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为何撤:彭总并不关心韩邓之争谁对,而是察觉到美军新战法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11-07 05:47:43

砥平里之战的争议,我们讨论过很多次了。

论者大多数把注意力聚焦到韩先楚和邓华之争,尤其喜欢从结果论,先打横城造成力量分散,战斗力削弱,导致打砥平里力量调集不够,没有吃掉美第23团战斗队。

进一步导致无法达成第四次战役部署,没有打乱美军整个进攻部署。

似乎,按韩先楚意见先打砥平里,就能实现原有意图。

那么历史真相是如此吗?

一、韩先楚与邓华意见的优劣

简要复述一下韩邓之争的背景。

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联合国军迅速发起反攻部署,动作非常迅猛,准备非常充分。志愿军部队尚未获得休整补充,即面临被强敌追击的严峻形势。

在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志司决定采取西顶东反的打法,以三十八军和五十军在西线打阻击拼消耗,拖住美军主力。而以东线中线各军实施敌前反击,计划在找到较弱的韩军痛打一下,撕开敌军整个进攻阵线的口子,打乱其部署,进而动摇联合国军阵线,彻底粉碎其进攻。

在此背景下,志司在选择东、中线反攻的具体方向上,发生了著名的韩邓之争。

横城和砥平里两处,都有敌军比较突出的部队。

横城方向是韩军第5师、8师,砥平里方向是美军23团两个营(此情报系误判,实有经过加强的美军23团和法国营共约6000多人)。

这两处敌人都符合我军一贯打敌突出部的要求,区别是韩军好打,美军难打。

邓华主张打横城,从软杮子开始捏。韩先楚认为砥平里是联结东西两线的要害部位,打掉这一股敌人可以更快动摇美军整体部署。

实际上先打哪里,从彭总开始决策时就已犯了选择困难症,不知打哪里更好,彭总发电询问韩邓,打何处为好。

第一二次战役都是选择韩军作为突破口,打开敌阵线之缺口,然后乘虚而入,向美军主力侧后发起迂回攻击,造成其整个部署的混乱。

从这个经验出发,邓华主张的横城反击战无疑显得顺理成章,更容易实现。后来的战果确实也证明了邓华方案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邓华的思想偏重于经验型,善于挖掘经验、利用经验,但对急速变化着的朝鲜战场形势有点跟不上。善于稳控大局,这是他的领导力所在。

韩先楚没有执着于先打韩军尽快撕开敌阵线的缺口,走出了作战经验的舒适区。他在战术上有一定的先进思想,善于从规律上、原理上抓问题关键,这是一种高明的战术思想,最善于适应战争,代表了当时军中最高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看,彭总对韩邓二人的分工似乎错了。

西顶东反,西线承受的压力固然很大,但指挥层面难度不大,死守,不需要太灵活。东线和中线承载的任务更重,要在万军丛中抓住敌人破绽,非常考验指挥员应变水平。应急应难能力并不是邓华的特长。

那么,如果真由韩先楚指挥东线,能否达成第四次战役的目标呢?这个要分两步看,第一步,能不能在美军援兵到达前拿下砥平里。第二步,能不能进行更深远的追击撕裂。

二、砥平里大概能攻下

韩先楚指挥风格以迅猛激烈著称,极善于把握战机,在短时间内发现敌我优劣对比及变化,或者弥补本军不足,或者发现并抓住敌军缺点。

如果他来指挥,正好可以弥补砥平里前线指挥的两个不足。

我们从两个点来观察一下。

第一是对敌人决心判断的失误。

简而言之就是敌人到底想逃还是想守。

我们看一看那个著名的历史节点,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越过四十军军长温玉成,直接给四十军119师下达作战命令。

邓华是“邓指”的最高指挥员,是志愿军总部的方向指挥员,同时又是志愿军副司令员,直接指挥师一部部队并不算错,但错在邓华的判断。

当时到达现场的部队有5个团,分别是四十军的119师的356团、357团和四十军120师359团和四十二军125师375团,四十军炮兵团。

邓华要求119师组成前指,统一指挥这5个团围歼砥平里之敌。

119师师长杨国夫提出不妥,说:

第一各团彼此不熟;

第二时间太仓促还没有好好侦察战场;

第三,敌情似乎不准;

第四,等119师主力355团也到达砥平里之后开打,把握更大。

邓华虽然明白,但认为砥平里之敌坚守之志不坚决,有逃的迹象,打一打就能击溃之甚至歼灭之。

但邓华没有想到,他作为志愿军指挥员,能参与到这场战斗的决策,敌方高级指挥员呢?会不会也参与到决策?会不会也横下一条心死拼到底?

真实情况正好与邓华设想的反着来,这个团级战斗队的去留问题,引起了自23团指挥部到第2师再到第十军的注意,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乘坐直升机来到砥平里,与23团团长弗里曼商量下一步行动。

砥平里23团战斗队不愿打,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也不愿打,主张撤,结果事态引发空前高级别的关注,李奇微亲自给23团战斗队定下了死守到底的战斗决心。

邓华料敌不到位,决策上有很大失招。

如果换成韩先楚指挥,大概率会从最坏情况着想,进而做好我军战前准备,至少要多储备一些进攻力量,哪怕是多一个步兵团或者多一个炮团,拿下砥平里的可能性会大很大。

第二是临场指挥的严重失误。

第一天晚上占领了部分阵地,按惯例到天亮就要适度放弃一些阵地后撤,以免被敌人重火力和轰炸杀伤。但因为进攻迟缓,拿下这部分阵地很不容易,邓华打破惯例要求坚守阵地,等晚上再度发起攻击。

结果,2月14日白天,惨剧发生了,敌军在可以目视的超近距离下,使用重炮和坦克以及飞机,对准我359团3营坚守的阵地进行反复覆盖轰炸,3营几乎全部阵亡。

这是一个失误。

第二个失误,邓华以为成立前指让119师师长徐国夫统一指挥,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徐国夫指挥的很不顺畅,战前开会,共有5个团长,只来了3个。另外两个团不是很愿意在119师指挥下作战,徐国夫直到晚年回忆时仍很清晰地记着这件事,120师的359团政委肖锡三来开会,说他们团长不来。四十二军125师375团更过分,团长政委都不来,只派了个副团长来。

都属于跨军、跨师的单位,不服气、不配合是人之常情。邓华虑不及此,可谓失误之极。

造成了什么后果呢?

