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他是古惑仔,一场战乱让他浪子回头,成为著名田园诗人(下)

忆翠文化观点 2024-05-24 18:08:42

随后几年,官场上的韦应物一直浮浮沉沉,在“出仕-闲居-再出仕-再闲居”中进行多次循环。

他总是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可是轮到提拔的时候,领导总是精准性失忆,准确地把他忘掉。

公元783年,46岁的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他为官清廉,能够深切体谅百姓疾苦。闲暇时候,继续埋头钻研诗词,创作也迎来了突飞猛进的成长,我们耳熟能详的《简卢陟》就是出自这一时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前四句,感慨人生就如同弹奏一曲高雅的乐曲,却很难遇到像钟子期和俞伯牙那样懂得彼此欣赏的知己,只能够在悲伤动荡的官场旅途中,失意流落在这淮海之滨。

后四句,则以景寄情,看着涧树上沾满了清晨的雨露,山中鸟儿也在悲啼着春色将暮,而我只有眼前这一瓢酒,但愿能够慰解这一路的艰辛劳顿。

这首诗抒发自己胸怀大志、知音难觅,却只能在起落无常的仕途中空度年华,情感的呼吁和表达,让人不禁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孔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昔日长安城中那个鲜衣怒马的皇家保镖,如今已经变成了尝尽人间疾苦的中年大叔。

看似洒脱,实则全是无奈。

其中,最后两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最为出名,被后世改为“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

此外,他写下的这首《滁州西涧》,也是其山水田园风格的绝佳代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大自然的安静画卷中,一株生长在幽暗角落的青草冒出头来,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断传来黄鹂的悠美吟唱。

傍晚下起了春雨,河水像潮水一样湍急。在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没有一人过来渡河,只有小船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上,像是睡着了一样。

这首诗描写的虽说山间野草、枝头黄鹂、湍急流水、河中小船这些寻常景物,却经过文字的巧妙渲染和串联,构建起了一幅意境幽深的山水国画。

苍茫天地,自然山水,唯我独在。

这首诗也反映出韦应物面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以及内心的恬淡自守。

因为擅长田园诗歌,后人将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共称为“王孟韦柳”。

然而,身处盛唐向中唐的转变时期,韦应物亲眼目睹了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以及穷苦百姓民不聊生。

因此,他笔下的文字,不像王维那般充满佛性,也不像孟浩然那般烟火缭绕,又不像柳宗元那般孤寂清冷。

他的诗歌恬淡高远,云淡风轻,自成一体。

公元789年,52岁的韦应物被任命苏州刺史。

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官职,也是他呆得最久的一个地方,他也因此又被人称为“韦苏州”。

两年后,年近花甲的韦应物再次被罢官。

因在任时为官清廉,他竟凑不齐回到长安的路费,只能寄居在苏州的永定寺,依靠耕地教书为生。

不久,韦应物在苏州去世,结束了他动荡漂泊的一生。

韦应物去世后五年,他的灵柩终于被人运回到家乡,与夫人元苹合葬,这种“久别重逢”,也算是两人“生同衾,死同穴”的圆满归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