺爱,严厉得甚至有些冷酷。

自幼习武、戎马一生的许世友,尤为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子女们也不例外。

他将自己的军事化生活方式全然移植到了家庭中,孩子们也便自然而然地生活在这铁血规矩里。

清晨,天未亮,孩子们便被父亲从温暖的被窝里叫醒。

迷迷糊糊中,随着父亲一起出操,完全按照军队士兵的训练方式:跑步、俯卧撑、体操,一个也少不了。

许援朝和兄妹们虽心中对父亲的严厉时有抱怨,但久而久之,也都习以为常。

逃不掉就干脆咬牙坚持了。

这种磨砺,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多了几分沉稳,也为他们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援朝至今记得那个令他刻骨铭心的游泳“训练”。

那日,父亲带着他们兄妹几人在河边散步,微风徐徐,水光潋滟,几人有说有笑,气氛悠然。

突然,许世友一把将许援朝拎起,毫无预兆地抛入水中。

水花四溅之间,许援朝尚未反应过来,父亲已冷冷吩咐卫兵:“不许下水救!”

又大声喊道:“不学会游泳,你就在水里待着!”

水中的许援朝拼命挣扎,呛了几口水,却无人相助。

看着父亲那毫无妥协的目光,他心知只能靠自己。

心中虽恐惧万分,但他终于掌握了浮水的技巧,拼命游回了岸边。

许世友见状,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仿佛这不过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训练。

1967年,许援朝参军,走上了和父亲相似的道路。

他在南京服役,担任过排长、连长、营长,脚踏实地,一步步在基层中磨砺自己。

也正因为他在南京服役,才能够在父亲晚年陪伴左右,走完那段艰难的时光。

许世友虽严厉,但父子间的感情却深厚如山,未曾因那份严厉而有丝毫疏离。

这份深沉的父爱,也许不像常人家的温柔体贴,却如同钢铁般坚韧,伴随着许援朝的一生。

而那一抛入水中的瞬间,便是父亲对他一生要求的缩影:学会自立,学会坚强,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正是这份父爱,铸就了他日后的人生。

1967年2月,许援朝刚刚入伍,分配到南京军区坦克独立四团一营三连,成为一名普通战士。

那时候,他的肩上还没有任何军衔,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兵,坦克于他而言,像是一个庞然大物,冰冷而陌生。

他站在坦克旁边,总觉得自己还没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驾驭这头钢铁怪兽。

他暗自焦虑,担心若是开不好坦克,岂不让父亲丢了脸?

几次想开口,却又觉着难以启齿,话到嘴边总是含糊其辞,许世友听得一头雾水。

直到某日,老将军眉头一皱,终于猜透了儿子的心思。

“开不好坦克怎么啦?”

许世友脸色顿时冷了下来,语气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坚硬,“谁生下来就会开坦克?不会就学,世上没有学不会的事!你也别自以为是个高干子弟,什么资格都没有,不会开就去问老兵。现在你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学,踏踏实实练,做个合格的兵!”

许援朝并非不想成为一名坦克兵,事实上,他明白父亲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只是心中挂着那一丝隐隐的自卑。

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怕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可许援朝并未因此给自己开脱,反而愈发觉得,既然没有依靠“高干子弟”的光环,那便更应加倍努力。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更加用心地钻研坦克操作,向每一位老兵请教,无论是驾驶、射击,还是维护,所有细节都不放过。

1969年8月起,许援朝历任坦克十师三十七团一营三连排长、副连长、连长,直至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

1973年5月,他被送往坦克技术学院深造,在装甲兵战术专业潜心学习了两年半。

这段时间里,他彻底将坦克的每个细节都吃透了。

无论是战术演练,还是实战操作,许援朝逐渐在自己的岗位上展露锋芒。

他心里清楚,父亲的教导未必是为了让他成为英雄,而是为了让他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在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许援朝与坦克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入军营,他不过是南京军区坦克独立团的一名普通战士,时常满身油污,双手抓紧驾驶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像父亲那样勇敢无畏。

