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个家族,曾332年不分家,3900人一起过,一开饭就是300多桌

三楼有泡芙 2024-10-19 03:21:04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你相信吗?一个家族,300多年没分家,4000多号人还能整整齐齐地吃着大锅饭,这可不是什么乌托邦式的想象,“义门陈氏”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义门陈氏”的那些事儿,看看这个庞大的家族是如何走向巅峰,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01

3900人的家族,一顿饭怎么吃?

“义门陈氏”的故事要从南北朝说起,当时的南朝陈宣王兵败,他的弟弟陈叔明为了躲避战乱,带着一大家子人开启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这支队伍一路南下,最终在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落脚,从此开启了“义门陈氏”的传奇。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到了唐宋时期,“义门陈氏”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3900多人口的超级家族。

这个家族到底有多牛?这么说吧,当时朝堂上,十分之三的官员都是他们家的!

这么大的家族,内部管理肯定是一门大学问。

“义门陈氏”的族长们深谙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们推崇“忠孝节义”,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法,要求族人“室无私财,厨无别馔”,一切行动听指挥。

当然,光靠“家法”约束,也难以管理好几千号人。

“义门陈氏”还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大家族”制度,将家族事务分门别类,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比如:库司负责管理家族财产、庄首负责收租、书屋负责儿童启蒙教育、书院负责深度教育、医院负责治病救人,甚至还有办公室负责调解家庭纠纷、道观和巫室负责祈福等等。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义门陈氏”的管理模式有点眼熟?没错,他们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股份制企业”啊!家族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创造财富,共享家族发展红利。

你可能会问,这么多人,一顿饭怎么吃?

“义门陈氏”自有妙招——“击鼓传餐”。每天吃饭时间一到,就会有人在村里最高的山头上敲锣打鼓,听到信号后,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劳作的青壮年,还是在家中纺织的妇女,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赶到大食堂吃饭。

为了照顾不同年龄和身份的家庭成员,吃饭时还分了不同的桌子,比如:学龄前儿童一桌、七岁以上孩子一桌、婆母新媳坐一桌、六十岁以上老人一桌、青壮年男人们一桌。

这种吃饭方式,在当时堪称创举,也从侧面反映出“义门陈氏”内部的团结和秩序。

当然,“义门陈氏”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比如,他们还设立了家庭纺织厂,厂子里不仅有健身用的千秋院,还有专门的育婴堂、哺乳室,所有45岁以下的妇女都要在这里工作,共同抚养孩子。

据说,在“义门陈氏”,很多孩子长到三岁都不认识自己的亲妈,因为大家都是“共同的母亲”。

这种“大公无私”的育儿模式,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保障了家族的繁衍生息,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社会责任感。

毫不夸张地说,“义门陈氏”在当时就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他们不仅创造了家族聚居的奇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盛极必衰是历史的铁律,这个庞大的家族最终还是走向了分崩离析。

02

“义门陈氏”的分家

时间来到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这一年,“义门陈氏”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义门陈氏”家族势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朝廷内部也有不少陈氏家族的官员。俗话说“树大招风”,如此庞大的家族势力,自然引起了皇帝的警觉。

当时的宋仁宗虽然以仁厚著称,但他毕竟是皇帝,面对“尾大不掉”的“义门陈氏”,也不得不有所顾虑。

最终宋仁宗下了一道圣旨,要求“义门陈氏”分家。

接到圣旨后,“义门陈氏”的族长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接受。毕竟,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个人的意志在国家机器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就这样,这个拥有3900多人口,延续了322年,经历了18代人共同生活的超级家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分崩离析。

据说为了纪念这次分家,“义门陈氏”的族人们将一口象征着家族团结的大铁锅砸碎,每个人都分到一块铁片,作为家族的信物。

03

分家之后:是新生还是消亡?

“义门陈氏”分家后,291个分支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华夏大地。有人说,这是“义门陈氏”的悲剧,曾经辉煌的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有人说,这是“义门陈氏”的新生,他们将家族精神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历史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

不可否认,“义门陈氏”分家后,家族的政治经济实力确实有所下降。曾经在朝堂上叱咤风云的家族成员,如今分散各地,再难形成合力。

但与此同时,分家也为“义门陈氏”的后代带来了新的机遇。他们不再局限于家族的庇护,而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各个领域开拓进取。

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的后代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

比如明朝开国功臣陈友谅,虽然最终兵败身亡,但他“治军严明,爱惜人才”的作风,仍然为后人所称道。

再比如,清代著名学者陈寅恪,他精通多国语言,在历史、宗教、语言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这些“义门陈氏”的后代,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身上都传承着“义门陈氏”的家族精神——忠孝节义、勤俭耕读、团结互助、开拓进取。

可以说,“义门陈氏”的分家,并没有让家族精神消亡,反而让它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来。

04

从“义门陈氏”看古代家族文化的演变

“义门陈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演变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社会早期,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传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门陈氏”的兴盛,正是得益于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家族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族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家族制度强调“家族利益至上”,往往会压制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还容易滋生腐败和特权,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往往会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义门陈氏”的分家,正是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对家族势力进行打压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义门陈氏”的悲剧,也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必然结果。

参考来源:

赣鄱非遗 陈氏】义门陈氏家训,陈氏后人要牢记

看德安 义门陈氏:最早的农村公社

金台咨询 天下第一家——义门陈轶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