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谈”,芯片迎来终局之战丨人汽

人汽解读吧 2024-12-06 11:56:48

作者:谢人杰

12月3日是相当刺激的一天。

12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了将140多家中企加入贸易限制清单,涉及半导体制造、设计和工具链公司。

第二天,中汽协、中国半导体行协、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通信协会各自发表声明,除了坚决反对美国的新制裁之外,都有一句话,“美国芯片不再可靠,不再安全,为了确保供应链安全,建议企业谨慎采购”。

凝聚内在共识

老实说,虽然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制裁不断升级(从次数到力度和范围不断加码),但总体说来是添油战术,这次也不例外。而中国这次是战略反击,直接封门。

这也反映了中国正在试图用西方人的方式来解决双方的问题。2019年,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中式思维,即先给对方送好处,寻求妥协,发现不行才节节抵抗,反击也非常克制。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就很典型,前者先将所有牌甩出来,然后一点点往回收。中国的反应也是先寻求妥协(价格自限),实在不行才拿出红酒、牛奶、猪制品,一项一项加上去。

这一次中国摆出了“不谈”的架势。这不是虚张声势,是真没得谈了。而特朗普任命卢比奥,也摆出“不谈”的架势(卢比奥受制裁无法访华),但说实话,不能和中国保持联络,美国国务院用处就不大了。就像上台的美国总统任命大使,都是酬赠,但驻中俄大使任命除外。

这一天刺激,就刺激在中国主动出击断链。中国宣布镓锗锑石墨等“两用物项”和“两用技术”(量子计算机、关键电子设备、材料加工技术等)原则上禁止对美出口,并对第三国最终消费者实施严格审查。

和芯片制裁一样,并不能彻底掐断对方获取关键物料和技术的途径,但大大提升了成本,浪费了时间,加大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第一次,双方同时采取近似的操作风格,这几乎是在宣布敌对关系。

虽然行协声明不具强制性,但具有相当强的指导意义。这不是窗口指导,而是战略指导,很难想象哪个企业会逆向行动。

镓锗等材料对美事实断供,已经从夏天开始了,但现在明牌直接一刀切断,说明几件事:此前的管制有效,给对方造成了麻烦,需要追加力度;对美关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也没有妥协余地;中国在芯片产业上准备好了。

互联网行协的副理事长们,几乎涵盖了现在所有IT企业的老板们。这批人大多有留美经历,从思想到技术,从资金到商业路径,都是充分国际化的(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美国化”),他们全都支持这一声明,说明了在以上所有产业(事实上包含所有工业和信息部门)中,妥协派、缓和派必须往“主战派”上靠拢,不只是闭嘴的问题,而是不换思想就换人。

因此,声明首在凝聚内部共识。

早在美国发起制裁之前的2017年就已经开始,直到今天。目前尚无权威数据,证明国产化替代走到什么程度(目前各种第三方数据互相矛盾)。芯片产业链,从设计工具(EDA)到代工、封测,与十几个工业部门提供的设备、软件相关,其本质建立在全球协作的基础上。

美国之所以能号令群雄,协调对华芯片制裁(虽然经常有利益冲突的问题),原因并非在于美国拥有芯片产业链主地位,而是透过金融和军事霸权,迫使盟友(荷兰、日韩、台湾地区的企业)协从。这是抽哈耶克嘴巴的行为,本质上不能长久。

而美国企业的损失,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也迫使美国商务部在制定的限制规则,要综合情报(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现状),评估美企潜在损失,进行折衷的产物。这就是打成添油战术的最大原因,即目标和动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

这一次,美国针对中国高制程芯片的制造和设计工具进行了针对性制裁,可见情报质量相当不错。

2023年高通的中国业务占比46%,是美国对华依赖程度最深的美国芯片设计公司。因此我们看到高通获得了例外项最多的豁免。

对于高通这种美企,得罪最大客户的代价是什么,一直都是很清楚的。

2021年的时候,中国还未在14nm芯片取得突破的时候,美国半导体行协给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美国这是在逼着中国半导体产业解决自己的问题。既然中国是一个强大的、不可替代的市场,那么此举就为美国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美企如果不能向中国出口芯片,那么利润将越来越小,而对方凭着需求拉动,走向研产的正循环,并预言5-10年后,美国芯片行业将“不复存在”。

