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火了!背后有个关键因素,沟通中排第一,却被大多数人忽视

社会说说啊 2024-11-13 04:37:51

李晓华,火了!

网友把她夸上天,给出最亲切的称呼“人民的理发师”。

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新华社记者体验后直接给出高赞。

粉丝有多么喜欢她?

李晓华的直播间几乎每场都有近10万粉丝蹲守,全国各地网友慕名前来她的实体店。

有人不远千里航空过来,昼夜排长队,目的是为了花费30元剪出理想的发型。

最近,李晓华究竟有多火热?

8天涨粉200万、理发店巷子里很快搭建了一体式志愿理发长廊、破旧的老路和小区在一夜间换新、 当地文旅甚至现场搞起了旅游报名和专车接送……

一个人火了带动了一座城繁华!

李晓华,一位普通平凡的理发师,店面不到20平方米,装修简约。她本人着装低调且朴素,却做出非凡的举措,凭什么会如此火?

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这样一句话:“让理发回归理发”。

对此,我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理发是一门艺术,它可以美化一个人,也可以丑煞一个人。作为理发师,真的要有“两把剪刀”的硬功夫,这样才有底气。

二是坚守初心,理发就是理发,让剪刀见证真谛,而非打小算盘,盯着顾客理发之外潜在的诸如套餐、办卡之类的消费。

网友给出最真实的答案是:“听得懂人话的理发师......”“她能尊重顾客的诉求,并且专业能力能够实现顾客的诉求......”

“30元剪出3000元的惊人效果”这是她的工匠精神;

“我需要剪得大方得体,果然剪出来就是大方得体。”这就是她在沟通中,同理心倾听、感受他人需求的能力和精湛技艺的完美结合。

而这种能力对于大多数行业和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稀缺宝贵的资源。

人际关系中,不少人疲于沟通,却总忽略“倾听”,常常功倍事半。

今天这篇文章从李晓华走红的背后谈同理心倾听带来的力量,让无处不在的沟通事半功倍。

同理的核心是“临在”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

先哲庄子称,真正的同理需要全身心倾听:“只用耳朵听是一回事,用理解去听是另一回事。而听其神则并不限于我们的任何器官、不受限于耳朵或者头脑。”就是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完全放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批判,才能与他人达到“同在”的状态。

如果抱着我行我素、自以为是,随时准备指责他人或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的态度,那自然难以真正了解他人。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上演了一场中国队内部的龙争虎斗。17岁的全红婵以425.60分的高分成功卫冕,18岁的陈芋汐以420.70分获得银牌。

在这场“神仙打架”的比赛中,陈芋汐曾一度失落至极。

一位记者在采访陈芋汐时问道:“在同一个项目输给同一个人两次,你觉得你的信心有被动摇吗?”

言外之意,你两次输给了同一个人,你的信心必定动摇过,记者将自己潜在的臆想和猜测表达了出来。

这个问题一出,直接把小姑娘问哭了!采访中断。网友们炸锅了,纷纷表示:“这个记者是不是没有同理心啊?”“有必要这么刺激人家吗?”

经济学家林毅夫一直在大陆讲学工作,父亲逝世那年,他没有能回台湾送终。

那年林毅夫当上了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杨澜采访他时问,如果父亲在世,看到今天林毅夫的成就,会做何感想。林毅夫对着镜头没有回答,只是流下了两行眼泪。

停顿了很久,林毅夫说“我们还是不要谈这个吧。”杨澜作为一名有同理心的主持人,抱歉的说了声“sorry”,开始转到下一个专业的问题。

有人说,专业来源于敬畏,敬畏是一种态度,尊重是一种修养。两位记者截然不同的采访体现出同理心的非凡意义。

实际上,我们常常给予他人建议或者宽恕,或者解释自己的立场、感受都不是同理。

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即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的当下的体验同在。

仔细观察李晓华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场景,你会发现,顾客表达自己想法时,她不断点头,几乎很少提建议。总是先同理,再用心体会顾客的需求和感受。

马歇尔.卢森堡在经典名著《非暴力沟通》中总结出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妨碍以同理心与他人连结的行为:

给建议:“我认为你应该……”“为什么你没有这样”

此惨:“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曾经经历过的。”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这就会转变成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尽力了。”

讲故事:“这让我想到曾经……”

摆脱感受:“高兴一点儿,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真是可怜……”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解释:“我本来想打电话给你,可是……”纠正:“事情不是这样的。”

以理解去“倾听”

国庆节期间,我将自己的轿车借给了有急事的新邻居,家人知道后反应强烈:“你这样信任一个陌生人实在太傻了!”

此时,一句话说得我真是傻子一样,于是,我开始指责和反驳家人。把精力没有放在“听”上,而是放在了反驳“我不是傻子”的内容上。

无休止的辩论搞得我与家人关系一度僵持。

事后,回想起来,其实家人观察到的事实是:我将轿车借给一个陌生人,说我傻,实质是提醒我不要轻易信任陌生人。

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晰别人的话是基于怎样的观察,更不会以理解的态度来倾听对方所表达的意思。

这件事带给我很大的触动:

在倾听过程中,如果你时刻在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全然地想着自己,失去理解,倾听就变了味。

所谓的倾听是全然放下“我的思维”,允许对方表达的想法,理解对方的观察和感受。

再来看李晓华是如何倾听顾客需求的?

顾客:“我想把头发修一点”

李晓华:“可以呀,我先修一下,您看一下,如果觉得长了话再剪。”

沟通中,她认真聆听,并能理解顾客的心情,这样沟通后,剪出了顾客非常满意的效果。

马歇尔.卢森堡认为,不论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和需求。

“当全然放空感官,让感官空灵,你的生命就作为整体的生命开始倾听。如此,便能直接感知在你面前的人、事、物,这是永远无法用耳朵听见或用头脑理解的”。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倾听的耳朵是虔诚的,倾听的心灵是敏感的。有了倾听的耳朵和愿意倾听的心,你才会拥有忠实的朋友。

会说话的人,是顺着听者的心思说;不会说话的人只顾着自己的心思说。

写在最后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倾听效应”,它指的是:

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倾听的人,往往比只会讲话的人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更善于去了解交往对象内心的真实想法,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尊重与被理解的感觉。

人民日报每日阅读·提升自己有效沟通中,阐述了有效沟通,先要学会倾听:

有的人认为只有不断表达才能促进沟通,其实,好的沟通不只有单向倾诉,还有用心倾听。想要和别人有效地沟通,就要懂得并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看过一句话,“倾听时的沉默,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人心。”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来听诉说者的言辞,还需要倾听者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在讲述中所表达的情感。

善于倾听的人,会适时给出认可的回应,会和对方保持同频与共情。认真对待别人诉说的事情,懂得听对方说,是有效沟通的诀窍,也是生活的智慧。

文末,点个关注,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智慧。

0 阅读:0