4个步兵团进攻时,都只出八分力,各留一个营在后面当预备队。从局部战术原则上看一个战斗单位留一部分兵力当预备队是对的,但从战斗全局看,每个团都没有使全力,自然会造成进攻乏力、凌乱。

美军方面记载就说,中国军队的进攻是零散的、多向的,没有给他们造成多大压力。

换韩先楚指挥,会不会顾及到这些人情细节不知道,但韩先楚一定会特别关照到投入进攻的兵力构成,也一定会亲自过问,用他的权威压制住各师各团的小九九。

据徐国夫回忆,接到撤退命令时,他和几个团主官都感到很不理解,我们已经占领了外围制高点,虽然越往里打越难,但再使使劲就能拿下。

可见,纵然现场指挥有这么多不合理之处,胜负之天平已经开始倾斜,如果换成韩先楚指挥,以他的能力补齐指挥方面的最大短板,此战焉有不克之理?

三、能否打乱美军进攻部署存疑

经过前三次战役的打击,美军对志愿军迂回穿插、攻击侧后、分割包围、重兵突击一点等战术有了深刻印象,这是付出血的代价后得来的。

美军发动这次反攻,其阵形部署非常有针对性,把防范志愿军穿插、迂回、分割放在头等关注层面。

首先,美军进攻阵形就很有针对性。

进攻阵线,每个进攻方向都有预备队,没有全部压上。西线美军分成两个进攻箭头,第一军、第九军,每个军后面都有一个韩军师作为预备队。中线第十军主攻,美军第7师作为预备队。东线以韩军为主进攻,没有配置强大预备队。

李奇微出于谨慎,把美军第1陆战师和韩11师作为总预备队,部署在大田和义城地区。

阵型总体而言很有弹性,即使第一梯队出现意外,被撕开口子,后续部队能很快接应。

战术安排上,李奇微不再实行分兵急进、依赖公路的做法,强调要占领占区要点,控制关键地形;各路兵力要彼此靠拢、互相接应、齐头并进、稳扎稳打,保持攻击队形的完整和连续,不给志愿军穿插和迂回的空隙。这一点,数年前冈村宁次给国民党军进攻沂蒙山区时提供的建议如出一辙,当年此战术有效遏止华野对国军的拉扯分割,粟裕不得不改变打法,后来全歼张灵甫采取的是中央突破战术。可见这个李奇微,战场反应和揣摩对手的能力十分在线。

在作战编组上,李奇微亦针对前三次战役的缺点进行了改变。前三次战役中韩军一旦遭到志愿军打击即抱头鼠窜溃不成军,把美军阵形也冲散。李奇微打乱韩军建制,把韩军各师编入美军作战集团,使其坚定作战决心,同时也可弥补美军兵力不足之缺点。即使遭到打击,也可一定程度上使其溃退速度慢一些,对整体战役部署的负面影响小一些。

其次,志愿军横城反击战打胜后,美军做出的反应很快、很准确。

横城反击战的意义在于突破美韩军防线,迅速向南打开纵深,从侧翼其后方威胁美军,逼其调头。众所周知,临战调整进攻方向和兵力部署非常非常难,不是一句简单的“后队变前队”那么简单。美军怎么应对呢?

先退,而后固守。

西线第九军调整兵力在骊州、长湖院里一线形成防御纵深,中线第十军亦在原州、武陵里一带形成防御纵深。

虽然看起来美军退了一步,但退了之后人家的防御得到加强,直接把北面横城方向扔掉不管,你打开一个缺口,我就整条线不要,等你来打我新的防线。志愿军打开横城方向缺口已经费了不少劲,哪有力量再向南攻击美军调整到位、非常严密的新防线呢。

再次,美军对砥平里这个战术要点的援救,也充分体现了战前部署的严密与灵活。

虽然各路援军被挡住了一些,但骑1师派出的“柯罗姆贝茨特遣队”,以23辆坦克组成装甲纵队,在航空火力掩护下开进砥平里,与23团会合。

即使志愿军再调来重炮部队,要想吃掉这一股敌军也难上加难。

美军这一救援行动的成功,不止于战术意义。以砥平里为支点,可牵拉左右战线,使志愿军无法顺利南下,如其不南下则可成为重新发起反攻的起点,如敢于南下则势必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军,将战术级的战斗,发展成战役级的大战。砥平里地势平坦,对美军火力限制作用极小,志愿军兵力集结越多,受到杀伤越大。在这里打战役级的大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综合看敌情,李奇微的战役部署具有很强的战场适应性,其阵线左右衔接比较密切,而且前后一二线的防御弹性比较大,对一线战斗失利的包容性很强。即使韩先楚指挥部队先打下砥平里,也会碰到美军迅速调整、弥合的纵深防线,到时仍是硬碰硬攻打,没有任何取巧余地。

而以志愿军一线部队饥疲不堪、没有补充、缺乏重武器的现实,又如何能攻得破美军防线呢。

所以,彭总最终决定砥平里不打了,转入运动防御。韩邓之争谁对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军新打法,已经完全不给我军攻击侧后的机会了。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