你可以说它耸人听闻,但至少如今前提是达成了,即美国无法向中国出售芯片了。高低制程的产品、相关设备和软件业都和这个占全球40%的芯片市场(远期还将更大)告别了。

接下来,双方走向两条平行线。

战线、战力和走势

声明也是对美喊话,相当于战斗檄文。基于实力的愤怒才有意义。按照中国人向来务实的作风,在声明发布之前很久,就对家底进行了盘点。从产业链角度,我们所有的硬件条件、人才梯队、迭代路径都已经具备了、摸清了,即解决了有无问题。与美国对手相比,无非精度、良率、功耗等有差距,在个别领域还反超了对手。

这个时候,就可以甩开对方。好处在于,对方就无法一边打压你,一边从你身上赚钱,完成商业循环。而自己的技术-产业的商业循环正在建立。

低阶芯片早打得就血流成河。而座舱芯片的交付前十为恩智浦、高通、瑞萨、TI、联发科、芯驰科技、华为海思、英伟达、英特尔和AMD。只不过,除了前两者,其余排名顺序各方莫衷一是。但和2021年之前无一中企进入前十,改善多了。

智驾的头号芯片供应商固然是英伟达,其次是特斯拉、华为海思、地平线、高通、安霸、TI、Mobileye、芯驰科技、超星未来。除了前4名,其余排序也有争议。

高通和英伟达,是车载智能芯片最大的供应商,份额都在50%上下,技术上也处于领先状态。他们都由台积电代工,自己并无生产能力。现在全球能生产7nm以内的代工商,台积电、三星和华为指定的某家代工商,英特尔仍然卡在10nm,几年无寸进。

具体排名不重要,如今的明牌对抗格局,将强有力地重塑双方芯片产业。一方主动断绝对方货源;另一方失去所有中国客户。不管什么产业,任何稍具规模的公司,如果丢了20%的订单,营收损失20%,但利润损失可能是50%。原因是边际成本递减。

假如四大行协并非发出空洞的威胁,高通损失46%订单,英伟达损失15%订单。

而华为海思的算力芯片,是华为目前毛利率最高的业务。目前年规模大概400多亿,本来这笔钱几乎全是英伟达+台积电的。现在归了华为,不要还不行。

很多人有误区,就是将当下的局面视为静止的常态,忽视了“当下”也是局势变化而来。

未来2、3年,华为海思及其神秘的代工厂,如果不进行疯狂的产能扩张,简直不可理喻。事实上,寒武纪、地平线、黑芝麻这类本来竞争不过美国公司的企业,未来都要起飞。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政策风口,而且是长期向上走的需求规模,丝毫不担心政策“拉抽屉”。

“再工业化”才是美国出路

美国两任政府都声称致力于制造业回归。台积电今年的毛利率预计57.8%。如此之高的毛利率,到美国经营之后,会不会发生NorthVolt那种“淮北为枳”的事。现在还不好说,但台积电的亚利桑那项目进度上大大落后了。

台积电在美国不得不面对的是,无法招募到足够多且不飞叶子的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台干”全家长期出差美国,结果拿的钱,只相当于不加班且啥也不会的美国同事的1/3。心态崩了的结果,就是被英特尔这类企业挖走。顺便说一句,今年英特尔赔钱,CEO因和董事会冲突而被迫退休,原因就是其试图保留芯片制造,未能像其老对手AMD只专注于设计。

没错,在美国人看来,毛利率50%的芯片代工,也是苦逼行业。

既然没了中国客户,又受到中国在关键工业原料的制裁,美国包括芯片公司在内工业部门,就有了一个伟大的任务:将这个金融帝国“再工业化”。成了就是人类伟业,不成……也能照旧过日子。只不过,和中国芯片的终极之战,就要败了。

美国人似乎从不以史为鉴,原因不是历史太短,而是太过相信自己是“历史终结者”那一套经文。

拿皇的大陆封锁政策,开始时也占尽优势,英国人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后者依靠广大殖民地的第三方市场与之竞争。法国人被迫喝菊莴苣煮水,替代咖啡。这到底是谁封锁谁?相信中美互卡脖子的商业战争,也将走向一方陷入商品短缺、物价飞涨和商业萧条的终局。长期看,市场才是终极裁决者。谁拥有的市场大,谁的胜算就大。

1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