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仁义的武王打败非仁义的纣王,也会血流漂杵

萧家的老大 2024-08-07 13:22:33

为何仁义的武王打败非仁义的纣王,也会血流漂杵

大约三千五百年前后,周武王用一仗,终止了殷商王朝六多百年统治。那一仗,从早上打到傍晚,死人无数,流出的血可以把武器漂起来。那一仗,发生在离殷商都城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因此史称“牧野之战”。

为什么要打这么一仗?周武王在开战的那天早上,召开了全军誓师大会,在会上,他庄严地宣读了弟弟姬旦写的“伐商誓言”,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尚书》记录了二百四十五个字的《牧誓》。

周武王在誓言中,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并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

当时,周武王左手拿金黄大斧,右手拿白色旄牛尾现场指挥,他大声道:古人说:“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这个人家就会衰落。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视对祖宗的祭祀不问,轻视并遗弃他的同祖的兄弟不用。竟然只对四方重罪逃亡的人推崇、尊敬、信任、使用,用他们做大夫、卿士的官……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像虎、貔、熊、罴一样,前往商都的郊外。但不能杀投降的人,他们会帮助我们周国。努力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对你们自身就会有惩罚!”

如果对战争稍有注意,就会知道历代战争在开打前,都会有誓师大会,这大约就跟“牧野之战”有关吧。

这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在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二月初五拂晓打响的。

当时,周武王在他老丈人吕望(姜子牙)和弟弟姬旦(周公)等辅助下,统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自镐京(今西安西)东出,越过秦岭,浩浩荡荡东进伐商。这支队伍由汉水流域的八百多个部落组成,称为联军。

但从西周青铜器铭文可以得知,当时,一辆战车配一名车夫,再加上一至二名车兵,车下十名士兵。战车与步兵的比例,在西周一直是一比十。有人据此推测,武王投入的总兵力是:车夫三百、车兵六百、步兵三千,合计三千九百人。而不是接近五万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加上后来抵达的诸侯联军,这支军队总共有四千辆战车。

实际也是不可能的。武王的盟友几乎都在四川和青藏高原,他们不可能带着三千七百辆战车翻越秦岭。因此,联军总兵力不会太多。

周武王率领的联军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日夜不停的大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终于到达战场。

那个时候,打仗还是很公开的,双方说好打仗的地方,然后,战场见。商纣王当时完全有能力在黄河南岸峡谷里堵截盟军,可他甚至没派军队到黄河天险上守备。相反,还派使者去找周武王,询问联军计划哪天前来与自己作战?自信心爆棚的商纣王,变成了自负的君王,他根本想不到,一个时代会在一天中彻底结束。

《尚书》和《孟子》里提到,当时,打仗一般秋收前后,秋季国家有钱,战士也有钱,经济上合算。但牧野之战发生在冬天刚过。

当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但是,殷商的人口多,已到花甲之年的纣王,调集守卫国都的少数贵族军队,又临时武装了大批奴隶、战俘。他认为,远道而来的联军不堪一击。更况且他是以多胜少。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纣王兵力有七十万。有人认为,太史公笔误了,应该是十七万左右。还有文献指出,当时,武王的兵力约一至二万,而纣王另有战象若干头。《尚书.武成》中这么描写纣王兵力“甲子昧爽(黎明),受(纣王名字)率其旅若林”说明商纣王的兵力很多。

注:先秦时,中原地区是有大象的。《说文》指出,“豫,象之大者”,“豫”(今河南)。汉以后,大象主要因气候缘故被边缘化。成语《曹冲称象》中的象,是有疑问的。东汉末年的中原已没有大象了。

言归正传,商纣王选择地势平坦的战场,应该是方便他的战车和战象驱驰。谁知,战斗一开始,姜子牙便亲统精锐勇士发起挑战。联军没有按部署:“走六步七步,停下来整齐一下……刺击时,超过四次七次,就要停下来整齐一下。”而是利用自己的优质战马,突然提速,商军中能射五十米远的长弓手,竟还来不及射箭,就陷入了肉搏。

《诗经.大雅.大明》在描述这场战争时写道:“牧野洋洋,檀车(古代车子多用檀木)煌煌(光明),驷(四匹马拉的车)騵(赤毛白腹的马)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先锋姜子牙的动作快如鹰隼,驾战车直冲商军“中师”。

商军前排的长弓手措手不及,纷纷撤退,“攻于后以北”。而他们后面是什么呢?是战象,冷兵器时代最容易受惊的兵种!于是,一场商军的自相残杀开始了……

更可怕的是,商军中奴隶、战俘不堪忍受纣王的残暴,不愿为纣王卖命,早就出现“人心归周”现象。结果,在周军猝然猛攻下,商军“前徒倒戈”,竟为周军开路,攻击商朝拼死抵抗的贵族军队。联军以破竹之势向前。

周武王披坚执锐,红着眼驱车厮杀在最前线,全身沾满了敌人的鲜血。他俘虏了纣王手下的五大名将中的两个:恶来和费仲(另外三人是飞廉、攸侯喜、崇侯虎)。战后,周武王把自己生擒的恶来押到刑场,亲自扒开他的嘴,往其嘴里射箭。

商军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回朝歌。当晚,纣王穿上锦衣,登上鹿台,用四千多块宝玉环绕周身,自焚而死。后武王冲上鹿台,用黄钺砍下纣王脑袋示众。

而引发这场战争的重要人物:妲己之死,也有很多传说。一说当天她被武王所杀;一说她自缢而死;还有传说讲,她和武王是情人相见。能基本确定的是,她也被砍头示众。妲己的所作所为,后来演化出一个成语“红颜祸水”。

《尚书.武成》记录“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文物“利簋”,是西周时期最早的铜器。上面有三十二个字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之事,是最早记录这场战争的文字,利簋上说,铸造这尊簋,是牧野之战后的第七天,周武王赐给一个叫“利”的人铜,这个利,便用赏赐给他的铜,做了这尊“簋”。其主要内容与《尚书》《史记》记录的一样。

击败商纣后,武王举行祭社典礼,宣告以周代商,结束商朝六百多年的统治,建立西周王朝,并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开始出现,以后的东周列国亦是如此这般兴起。

明朝有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就是以姜子牙助武王讨伐商纣为历史背景的。

孟子对这场战争有自己的评价,他在《尽心章句下》中指出:“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武王说自己是仁义的,仁义之师打败非仁义的纣王,为什么还会“血流漂杵”呢?

孟子的话值得深思。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