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中国载人航天如何大胆跨越?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1-17 04:03:09

2002年,在冰冷而深邃的宇宙空间里,神舟三号飞船中,有个特殊的“身影”静静待着。它有呼吸、有心跳,却始终沉默不语,显得孤寂又神秘。此时,距离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还有一年多时间。

那么,这个“身影”究竟是谁呢?这得从上个世纪末的一项重大决定说起。

1992年9月21日,这一天注定被载入中国航天的史册。就在这一日,一项足以改变世界航天格局的决定诞生了。经过数年严谨而漫长的论证,中国航天史上堪称四个“之最”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此工程参与规模空前庞大,系统组成极为复杂,技术难度登峰造极,协调面广泛至极。

彼时,世界航天领域早已呈现出一片风起云涌的景象。苏联成功建成礼炮号、和平号空间站,能让人类长期在轨驻留;美国实现了从飞船到航天飞机的重大跨越,可在太空与地球间多次往返穿梭;印度、巴西等国家,也纷纷出台各自的高技术发展规划。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短暂探索过载人航天,当时的代号为“714工程”。然而,因各方面条件实在不成熟,那艘承载着希望的飞船,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之上。

如今,若想搭上20世纪载人航天的末班车,确保在1999年底前成功发射中国首艘飞船,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是一份极为紧张的时间表。

但载人航天,究竟该如何将人安全送上太空呢?当时,有专家建议,在送人上天之前,不妨先把猴子送上天。云南的猕猴聪明伶俐,且易于训练,而且国际上其他国家也有过类似经验,通常先用大型动物进行试验,若试验成功,后续载人飞行的安全性便能得到有效保障。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可行、可借鉴的方案,却让一个人心中犯起了嘀咕。他,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王永志仔细算了一笔经济账:仅仅建造一个饲养猴子的饲养房,就需要耗费3000万元。对于经费有限的航天工程而言,每一分钱都应花在刀刃上,如此花销,着实不太划算。

王永志还算了一笔数量账:6只猴子的耗氧量等同于一个人,而飞船返回舱的设计是容纳3名成员,要模拟三个人在太空的生存条件,就需要送18只猴子上天。18只猴子在飞船里,那场面简直如同“大闹天宫”一般难以控制。

此外,王永志更算了一笔时间账:早在1961年,世界首位宇航员加加林就已成功进入太空,我国已然落后30多年。倘若继续因循守旧,从大型动物实验做起,那时间成本将高得难以承受。

王永志心想,若连这关键的一步都不敢跨越,中国航天岂不是只能永远跟在他国身后,亦步亦趋?

要做,就大胆跨越!于是,中国航天人毅然决定跨越大型动物实验阶段,提出了自己独具创新的方案——使用模拟人。

这个模拟人栩栩如生,有鼻子有眼,不仅能呼吸、会出汗,甚至还能模拟排泄功能。

地面机构借助专用设备,能够实时检测到它的血压、心跳等各项生理参数,以此检验飞船的载人环境是否适宜,为将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了极为可靠的数据,堪称是为航天员太空之旅探路的先锋。

大胆跨越,这是中国航天后发制人的智慧体现。但面对这项融合了众多现代尖端科技的复杂工程,以及我国在设计、制造、试验、人才管理等诸多方面近乎空白的现状,中国载人航天无疑是白手起家。

要知道,载人航天技术并非仅靠投入大量资金就能买来,大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都必须依靠自主攻克。

以火箭顶端的逃逸塔为例,火箭起飞时,一旦出现严重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情况,逃逸塔上的逃逸发动机便会瞬间点火启动,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迅速与火箭分离。可以说,有无逃逸塔,是区分载人火箭与其他火箭的重要标志之一。

听起来,这个逃逸塔至关重要,对吧?然而,在我国研制逃逸发动机时,手头仅有的资料,仅仅是一张报纸上的模糊照片。中国航天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耗费整整三年时间,才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初样发动机。

可谁能想到,在点火试车时,发动机的喷管竟不到一秒钟就被烧穿了。类似这样艰难的例子,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发过程中数不胜数。

回忆起工程初创阶段的艰难岁月,就连整个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都不禁感慨:“压力贼大,真可谓是‘多歧路,行路难’啊!”

1993年,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阿木古朗草原上,出现了中国航天人忙碌勘察的身影。他们经过反复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这里将为飞船返回提供极为难得的安全走廊。

1994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座专门用于载人航天的发射场,郑重地挖下了第一锹土。

1996年,在北京西北郊的一片稻田间,整个工程非控任务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也正式破土动工。

与此同时,一场秘密选拔在1995年悄然启动。1998年,在中国鲜红的国旗下,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齐聚北京,他们紧握右拳,庄严宣誓。一支日后将名震神州的航天员队伍,就此正式组建。

时光荏苒,转眼间,历史的时针拨到了20世纪的最后两个月。

经过长达7年的漫长试验与精心准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c,已万事俱备,只待发射。在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氛围中,所有人都满心期待,渴望知晓历史将会赋予怎样的结局。

伴随着千禧年的第一道曙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徐徐升起。这面国旗,将成为神舟一号任务成功的永恒见证。

1999年11月20日,它跟随神舟一号一同进发太空。刹那间,大漠颤抖,天空轰鸣。这面五星红旗,在经历了神舟飞船的首次太空之旅后,又在神州大地上,见证了一个古老文明新纪元的辉煌开启。

迈入新世纪,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如同踏上了快车道,一路高歌猛进。2001年,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其在轨运行时间从一天大幅增长至7天。2002年,中国更是相继成功发射了两艘性能卓越的飞船——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为将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从1992年工程立项,到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上天,我国仅仅用了7年时间,便走完了发达国家需三四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从研制之初,神舟飞船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先进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创新设计方案,一举跨越了美苏从无人飞船到单人飞船,再到多人飞船的漫长发展历程。

相较于发达国家在进行载人飞行前,需发射10次甚至更多次试验飞船,中国仅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便即将叩响载人飞行的神圣大门。

这,无疑是世界航天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航天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艰难跨越。而从2003年起,一场更为惊心动魄、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即将震撼起航。

文本素材来源@我们的太空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