随着岁月的推移,他渐渐走上了更高的岗位,任职坦克某师排长、副连长、连长。

后来,他在坦克技术学院装甲兵战术专业潜心深造了近两年半时间,目光愈发坚定。

学成之后,他被任命为某军坦克团副营长,铁甲之路越走越远,步伐越发稳健。

1985年9月,许援朝晋升为南京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的正团职参谋。

那一年,他虽已踏入不惑之年,但心中那份对坦克的热忱,却依然炽热如初。

1990年3月,他又被擢升为某集团军坦克师副师长,领导层的重托让他更加全力以赴。

其间,他在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班学习了一年,视野愈发开阔,肩上的责任也愈加沉重。

1992年10月,41岁的许援朝转任南京军区机关,历任后勤部军械供应部副部长、司令部技术部副部长、部长,再至装备部副部长。

直到54岁时,他被任命为安徽省军区司令员,成为南京军区党委委员。

终于,2000年,许援朝如愿以偿,晋升为少将军衔。

英雄不借父名

1985年9月30日,秋意深浓,风卷着枯叶在地上打转。

许世友将军的病情陡然加重,整日昏睡不醒,大小便失禁,双腿上布满出血的瘀斑。

看着他那威严不再的面容,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心知事态紧急,当即拍板:“赶紧送军区总医院!其他的事,日后再议!”

于是,那位曾经铁血硬汉的将军,被昏睡中抬上了担架,送至医院,离开了他坚持不愿离开的中山陵1号。

夜深人静时,许世友突然睁开了双眼,像是从昏睡中短暂地苏醒。

他无力地环顾四周,扫视着那些陌生的白墙和仪器,还有围绕在身边的亲人们。

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他没有说话,似乎是明白了些什么,默默地闭上了眼睛,再未睁开。

送到军区总医院后,许世友便陷入了长久的沉睡之中。

许援朝、母亲田普,还有匆匆赶来的兄弟姐妹们,一轮一轮地守候在他的病床旁。

病情虽危急,亲人们却无能为力,徒留无尽的焦灼和无言的等待。

两个月后,这位曾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将军,终究在病床上平静地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父亲离世后,许援朝将满腔的悲痛化作无尽的动力,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大抵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也为了证明自己。

因为军事素养高,他屡次被领导安排到军校深造,每次回归时,都是满载而归,成绩优异。

许援朝从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将在军校学到的先进理念融入到工作之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他还向部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被逐一采纳,部队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发生了长足的进步。

他的努力,领导们看在眼里,职位也随之步步高升。

然而,随着职位的上升,许援朝却并未有一丝懈怠。

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心中始终有个目标在激励着他:自小敬仰的父亲许世友将军。

他自踏入军营的那一刻便立下誓言,必须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军人。

每一次的努力成果,每一次的晋升,都是他向这一目标迈出的坚定一步。

然而,许援朝深知,自己离父亲那般的成就还有不小的距离。

2005年5月,许援朝履新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翌年10月,再获提拔,兼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军区党委副书记,南京军区党委委员。

时至2009年7月,他转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再度肩负重任。

至2011年3月,因年岁已至,许援朝光荣退役,其职位由孙心良接任。

世人常言“将门出虎子”,许世友将军的儿子许援朝,倒是将这一古语诠释得淋漓尽致。

许援朝自16岁入伍,起点虽不高,却凭着自己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在军旅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风采。

从坦克连的小兵,到少将军衔,历经数十载风雨,他未曾辜负父亲的期望。

许世友在天有灵,想来该是满意的。

许援朝这一生,未曾享过父亲的光环,也未曾依赖“将门虎子”的名头。

他所成就的,皆是靠着自己实打实的努力与拼搏。

自他踏入军营,便从未懈怠,一心一意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走。

倘若说世间有什么事是继承而来的,那许援朝继承的,便是父亲那份不屈的军魂和刚毅的性格。

他没有让许将军的名字蒙尘,反倒以自己的成绩让这块“将门”招牌熠熠生辉。

每次回望过去,许援朝都能感到父亲那深沉而无言的注视。

那是一种无声的传承,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倘若许世友有酒,他定会痛饮三杯,喝到豪气冲天,再放声长笑:“这才像话,不愧是我许世友的儿子!”

0 阅读:1174
评论列表
  • 2024-09-22 17:07

    他的儿子也应该是少将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